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宝嵌"暗藏玄机 领略华夏木器制作技艺的惊艳之作
甘肃
甘肃 > 人文 > 陇咚锵 > 正文

"百宝嵌"暗藏玄机 领略华夏木器制作技艺的惊艳之作

原标题:【西部地理】天水雕漆

     华夏传统木器制作技艺的惊艳之作

雕漆工艺的首饰盒,工艺繁杂,极其精美。

小陇山林区的漆树

贝壳制成的美女西施

描金工艺师朱斌在绘制“四美图”

割漆

割漆人用硬一点的树叶,对折再对折后形成一个小的容器,让生漆慢慢流入树叶中,一两小时后便可收漆。

制漆

稍加搅拌,乳白色的生漆迅速氧化成了红褐色,可加入颜料形成各种颜色。

骨石加工

运用线锯将绘制在贝壳上的纹饰细细雕磨出来。

描金

工艺师将大漆与少量石膏混合,在漆面上作画,形成强烈立体感的纹饰。

成品剔红盘子

在上好漆之后,一层层髹涂雕刻出纹饰,正红色彰显着喜庆。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物产富饶,风景优美,素有“陇上江南”之称。它所辖的小陇山林区有天然漆林六七十万亩,生产生漆数十万斤,转接解读:“天水漆艺实较福建为优良,为甲于全国之第一等漆质。”天水雕漆制作工艺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全国漆器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中国雕漆工艺中一个出类拔萃的品种。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一只木胎朱漆碗,这是中国现知最早的漆器

记得去年在天水采访伏羲式古琴时,琴身上涂着的大漆,着实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恰好同事们在办公室热议刚刚热播结束的电视剧《芈月传》,闲时得空瞄了几眼,不难发现,剧中人们使用的器具,没有猜错的话,有很大一部分应该就是漆器,这就让记者不禁想起了天水古琴上髹涂的漆面。

记者好奇,漆器的历史究竟有多久?有多广泛的用途?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诗经秦风》中就曾有云:“阪有漆、隰有栗”,证明在诗经盛行的西周时期,秦地就已经有了漆器。如此说来,这天水的雕漆必然大有来头,需要专程去天水一探究竟。

记者是在大雪过后的清晨见到了天水雕漆工艺的传承人之一刘宝平。采访的前一天,天水刚刚迎来了一场大雪,虽说冰雪已消,但是潺潺流过的耤河,湿润的空气,让整座天水城笼罩在烟青色的薄雾中。

车灯划开雾气,直奔天水市秦州区的东二十里铺。刘宝平一早便在位于此处的黄河雕漆工艺有限责任公司内等候着。有关雕漆的一切,将在这个雾气氤氲的早晨展开。

初见刘宝平,他的精干年轻让记者惊讶。本以为作为天水雕漆工艺传承人之一的他,应该是一位久经时间历练的长者,但是,这位雕漆工艺师却是刚刚四十出头而已。跟随着刘宝平走进了他的工作室,房间内的陈设,沙发、圆桌、方几等等一应物件,全部都是黑色的雕漆家具,充满着古典的气息。这些家具皆出自刘宝平之手。

落座于雕漆的长椅之上,一杯绿茶在面前的方几上腾着水汽,将周身的寒气已然驱散。刘宝平先给我们解读《诗经》中的“阪有漆、隰有栗”:“说起漆器,《诗经》中这一句,其实是秦地产漆的最早记录。虽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相对于漆器的历史来说,这还不算什么。现今已知真正有据可查的是发现于距今大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一只木胎朱漆碗。这是中国现知最早的漆器,也是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代表文物之一。”刘宝平喝了口茶,继续讲着“在我看来,漆器的历史,应该比七千年更早一些,我研究过,这只朱漆碗的工艺,应该算是漆器工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的作品,由此可以猜测,中国历史上漆器产生的年代应该要更加久远。”

“非也,多则,可以百层,可以千层,甚至没有穷尽,直到工匠满意为止。”

说到雕漆工艺,最为重要的就是漆的材质。

天水盛产漆,这和天水所在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翻阅资料,我国漆树分布广泛,大体在北纬25°~42°,东经95°~125°之间的山区。其中,秦巴山地和云贵高原为漆树分布集中的地区。这个秦巴山区当中的“秦”,指的就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秦岭。秦岭西起甘肃南部,而天水,正好处在秦岭山脉的西麓。自然,有着丰富的漆树林业资源。

曾看过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当中就有详细解说人们是如何从漆树中获取原料。漆树喜光,生长在密林之中。采漆工在太阳初升前的五个小时内上山,在树干上,用专门的刀具,割下一个“V”字型的切口,然后将塑料片卡在切口处,静待乳白色的生漆从切口中流出来。当然,在古时,人们是用贝壳来收集的。这个“V”字型的切口,熟练的采漆工只要四刀就可以成型,再补刀,漆树就不会再流漆出来。采漆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俗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说的就是,采漆工要行走上百里路,砍下上千刀,才能收获一斤生漆。就像纪录片中,采漆工们在太阳出山前五个小时进山采漆,割了60棵树,才仅仅获得了8两生漆。

