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里的火炕
甘肃
甘肃 > 人文 > 正文

原标题:乡愁里的火炕

□ 秦克云

陇东的窑洞民居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的轨迹性文化形式,具有浓厚的传统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先周时期不窋率领先民们在这里挖窑洞,教民稼墙,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诗经》称“陶复陶穴”。陇东民居的窑洞多选依山崖、塬边下挖制,省地省力。窑洞多为三孔或五孔为一户,住人的窑洞必有火炕,火炕是先民们智慧与劳动的结晶,也是窑洞民居又一特色。

“三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这是过去庄稼汉理想的生活追求。陇东人对火炕有着深厚的感情,如果有尊贵的客人来访,热情的主人进门第一句话就是“请,炕上坐”。客人脱鞋席炕而坐,主人热情敬烟献茶。这也是陇东人好客真诚的表现。

炕是最简单而最实惠的取暖防寒建筑,千百年来陇东人凭借火炕的温暖,挨过漫长艰难的寒苦岁月,火炕成为了人身体和精神的依托。从而形成了独特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

陇东窑洞民居的传统形式是屋门开在左侧面,而不居正中,进门右侧的山墙相连的便是火炕。火炕由炕面、炕围的建筑形成。陇东人筑炕称盘炕,炕的尺寸十分讲究,火炕形式有二种;即主窑盘炕喻七五炕(即炕宽长尺五寸,宽六尺)供家中辈分最高的长辈或尊贵的客人寝卧,侧窑炕喻六五炕(长六尺五寸,宽六尺),则是家中晚辈们的卧室。

泥面火炕上铺有炕席,美观的炕席是量炕的尺寸用芦苇杆编制,炕席实用卫生,炕席上面再铺上毛毡炕单,干净整洁的被褥摆放,则是主人家庭文化素养的形象。所以炕面除了取暖御寒之外,炕围则是火炕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陇东的火炕均依墙面筑建,而炕上的墙面泥皮极易脱落,经常弄脏衣物被褥。于是家庭主妇们沿着炕围上贴上麻纸,以彩色颜料绘以吉祥图饰。久而久之,炕围画的形式构成一套固定的艺术形式。

陇东的炕围画多数为家庭主妇,以工笔在围边画以简单的图案,如,六合同春、吉庆有余、龙凤呈祥、暗八仙等,内容多为吉祥喜庆之类,寄寓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炕围画中间多以剪纸钟馗、五子登科、岁寒三友、梅开五福等驱邪祈福图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精致的印刷炕围纸在市场上出现,市场上经销的炕围画很受欢迎,新事物取代了旧时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庄户人离开了窑洞,搬进平房,陇东独特的地坑庄院已被填平或复垦为良田。随着窑洞的消失而逐渐变少,成为记忆乡愁。(甘肃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