永昌宝卷:让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传
甘肃
甘肃 > 资讯 > 金昌 > 正文

永昌宝卷:让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传

自动播放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习近平

永昌宝卷:让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传

一本卷,一张桌,一个人,一辈子。

永昌县新城子镇新城子村四社的范积忠就这样一直坚守着。现年73岁的范积忠是永昌宝卷传承人,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8月19日,记者见到范积忠的时候,他正在抄卷,厚厚的一本《金张掖民间宝卷》已被他抄写了大半。范积忠告诉记者,自己每天大半时间都在抄卷,毕竟已经到了“黄土埋头”的年纪了,想利用有限之年整理更多的宝卷留给后人。范积忠说,自己近年来已经抄写了50多本宝卷,有永昌本地的也有周边武威、张掖的。

永昌宝卷:让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传

永昌宝卷又叫永昌念卷,是一种流传在永昌县的民间传统讲唱文艺。早期的宝卷由佛教“变文”演化而来,现在的内容大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帝王将相的传奇、有才子佳人的恩怨、有平民百姓的家长里短、有神仙鬼怪的奇闻异谈等,主旨多是在劝人为善、教人积德。表演时,念卷人在没有器乐伴奏的情况下,用一种程式化的腔调把一个个故事唱出来。

“过去,老百姓认为念宝卷能聚祥瑞、保平安,避邪趋吉。”范积忠说,为了给这门老手艺注入新活力,自己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很多党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融入到念卷当中,受到周边群众的好评。

新城子镇副镇长马元峰告诉记者,范积忠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念卷当中,通过农闲时节展演,对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基层起到了有效的宣传作用。“伟大英明共产党,领导人民奔小康。十九大精神是指路明灯,指明了中国的前进路程……”看到记者很感兴趣,范积忠随口就开始了念卷,随着抑扬顿挫的唱腔,范积忠的老伴也跟着和唱起来。

范积忠告诉记者,念宝卷的仪式很隆重,念卷之前,念卷人要十分虔诚地请过宝卷放置于炕中间的小桌上,行作揖礼后就座。听众围坐于小桌周围,不得有嬉笑打闹场景出现,念卷前首先是一段道白,接下来便是唱词,每句唱词一毕,听众便接着和唱。在这一唱一和中,演唱者和听众很快沉醉在土语韵调勾勒出的故事中,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祈祷自己全家平安健康,期盼来年能有个好光景。

对于念卷的传承保护一事,范积忠说:“好在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对念卷很喜欢。”他说,儿子虽然常年在外打工,但一有闲暇时间就得操练一段。孙子在外地上学,每次回来都帮自己抄写宝卷。

“如果有年轻人想学,自己肯定会毫不保留地将这门手艺传给他们。”范积忠补充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除了念卷,永昌县还有节子舞、“卍”字灯、贤孝、窑文化等等一批优秀传统文化。

为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永昌县开发了红山窑毛卜喇民俗文化村,建成了“窑文化”展示馆。加大永昌宝卷等非遗项目的展示力度,精心打造风格别样的“印象红山窑”民俗展馆和“时代印象”乡村记忆博物馆。利用通信堡村小学闲置校舍改建集民俗展馆、永昌念卷非遗传习所及永昌节子舞传习所为一体的“边洼里”新城子民俗村。

尤其是今年,永昌县在红山窑镇毛卜喇村建设占地面积达31507平方米的“卍”字灯场,该项目由恒大集团建设,总投资2680.37万元,目前,正在与群众协商拆迁事宜,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方案,办理相关手续。此项目建成后,永昌县“卍”字灯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将得到极大保护。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 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永昌县在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活动,组织知识竞赛、主题演讲、书画展示、文艺展演等实践活动,使群众亲身领会、积极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永昌县还突出动静结合、寓教于乐的活动特色,每年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并出版《漫话永昌》上下册,让学生了解、认识传统文化,亲身参与、亲眼观看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零距离接触民间技艺,激发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了他们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金昌日报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