这种直接从漆树中获取的原料,叫做生漆,也叫大漆。而天水,正盛产此种大漆,且品质优良。

相传,漆器是由秦人发明的,而天水,正是秦人、秦文化的发祥地。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再加上人类文明,于是,漆器就诞生了。

上过漆的家具物件,都具有了牢固、耐用、防水等一系列的优点,因而,在天水,漆器便大肆盛行了起来。上至皇家宫廷,下至普通百姓。

也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天水自古就盛行漆器,并且延续至今。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的家具中雕漆是必备的一样,放在家里既展示了主人的品位,又突显了生活水平。那个年代,但凡出嫁的天水姑娘,嫁妆里必定有一个雕漆的首饰盒。

一直到今天,天水雕漆经久不息,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并且在全国有了盛誉。

我们跟随着刘宝平从源头开始,去见证一件天水雕漆是如何诞生的。

一件雕漆的诞生,经历了四大过程:木雕工艺、涂漆工艺、石刻工艺、描金工艺。

首先,跟随着刘宝平去了木雕加工车间。在这里,木材原料、开工的、初具模样的、成型的胎体堆满了车间,以椴木和松木居多。刘宝平说,现在的雕漆,大多都是木胎,轻便经济实惠。但是这不能说明,雕漆只能采用木胎。金银铜铁瓷,可以说任何材料都可以成为雕漆的胎体。甚至是棉麻,也可以加工固形,之后剥离出来,成为没有胎体的雕漆,这个工艺也很特殊,叫做脱胎。这样的雕漆更为轻薄。

随后第二道是涂漆工艺,刘宝平一边走一边说,在已经制作完工的胎体上要一遍遍地髹涂上漆,少则几十层,“多则上百层?”记者抢先问道。可是刘宝平却摇摇头,“非也,多则,可以百层,可以千层,甚至没有穷尽,直到工匠满意为止。”好一个可百层、千层,甚至无穷尽也。这是要花费多少时日才能完成的工艺。

但是,刘宝平也说,现在的工艺中,最普通最少的是72层漆,大部分漆都在百层。

记者想去看看这传说中神奇的漆,可是,刘宝平却未回答,带着记者去了骨石工艺的车间。

骨石镶嵌的工艺虽然并非天水雕漆所独有,但是,它的独特性实则暗藏玄机

天水雕漆最大的特点,就是独特的工艺。

这个独特的工艺,叫做骨石镶嵌,也叫作百宝嵌。指的就是,把珠宝玉石材料同木器、漆器、金属器物相结合,附着于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

骨石镶嵌,是雕漆身价倍增的重要因素。古时候,人们多采用贝壳,或者常见的珠玉,造型颜色独特的石头等。随着社会的发展,镶嵌工艺也越来越发达,人们就开始不局限于寻常的骨石,而是开始将金饰、玉器、丝帛等等名贵的珠宝镶嵌于漆器内,各类珍宝与雕漆完美地融合一起,因而得名“百宝嵌”。

在骨石加工车间,记者见到了这一门特殊的工艺。

先是绘制要在漆器上形成的花纹样式,确定不同的样式采用何种珠玉,或是根据已有的珠宝设计纹饰,然后将这些图案再一一描绘在珠宝之上。确定了纹饰,接下来就是要将姿态各异的图案从原材料中抠取出来。

进行这一工艺的,是刘宝平的小姐姐,只见她在一块贝壳上几笔就勾勒出了一朵花瓣卷翘的牡丹,然后,利用线锯,将这朵“牡丹”一点一点地抠取出来,贝壳本身带有的浅粉色和珠光,使这朵“牡丹”显现得分外娇艳。

这是一个急不得的手艺。需要极大的耐心,从绘制到成品,需要静下心来,精雕细琢。然后再用传统的胶粘剂黏蜡胶进行粘合。这是一种热熔性的粘胶,必须先加热,在胶体固化之前,把嵌件粘结好,这就要求工艺师们必须准确、精细、快速地完成。没有精湛的手艺是万万不行的。

之前刘宝平工作室内的雕漆家具,就是运用了骨石镶嵌的工艺。话说,这种骨石镶嵌的工艺虽然并非天水雕漆所独有,但是,它的独特性实则暗藏玄机。

现在天水雕漆大多采用的都是淡水贝壳,将贝壳雕刻而成的纹饰与漆器结合,一层层髹涂,一层层打磨。但是,它不会像其他地区的百宝嵌一样,是一个完全平整的表面,天水雕漆的玄机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区别了珍宝与漆器的界线。这种界线,当你触摸这些雕漆成品的时候,指尖是可以感受到镶嵌在漆器内这些珍宝的质感。既细腻,又粗犷。这就是天水雕漆最为独特的地方。

匠心独运的工艺,精雕细琢的雕漆,这一切都离不开工艺师们的一双巧手。而练就这一双巧手,是需要不断的经验积累和钻研。

制作雕漆,大多都是家传的手艺。祖辈们将经验一代代口口相传、亲身示范。就像刘宝平的黄河雕漆一样,最初也是由家庭作坊式一步步发展到了今天。

刘宝平的父亲,就曾是雕漆厂的一名木工。刘宝平打小就在雕漆厂玩耍长大,虽没有子承父业继续木工的工作,但是,却对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刚刚四十出头,但是对于漆,对于雕漆工艺的从事与研究,却已经有了25年之久。

