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铁笼山 回顾三国时期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甘肃
甘肃 > 人文 > 正文

走进铁笼山 回顾三国时期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原标题:三国古战场铁笼山

铁笼山在今武山、漳县之间,西汉元鼎(公元前119年——公元前115年)年间始称武城山,全山位于甘肃省武山县马力、鸳鸯、高楼三乡镇和漳县武当乡之交界,包括朝团山、铁笼山、屏凤山,也称武当山。铁笼山形状如笼,山势险峻,景色壮观,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呈椭圆形,似“油花卷子”状,属北秦岭山系,岷山余脉。由二迭系海相碳酸岩碎砾组成,局部有火山岩分布,由海西运动(也称“华力西运动”,发生在古生代,约开始于五亿七千万年前,结束于二亿三千万年前)隆起成山,是东西向断块山。其间,重岩叠嶂,千峰竞秀,谷深路险,遮蔽森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天清晨,下过一场小雨,我们驱车从武山山丹镇翻越广武坡,在鸳鸯镇顺渭河支流榜沙河南进,至马力镇付门村转向西北,沿着曲曲折折的乡村水泥硬化路前行。一路上山姿俊美,山色葱郁,晚开的油菜花吐着芬芳,山坡的层层田地间有农人在忙碌,车子驶进湿漉漉的村庄,山村是那么地祥和安宁。甚至我无法把这个叫做泄兵的村子和古战场联系起来,然而站在村口,铁笼山就巍峨耸立在眼前,我的脑海里就有了三国姜维、邓艾的影子,耳畔也起了兵士们凶猛的喊杀声。在村里打问登上铁笼山的最佳路径,一位花甲老者很和蔼地将我们领到正在修建的铁笼山山门口,说从这儿进去最近。

这是一条新开的山路,还没有完工,路面虽宽,但雨后的山路泥泞难行,车子是开不上去的,我们只好独步上山。由于下过雨,几乎没有游人,爬涉是快乐的。路旁的草丛中有山鸡惊飞,花丛中有蝴蝶飞舞,仰望山巅,浓雾缭绕,我们似乎在向云天登攀。

铁笼山是渭河谷地的屏障,也是进出关中地区的门户,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攻克铁笼山防线,就可控制渭河谷地,有利于夺取关中,实现光复中原的大计。三国以前的历史,就是一段关中战胜关东(函谷关以东)的历史。如伏羲从天水、关中出而统一了华夏各部落;周武王从关中打出去推翻了殷商王朝,建立了周朝;秦始皇从关中打出去灭了六国而统一天下;汉刘邦从关中打出去战胜了项羽,建立了大汉朝。而武山、甘谷、天水是夺取关中的捷径之路。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姜维对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十分清楚,要想实现光复大业,也必然会效仿这些历史经验的。因此东汉末三国时期,这里更是战事频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姜维大战铁笼山”了。关于这段战事在《三国志?姜维传》《三国志?邓艾传》中均有记载。

登上铁笼山堡子坪,放眼望去,耸立而起的山峰与云天相接,重叠碧绿,那奇那险那峻,在渭河峡谷是独一无二的。堡子坪,顾名思义,这里原先是一座堡子。明末清初,当地匪患严重,人们为了躲避土匪,用土夯筑起厚度2--5米不等的堡墙,聚居在此,与匪患抗衡。眼前这几段残垣断壁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讲述着一个王朝的衰落史话。在堡子坪目之所及的崖面间,拨开林木的翠绿,隐约可见石窟显现。石窟始建于唐,分布在铁笼山主峰的南、中、北、东四面,共四个窟龛,都是利用天然洞穴再开凿而成。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是主峰向东的洞窟,它是四个石窟中最大的一个,为道家所有,洞深约10米,前宽约9米,后宽约4米。原有道教塑像供奉其中,因年代久远,塑像已不复存在,窟内壁画也遭到了严重损坏。

堡子坪右边的大殿是释迦牟尼佛堂,始建于宋代,可惜毁于战争。现在看到的是后来维修新建的,沿山路往上走,远远的便可以看到佛堂玲珑的檐角掩映于石林绿树之间,宛若空中仙阁。上到堡子坪,看到大殿虽未完工,但飞檐斗拱,气势非凡,依然庄严清净。大殿坐西朝东,佛阁方正,佛祖居中,左为文殊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和善低眉,双目微睁,庄严肃穆。在殿堂左右两侧各有九尊塑像,他们或坐或立,形态各异,这就是十八罗汉。当我们经历了凡尘喧闹,也可在此上香礼佛,寄托心灵和信仰,独享一段宁静的时光。

