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华文明:“老祖宗”在这留下丰厚遗产
甘肃
甘肃 > 资讯 > 正文

探源中华文明:“老祖宗”在这留下丰厚遗产

原标题:中华文明从秦安走来——探访秦安县博物馆

海马瑞兽葡萄纹铜镜1986年在秦安县五营镇陈峡村出土,属于典型的盛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款式。形状为圆形,直径29厘米,厚2厘米,重4500克,青铜质地,外缘凸起,该铜镜镜面的氧化物已经退净,通体闪露着悦目的银白色,光亮耀眼,煜煜如新,照影非常清晰。这件铜镜应该出自唐代高级工艺家之手,充分地展示了盛唐时期冶铸工业的高超技艺,是甘肃省出土铜镜中最大的一面,直径29厘米,在全国范围内也属罕见。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充分显示了唐镜亮丽的风采,可谓是唐代铜镜中的精品,为国家一级文物,是秦安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海马瑞兽葡萄纹铜镜1986年在秦安县五营镇陈峡村出土,属于典型的盛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款式。形状为圆形,直径29厘米,厚2厘米,重4500克,青铜质地,外缘凸起,该铜镜镜面的氧化物已经退净,通体闪露着悦目的银白色,光亮耀眼,煜煜如新,照影非常清晰。这件铜镜应该出自唐代高级工艺家之手,充分地展示了盛唐时期冶铸工业的高超技艺,是甘肃省出土铜镜中最大的一面,直径29厘米,在全国范围内也属罕见。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充分显示了唐镜亮丽的风采,可谓是唐代铜镜中的精品,为国家一级文物,是秦安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彩陶双耳长颈瓶马家窑类型,口径6.5厘米、高24.5厘米。侈口,长直颈,溜肩,斜直腹,平底,器身两侧各置一桥形耳。灰色陶质,陶质细腻。颈部饰黑彩平行细弦纹兼以竖直纹,器身饰黑彩漩涡纹兼以平行弦纹、波浪纹。

彩陶双耳长颈瓶马家窑类型,口径6.5厘米、高24.5厘米。侈口,长直颈,溜肩,斜直腹,平底,器身两侧各置一桥形耳。灰色陶质,陶质细腻。颈部饰黑彩平行细弦纹兼以竖直纹,器身饰黑彩漩涡纹兼以平行弦纹、波浪纹。

大口彩陶罐侈口,束颈,圆垂腹,下收,平底。陶质细腻,器身外饰黄褐色化妆土,器表光滑。器身饰三层黑彩勾连三角纹。

大口彩陶罐侈口,束颈,圆垂腹,下收,平底。陶质细腻,器身外饰黄褐色化妆土,器表光滑。器身饰三层黑彩勾连三角纹。

“泰和”铭文抄手陶砚金代,长18.5厘米、宽11.8厘米、厚2厘米。黑灰色陶质,陶质细腻,整体造型呈抄手状,器底刻有铭文“泰和”二字,器表光滑。

“泰和”铭文抄手陶砚金代,长18.5厘米、宽11.8厘米、厚2厘米。黑灰色陶质,陶质细腻,整体造型呈抄手状,器底刻有铭文“泰和”二字,器表光滑。

大统四年石造像塔西魏, 高57厘米、宽49厘米。塔呈方形,塔的四面都雕刻佛像、菩萨、弟子供养人或佛教故事。塔的正面最下层有一篇发愿文,内有“大统四年”之句,带有纪年的西魏造像塔发现很少,其对研究北魏向北周时期的佛教风格转变,具有重要价值。

大统四年石造像塔西魏, 高57厘米、宽49厘米。塔呈方形,塔的四面都雕刻佛像、菩萨、弟子供养人或佛教故事。塔的正面最下层有一篇发愿文,内有“大统四年”之句,带有纪年的西魏造像塔发现很少,其对研究北魏向北周时期的佛教风格转变,具有重要价值。

三彩骑男马俑唐代,高37.5厘米。男俑头戴巾帽,端骑于马上,身体微微左侧,头部左转,神态庄严,二目平视前方,左右手均残缺,右手作执辔状,饰黄、绿、褐三彩。

三彩骑男马俑唐代,高37.5厘米。男俑头戴巾帽,端骑于马上,身体微微左侧,头部左转,神态庄严,二目平视前方,左右手均残缺,右手作执辔状,饰黄、绿、褐三彩。

秦安县博物馆是1999年国家文物局帮扶秦安以来投资修建的,也是目前全省设施较为齐全的县级博物馆之一。2009年5月,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整体建筑古朴雄浑,呈四合院建筑格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馆藏文物674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2件,二级87件,三级681件,从距今1亿年的鱼化石,距今2500万年的铲齿象牙化石,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用具到明清时期的文物都有收藏,没有缺环和断代,堪称研究地域文化和人文历史的实物资料库。新石器时代的人面器口彩陶瓶,马家窑文化的旋纹四板彩陶瓮,齐家文化的玉器,唐代的海马瑞兽葡萄纹铜镜,北朝至唐代的佛教石刻等许多文物都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甘肃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