这种家传影响,再加上自身对于雕漆工艺的热爱,也不仅仅是在刘宝平一人身上。在描金室里,记者见到了描金工艺师朱斌。朱斌正在一笔一画地细细描绘雕漆“四美图”的吊屏,还不时拿着棉花擦拭细节之处。朱斌也是跟随着父亲从小学习绘画,现在雕漆不单单运用骨石镶嵌的工艺,还与彩色漆料绘图相结合,形成立体的雕漆纹饰。

这幅快要完工的“四美图”吊屏,就运用了贝壳镶嵌、彩漆描绘,在光线下,熠熠闪光。

既然也是用漆作画,雕漆制作的四大工艺就剩下涂漆工艺,刘宝平先前卖了个关子并未解答。

只见他和小姐姐一道进入了一间暗房,不一会,两人合力从中抬出了一口浅缸,缸内盖着一层油皮纸。

在这一层油皮纸之下,就是雕漆的主要原料——大漆。迫不及待地准备好相机,让刘宝平赶快打开油皮纸,好一睹大漆真容。可是他却停了下来,问了记者一个看似没头脑的问题:你的皮肤,抗过敏程度怎么样?

天水雕漆工艺历史悠久,蕴含着浓郁的中华古老的艺术传统和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回答了刘宝平之后,他向记者解释了这样询问的理由。大漆,也是生漆,是直接从漆树上割下来的原生态的漆。大漆具有挥发性,很多人都会对此产生过敏的现象。有些人仅仅是闻了闻大漆的气味,就会过敏,但是有些人,虽然对气味不过敏,但是并不代表接触也不过敏。

而大漆过敏还有一个神奇的现象,它的抗过敏性是会遗传的。好比父辈对大漆过敏医治好了,那么子辈们就不会再对大漆产生过敏现象。

还有一个原因让刘宝平停下来,是因为大漆自身的特殊性。刚从漆树上采取的天然漆是乳白色的,遇到空气会发生氧化变成褐色,大漆表面的油皮纸就是起了隔绝空气,便于保存的作用。漆质越好,氧化越快,变色也就越快。提前告知,是为了让记者更好地观察这种变化。

当刘宝平揭开大漆表面的油皮纸之后,只是轻微地搅动,乳白色的大漆在缸内就立刻变成了红褐色。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酸味。刘宝平说,这是大漆的味道。

千百年来,一代代雕漆工艺师们,就是面临着大漆过敏,气味酸腐,完成一件件精美的雕漆。

时至今日,这些雕漆背后蕴藏的深厚历史和演变过程,也是值得细究的。

纯粹的漆器,就是木胎,然后刮灰、裱布、涂髹饰层。所谓漆器,就是用加工处理过的天然漆,髹涂在不同材质的胎体上做成的器物。

古时候,还没有精良的制作工具时,人们都是用植物、手、砖灰、头发来一层层从粗到细,再到用头发丝来精细修饰。

天然漆在胎体表面结成坚韧的漆膜,抗潮、防腐、耐磨,又有美丽柔和的光泽。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能够装饰器物。

古时,礼器、乐器、生活器具、建筑等,能刷漆的都会刷漆。

给胎体上漆,生漆是不能直接髹涂装饰的,除非刮漆灰才能直接用。否则,要给漆器做髹涂,就必须先要做透明漆。

而制作透明漆,就是把生漆放在太阳底下晾晒,太阳光的照射能让它变透明,这种透明不是真正的透明,而是一种半透明的漆。干锢后具有极具韵味和柔和的光泽,显得明润透体。

雕漆,因工序是雕,主要原料是漆,故名为雕漆。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

工艺手法不同,地域环境不同,也就形成了中国四大漆器:北京漆器——剔红、扬州漆器——平磨钿螺、天水漆器——骨石镶嵌(百宝嵌)、福建漆器——脱胎漆器。

天水雕漆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含着浓郁的中华古老的艺术传统和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根据资料显示,1956年春天,天水砖瓦厂在皇城山脚下取土烧砖、挖毁古墓七座,其中一座墓中有镶嵌绿松石的铜棺饰、饕餮纹兽面辅手,红地黑面漆棺残片等,根据棺饰和随葬品特征分析,该墓应为春秋战国时代墓葬,为天水雕漆起源提供了最早的例证。

而后在秦州区、甘谷县、麦积区放马滩的秦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漆器,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天水髹漆业已进入了兴旺发达时期,确为全国漆艺聚集点之一。隋唐漆器,天水各地仍有出土。诗圣杜甫客居秦州时有“近闻西枝西、有谷杉漆稠”之句,可见唐代天水产漆之盛已为古人关注。

这门已经流传千年的工艺,已经被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现在流传的已经不再仅仅是一门工艺,更多的则是工艺背后历史的见证和代代工艺师们宝贵的经验以及精益求精、独创革新的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