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杜绝“面子”工程:扶贫中的“形式主义”读者有话说


来源:新华网

组织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好经还得好好念,如此“拍照留痕”的做法,形式是有了,但影响了扶贫效果,不能不引起注意和警惕。

原标题:读者来信:警惕扶贫中的“形式主义”

编者按

时下,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响鼓还要重槌敲,正需要把责任压实、把任务落实、把督查做实,防止出现“数字脱贫”“突击脱贫”“形式主义脱贫”。

然而,当前一些地方在扶贫领域存在徒有其表不求实效的形式主义之风,既损害了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又影响脱贫攻坚工作大局。深入分析脱贫攻坚中存在不严不实的作风问题,剖析相关案例背后的思想根源,杜绝花拳绣腿的面子工程,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实惠,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第2期“读者来信”,关注个别地区在扶贫领域出现的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作风把好经念歪的现象。我们精选了6篇读者来稿,讲现象,摆问题,提建议,以期对治理扶贫领域出现的部分乱象有所镜鉴。

下期征稿: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您所在的地方,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方面,近几年有何新变化、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有哪些好经验,欢迎投稿至xhmrdx@163。com。标题请注明“读者来信征稿”。

“到此一访”式扶贫要不得

机关干部包保贫困户,一人联系几家,定期上门访贫问苦,帮助找穷因、挖穷根,既帮输血、又促造血,本是行之有效的精准脱贫手段,也是机关干部下沉农村调研的重要方式。然而,一些地方在推进这项工作中,硬性要求每名包保干部每年登门访贫次数必须不少于几十次。结果,为了“凑数”完成考核任务,一些包保干部“无事也登三宝殿”,陷入形式主义怪圈,反而让包保干部和贫困户双方都苦不堪言。

过于频繁的来访干扰了贫困户的正常生产生活。贫困户与包保干部,一般事情电话商量解决,既快捷又省事。如果仅仅为“到此一访”而来,让人不胜其烦。有些包保户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到访一次要耗上一天时间,车损油耗,再加上礼节性的慰问品,累积起来费用不小,又全是自掏腰包,让包保干部感到负担很重。有些机关干部集体下乡扶贫,反而耽误了机关正常办理业务,百姓来办事,总是吃闭门羹,意见很大。

机关干部包保贫困户,上门访贫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为“凑数”而访,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劳而无效。

扶贫车间不能“开花不结果”

近些年,不少乡村盖起了扶贫车间。遍地开花的车间,投资少则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元。有些车间也确实为实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两大难点,部分扶贫车间成了“鸡肋”:一是引进项目难,扶贫车间多、项目少的矛盾凸显。偏远农村引进项目的难度增大,车间盖起来却长时间找不到项目投资的不在少数;二是招收工人难。很多扶贫车间引进来的项目,以制衣、速冻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些项目利润微薄,务工人员收入偏低,招工难又成了新问题。

有些扶贫车间,建设前期缺乏有效论证,有些地方,缺乏足够的项目需求作为支撑,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一个县分散性建了上百座扶贫车间,等建好再去四处寻找合适的项目,难度可想而知。有些为了凑数而引进来的项目,到底能撑多久也成了未知数。在政绩考核的压力下,个别地方的基层扶贫干部,为了考核“不丢分”,只能“顾头不顾尾”,把车间建起来完成任务了事。

扶贫车间不能“开花不结果”,应加强督察引导,全方位杜绝建设扶贫车间中的形式主义。

“驻村”扶贫更要“驻心”

干部驻村扶贫,是我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群众工作方法。驻村扶贫干部与基层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亲身体验泥土之辛、稼穑之苦中,不断强化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

在驻村帮扶中,扶贫干部要明白,驻的不仅仅是“村”,更是群众的“心”。

脱贫攻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政治责任,如果驻村扶贫搞的是“花拳绣腿”“面子工程”,甚至“政治镀金”,不仅群众得不到实惠、干部得不到锻炼,更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此前,中部某县针对少数驻村扶贫不合格的干部实行召回制度,数十名不合格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被召回或岗位调整,就赢得了群众的点赞。

