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显浪漫是花城 许你一个色彩斑斓的梦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金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始设县,历经兴衰更替,元置永昌路,明设永昌卫,清改永昌县,沿用至今,1981年成立金昌市,以原永昌县地域属之。金昌市又地处丝绸之路,人文荟萃,是多民族汇聚地区,因此金昌历史文化具有很强的本土文化优势,传统民间人文遗产丰厚,民俗信仰、民间小戏、传统手工业技艺、民间美术、民间知识、传统医药等,都蕴藏着浓浓的地方人文特色和民族特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来源。

紫金花城·浪漫金昌

文化介绍

金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始设县,历经兴衰更替,元置永昌路,明设永昌卫,清改永昌县,沿用至今,1981年成立金昌市,以原永昌县地域属之。金昌市又地处丝绸之路,人文荟萃,是多民族汇聚地区,因此金昌历史文化具有很强的本土文化优势,传统民间人文遗产丰厚,民俗信仰、民间小戏、传统手工业技艺、民间美术、民间知识、传统医药等,都蕴藏着浓浓的地方人文特色和民族特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来源。

“卍”字灯俗

“卍”字灯俗

永昌贤孝

永昌贤孝,是流传于甘肃省永昌县的民间文艺说唱形式。  

“贤孝”在明清时期已广泛流传于甘肃省永昌县的盲艺人中间。是永昌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贤孝”以师相传,代代相继。“贤孝”也有唱本,属通俗说唱文艺的一种。唱“贤孝”的人通过他人念白默记于心,或从师记唱。

永昌“贤孝”是一种原生态的说唱文艺。在永昌民间多用地方俗语来表现。作品主要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佛教感应故事。曲目有《宝莲灯》、《汗巾记》、《昭君和番》、《大包媒》、《包爷三下阴曹》、《二十四孝》、《打懒婆》、《王婆骂鸡》等数十个。许多曲目在民间有一定的基础,如《宝莲灯》、《李彦贵卖水》,群众都熟知内容。永昌流传的“贤孝”因剧目众多,内容也极其丰富繁杂,叙事表达善恶有报,向往光明,追求美好生活的平民社会理想,是民间文艺的瑰宝之一。但“贤孝”最根本的还是宣扬惩恶扬善、英雄侠义、救苦尽孝,善恶有根的普通价值观念,也多劝世经文。而说唱很吸引听众,在内容上,说唱的艺人也即兴发挥,自编一些地方趣闻、俚语荤话。如《打懒婆》就是宣传男权社会中,家中丈夫责骂妻子懒惰需要管教的内容。

永昌”贤孝“词曲多用地方口语说唱,曲调自成体系,有贤孝、高腔、平腔、浮腔、送东、下楼、莲花、五更、五点红、观景、悲悯、梳妆调、连相调等十余种。曲调低沉苍厚,唱腔高低悲喜过渡性大,有很强的生命张力。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二胡、碰铃、竹瓦子等,艺人自奏自唱。历史上唱“贤孝”是盲人谋生的一种手段。1978年以后,“贤孝”曾一度走红永昌城乡,人们也用新科技产品录音、VCD、唱片制作来听制作的说唱“贤孝”。

金昌社火

社火,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和拜神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神。社火中的祭祀仪式和歌舞活动,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金昌社火在民间流传已久,各地区在形式和内容上各具特色,表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有的龙灯小曲豁朗雅素、有的霸王鞭(节子舞)、竹马子豪放优美,还有的功鼓子、雄壮热烈,以及老牛推车滑稽幽默等等不一而述。民国时期的社火队以一沟、一坝、一堡、一寨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是以大队和行政村组成。一般社火队少则五、六十人,多则有一、二百人组成,传统扮相由祭祀、巫术、傩仪、百戏东舞、民间杂耍等组成,基本内容有舞龙、舞狮、高跷、旱船、各种历史戏剧人物角色、老牛推车、霸王鞭、还有彩旗、锣鼓等。永昌地区的社火主要以民间祭祀送春为主,春官出行、各类依仗陪同,鼓乐齐鸣,富有传统特征;金川地区的社火时代气息较浓。社火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唱”和“耍”两种形式,在正式表演前,选择一处较开阔地方拉场子,拉场子又叫“串场子”、“跑场子”,是表演前奏,整个队伍在乐队鼓点伴奏声中,由膏药匠(社火领队)和大肚子妈妈领头,其他角色依次相随,成一路纵队或各领一路绕场扭转,给正式表演蓄势和开拓场地。