从堡子坪向下望,这条沟就是泄兵沟。从泄兵村进沟,可找到“姜维泄兵槽”、“饮马泉”、“马圈”、“将军崖”等许多有关“三国”战事的遗存。在铁笼山山脚田地,时常会有刀、矛、箭等兵器出土,在“斗底山”还出土了一尊汉代销铁炉。周围地名也多和军事有关,如:泄兵沟,传说是姜维引兵攻坚的地方,附近有一“马跛村”传为姜维战马受伤的地方;还有一村名为“八营坪”又称“扎营坪”传说是邓艾将八个营驻扎于此而得名;还有十过梁、大拚里、大格斗山、把门沟、埋伏沟等记录战争的地名。《三国志?姜维传》《三国志?邓艾传》都记录了武城山邓艾与姜维之战,其中姜维传中提及此战事的竟有三次。从这些出土文物和地名以及史料记载考证,进一步证实,毫无疑问铁笼山就是一处三国古战场遗址。

如果你去过泄兵沟,领略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所留下的遗迹;那么你一定对“姜维大战铁笼山”的地域传奇故事耳熟能详了。

相传,曹操的孙子曹睿当政之时,魏镇西将军邓艾,在武城山东段的屏风山一带阻击了欲去南安的姜维大军,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姜维兵马因远道跋涉而来,困乏不堪,难以招架邓艾大军的强势突袭,于是,撤旗掉头,转向武城山东川(今玉林沟)。邓艾穷追不舍,姜维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冒着进入绝地的危险,带余部上了武城山对面的马鞍形山壑。邓艾援军从马鞍形山壑北、东、南三面包围,姜维见见势不妙,大喝一声:“将士们,向西撤退,上武城山主峰铁笼山!”于是,残兵败将,铤而走险,抄悬崖鸟道上了铁笼山。

铁笼山四面峭壁,只有北岭一条尺把细的路可以盘曲上至山顶,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在山上唯一的石台上,姜维命手下布置雷石、滚木。邓艾军欲冲上山梁,姜维一声令下,雷石、滚木从天而降,邓艾军死伤惨重。

邓艾又上大拚山,在东边派人找路,看有没有上山包抄姜维之路,有没有姜维逃窜之路。邓艾军发现铁笼山北脚下有一小山包(即把门沟),可以靠近姜维阵地,从这儿转西进沟,便可四面围困住姜维军,可恨在此之前姜维早已派重兵把守。邓艾派精兵强将硬夺此山包,双方又是一番大格斗。最后,邓艾军惨败,只得把八个营的兵将撤到东山背后的一块平地休整。这就是“大格斗山”、“八营坪”的来历。吃了败阵的邓艾暗中派兵在铁笼山北、东、南三面把守,鼓舞兵士说:“将士们,姜维已如瓮中之鳖,只要我们严加封锁,他便指日可捉。”岂不知,在铁笼山南段有一石槽,顺槽而下,便是武城山群峰间一深沟,即泄兵沟。姜维命工匠在此秘密安装了“木轨滑箱”,即今天的高线垂吊辘轳设施。到了晚上,月色朦胧,铁笼山石槽溜道内,一条木轨从山顶直指山下,一只栅栏木箱在辘轳的转动下,徐徐滑到山根,木箱一开,走出了姜维大将军、参军夏侯霸……。接着,马匹、辎重、兵器都先后运送而下。这就是埋伏沟、泄兵山、泄兵沟的来历。姜维以智脱险,从容而去。邓艾次日一查,十分懊恼,无奈去了陇西。

有诗曰:“铁笼险峰悬苍穹,云暗雁鸣柏森森。姜邓鏖战留遗迹,犹闻兵戈马嘶声。”

铁笼山是武山西境屏障,漳县东土关隘,是古战场,古文化的丰碑。这座美丽而具有神奇文化底蕴的山,以其险峻的山势,状如铁笼的风姿,引人入胜的三国英雄故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铁笼山融华山之险,九寨之奇,有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好似一幅钟灵毓秀的山水丹青,更是炎炎夏日的避暑胜地。

站在堡子坪,看山间茂林修竹,清流潺潺,群芳吐艳;听山风徐徐,鸟鸣啁啾,蝶飞蜂舞。就让我们暂时忘却烽火狼烟的涌动和刀光剑影的厮杀,尽情享受这大自然给予的丰厚恩赐吧!(新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