干部驻村扶贫,既是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也应当是一次“情感之旅”。只有在扶贫工作中尝到了“四味”,才称得上是合格的干部,才能真正“驻进”贫困群众心坎上。

一是苦,是脱贫任务的压力和工作中的困难;二是辣,是工作不力须承受上级和群众的“骂声”;三是酸,是解决群众难题时因权责不对称而力不从心的纠结;四是甜,是工作得到基层群众的认可和感激。

“迎检电视机”“危墙刷油漆”

有的贫困户易地搬迁房完工不到一个月屋顶就漏水;上级督查贫困村整村通水情况时,检查当天村里开闸通水,平时仍是无水状态;听说上级督查贫困户家家通电情况,要检查贫困户家中有无电视机,村里就专门准备了“迎检电视机”,督查组来就放在无电视机的贫困户家中,督查人员离开,便搬回村上;原本是位于山崖上的危房,危房改造竟通过简单刷白墙涂绿漆来“改造”……以上这些都是我在基层调研中发现的扶贫“造假”的情况。

基层扶贫领域“造假”,和个别党员干部思想意识出现偏差脱不了干系。个别地区脱贫考核体系有形式大于实质的倾向,少数基层干部工作应付了事,抱着“差不多就行”“不出事就行”的思想态度,甚至有派驻干部认为派驻贫困村只是仕途晋升的“跳板”,不肯下“绣花功夫”为群众办实事,反而热衷于搞“假大空”的政绩工程。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容不得渎职造假无视纪律,必须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和破釜沉舟的决断,旗帜鲜明地打击“造假”行为,实现脱贫攻坚的全盘胜利。

刹住扶贫“假创新”的歪风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少数地区觉得“规定动作”大家都能完成,似乎不搞出点“特色”“亮点”不能显示其与众不同。个别检查组也听腻了“规定动作”的完成情况,反而对“亮点”情有独钟,助长了部分地区挖空心思搞“创新”的歪风。

部分地区本末倒置,一门心思花在面上好看却并不务实的“创新”上,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群众得到的实惠却微乎其微,这样的“创新”刷亮了“面子”,却失去了“里子”,于贫困群众何益?部分检查组不细看实效如何,反而怀着“猎奇”心态找亮点,这样的检查有何意义?

各地应当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心思专注在为贫困群众做实事、出实效上,在完成“规定动作”之余,根据当地群众需求和资源禀赋开拓思路谋发展,这样的“创新”才是人民群众所需所盼的。

检查组不要被“亮点”迷了眼,不妨先看看“规定动作”完成得如何,再去问问群众在“创新”中得到了什么实惠,满不满意;对徒有其表的“假创新”要严肃批评,责令整改。

“拍照留痕”,好经不能念歪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某地开展了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为了让机关干部真正下去开展帮扶工作,该地采取了痕迹管理模式,除了要求干部制定定期走访计划、填写扶贫日志外,还特别开发了一个管理软件,内置了定位、照片上传等记录功能,规定结对帮扶干部每次走访、慰问贫困户都必须拍照留痕,拍照地点的定位地址得是贫困户家庭所在地,再上传到管理软件中。

如此“拍照留痕”,效果究竟如何呢?该地一些干部私下交流时说,这样的做法让自己感到“不被信任”,每次拍照时心里总有点小别扭。还有人表示,自己受点委屈是小事,往往还让贫困户跟着难看。比如,逢年过节都要上门慰问贫困户,结对帮扶干部和贫困户得在一起拍照,有时还得叫上隔壁邻居过来帮忙拍照,贫困户手里拿着慰问金在镜头前哭笑不得,现场氛围非常尴尬。

组织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好经还得好好念,如此“拍照留痕”的做法,形式是有了,但影响了扶贫效果,不能不引起注意和警惕。

[责任编辑:杨子欢]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