拉场子形式有很多花样,如“六门”、“四大扇”、“太极图”、“二龙戏柱”、“神仙葫芦”、“蛇抱九蛋”、“白马分鬃”、“九曲连环”、“大辫蒜”、“卷棉花”、“乌云遮月”等。“唱”又叫“坐场子”,由各扮演组分别合唱民间小曲,分角色演唱民间小戏等,一般道具为折扇和手帕之类、伴奏有二胡、板胡、三弦、笛子、碰铃、鼓锣、钹等乐器,边钮边唱,适当辅以动作。“耍”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有龙舞、舞狮、跑旱船、霸王鞭、功鼓子等,表演队伍服饰各异颇为壮观。

闹社火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闹时,社火队伍每天在指定地点集中,到各村庄挨门挨户逐户拜年,各家均备有烟、酒、糖果之类热情接待。较大村庄群众还要自动筹集酒菜进行招待,社火队多表演节目,以示谢意。每年春节期间,社火队都要进城举行表演活动。随着时代的前进,金昌社火不断赋于新的表演内容和形式,2006年永昌社火被批准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永昌卍字灯俗

永昌“卍”字灯俗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原产地为永昌县红山窑乡毛卜喇村。“卍”是梵文,含义为“吉祥之所集”,是“瑞相”“万德吉祥”的标志。

“卍”字灯俗原是明朝时的北京灯艺,据考证,在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毛卜喇村人李姓先生在北京做小商贩,闲暇时入园偷绘图谱,前后长达3年,后来他把图谱绘在一块土织白布上带回了家乡。

“卍”字灯俗表演时,在村中心选择一块空地,按灯谱埋栽木杆,横竖各19排,每排19杆,间距一般为2米,呈正方形,杆高2米,共361根。在主场正中竖一主杆,高8.10米,上挂大型花灯,其余杆上挂360个小型花灯,象征农历360天。杆与杆之间按图谱用幕布遮蔽,观灯者按特定路线行进,左旋右转,直到出口,很有意趣。在进、出口正面扎一道龙门,饰以彩灯,用作屏障。彩龙门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为上元一品,象征天官赐福,紫微大帝;正月十四为中元二品,象征地官赦罪,清虚大帝;正月十五为三元三品,象征水官解厄,洞阴大帝;正月十六为天下太平,象征百病不生。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每天一字,分别为“荣”“华”“富”“贵”,用360盏花灯组成。灯场对面设12盏生肖灯,象征观灯者吉祥如意。生肖灯后设置“鳌山”,也叫“灯山”,也用360盏花灯,逐次排成不同的“祝福”字样。闹灯时秧歌队每人手拿一盏1.5米高的花灯,顺道盘舞,热闹异常。

“卍”字灯俗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闹灯期间的社火表演也体现了当地民俗风情,如舞龙、舞狮、舞熊、老牛推车、跑旱船、节子舞等。社火唱腔受地方戏剧的影响较大,演唱风格粗犷豪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前,“卍”字灯会每3年举办一次,寓意“三阳开泰”。后因受饥荒、匪患、战乱等影响,“卍”字灯会渐趋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1958年,应焦家庄乡邀请举办了一次。1979年、1991年和2007年各举办了一次,灯会规模较大,观灯场面壮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传统民间文化受流行文化、外来文化等的影响,“卍”字灯俗的原生态已面临逐渐消亡的危机。

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保护力度,2004年以来,永昌县对全县“非遗”线索做了系统调查、整理,对“卍”字灯俗等“非遗”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了翔实的文字资料,拍摄了专题片,对“卍”字灯俗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了确认,并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和保护,使“卍”字灯俗得以良好传承和发展。

“四月八”庙会

农历“四月八”庙会,相传始于唐代天宝年间的金川大寺浴佛会,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永昌留传至今的最古老的传统庙会。农历四月,春末夏初,正是禾苗翠绿,风光宜人的最好季节。民谣:“四月里,四月八,田苗盖住黑老鸦;风不吹、雨不打,戏台底下去玩耍”。据说:“这天尽情游玩,可消灾祛病,健康长寿。”是日,人们三三两两,游山玩水,逛庙会,看大戏。旧时,每年四月八,北海子搭台唱戏。即是穷乡僻壤,也要唱一台“皮影子”或民间“半台戏”。

据《永昌县志》记载:“城北二里许,曰金川寺,唐时敕建。僧惠妙不时募资修建,前后凿池引水,种松柏诸树,蔚然深秀”。又载:“四月八,金川大寺浴佛,四乡仕民多兴佛事”。到明、清时期,北海子寺观不断得到增修,魁星阁、佛塔、太清宫、转轮寺、酒仙阁、雷台、药王洞、火神洞、五佛寺等庙宇“鳞次相接,其地周延五六里,高下布置,据一邑之胜。声闻甘(张掖)、凉(武威)、肃(酒泉)诸州”。每当四月八浴佛会,从这天清早开始,佛家弟子奏着各种法器,撑着旗幡、罗伞、抬出寺藏的长卷佛像,在春日的阳光中浴晒。

人们从四乡聚集到这里,观看浴佛盛况,顶礼膜拜,祈祷佛祖保佑,健康吉祥,风调雨顺。整个浴佛活动场面宏大,气势空前。到后来,当地一些精明的商人看准这一有利时机,在金川大寺周围,摆摊设点,从事小商品零售买卖,收获颇丰。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四月八,已成为永昌县规模空前的大型商贸交流会。每年从农历四月初开始,县内外商客和一些文化娱乐团体云集于此,进行商品交易、经贸洽谈和文艺演出活动,会期也延长至10日左右。

永昌传统民间娱乐游戏

永昌民间传统游戏繁多,在长期流传中逐渐发展形成了各自的游戏规则。多为儿童和青少年所玩,在游戏中起到娱乐和锻炼身体的作用。而有些则是具有民俗风情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踢毽子。“踢毽子”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游戏。“毽子”是一种用脚踢的玩具。制作时用几枚铜钱(俗称麻钱)包布,线缝裁剪成方园寸许大小做毽底,面上栽上五颜六色的公鸡翎毛,看上去很美观,这就是“毽子”。踢毽子玩时三五人不等,可进行单人或双人比赛。游戏规则有“踢对”、“滑划”、“尥蹶”、“称将”等花样。比赛时规定要踢十对、八滑、五尥、三将,踢技高者也可以比赛十对、十滑、十尥、十将。这需要很好的技巧和耐力,比赛双方按顺序先完成所有项目者为胜。

跳方方。又称“跳河”。玩跳方时先选择平坦的地方,在地上划了长方形条格或连接的圆圈,有三格、五格,最多七格,从小一格起逐格增大。在玩的过程中,双方以计百分为输赢,得分够所规定的分数,可划其中的一格为自己所赢得方。游戏规则为跳方者手中拿一小块瓦碴或石片,从第一方开始跳起。首先投石片于方内,屈起一脚悬空,用站地的一脚跳入方内,再回身踢石子出方正中外,跳出边界外或踩了方线,称“死了”。把石片踢入了对方已赢下的方或所划的“黄河”中,称“淹死了”。跳方停息,对方再跳,如此反复对决。过黄河或对方已赢去的方时,要单腿跳过,有一定的难度。在自己所赢的方内可双脚落地歇息。等双方赢划完所有方格,赢数多者为胜。  打锁。“打锁”又称“打嗷嗷”,多为男孩子所玩。双方游戏者,在平地上挖一个三寸见方的小坑槽,把削好的锁,再用一小段筷子或木棍插到锁下,打锁时,手握一根三尺长短的木棒,敲击撬棍使锁跳起空中,用棒击锁到远方。对方又称跑锁者,奔跑着去接锁,如果接不住飞空的锁,就拣起落地的锁口中“嗷嗷”叫着跑来送给打锁者。如此反复,接住为赢,自己打,对方再去跑锁,得分多者为赢。

砸平。“砸平”是农村男孩常玩的游戏。二人和多人可玩。玩“砸平”游戏时,选择一方平坦地,划五道五尺长线,每线相距一步,第一线上竖支玩家的“平”,也就是一块五寸见方的平板石头,玩家手拿一块平块石站第五线外,投掷第一线的“平”,投准抛倒“平”后,再进第二线,变换一个难度大的姿式,如侧身或倒身用手抛掷石块“砸平”,至第四线时,不用手掷,而是双膝夹住石头抛出去“砸平”,每次砸到石块(平)后再行扶起,如果砸不倒则由对方再来抛砸,最先完成者为胜。输方蹲下身子让赢方跳过,称“跳墩墩”。

赶老老。又称“赶老牛”。玩“赶老老”游戏时,选择平地划三丈余大小的场地,两瑞各挖一碗大的洞穴,称“牛比”。玩时,每队三五人,各持一节三尺长棍,一人持棍守护洞穴,其余人抢赶“老老”。“老老”是砖头磨成或木削的一个圆球,队员们各持棍争赶“老老”入对方洞穴,在规定的分数中,赶“老老”进对方洞穴多者为胜。“赶老老”游戏时双方规定犯规处罚,这种游戏不但需要耐心和体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智谋技巧。角逐十分激烈,是一种很吸引青少年的游戏。 

摔跤。“摔跤”是两人徒手相搏,力求摔到对方,摔跤时按一定的规则,推选一个为评判,其余人观看,把对方摔倒在地,称为“撩倒”。摔跤是两人力敌的一种角力,也是青年显示力量勇猛的展现,摔跤时常常引来观众的喝采。

拔腰。两人徒步相搏,按规定弯腰,双臂用力揽抱对方腰部,各自用一腿插入双方两腿档间,不得使绊,两人的架式力度要等高。双方在所选评判的口令下,同时用力提拔对方,如对方被拔起,双脚离地,挟手腋间旋转称输方。拔腰需要力和技巧,是一种体力较量,如果双方势均力敌,那就需要各自的耐力,往往耐力的人会取胜。

跳墩墩。若干青少年,行拳令赢大小或拿一根二三尺长的木棍插地上,众人一人一手攥拳叠上升,口中念令:“一把”、“半把”、“旱溜”、“骟马”、“和尚头”、“倒比旧”、“比就破”、“惹下祸”,最后轮到“盖眼眼”的为输,去做“墩墩”,从开始的蹲地式,逐渐升高,众人从做“墩墩”的人身上依次跳过,跳不过去的称为“溜狗子”,再行做“墩墩”,让人跳。

拐把。“拐把”就是两人相互用手比腕力,又称“扳腕”。“拐把”时,双方约定,站身拐或坐身拐。站身拐时对方伸出一腿跨前一步做式,两人各伸出右手臂,相互握紧手掌,伸屈胳膊,持一水平线,听口令相互用力拐搏,一方被对方翻压下手臂为输。坐拐时两人面对一桌,伸手臂到桌中间,胳肘支桌面,双方握攥手掌,听口令角拐,双方拐时胳肘不能离开桌面,屁股不能离开坐凳,更不可起身站立。拐力压翻一方手臂者为胜。

扳棍。又称拔棍。相扳双方对面坐地,两腿伸直,四脚相蹬抵,双方伸开两臂握住一根坚实木棍,木棍的位置属于两人蹬脚线,听口令开始,相扳时必须保持身子端正,一方被一方拔起身,屁股离地者为输。

拔牛。拔牛是一种很具危险的角力,在角力时双方用一根粗长绳两头各绾结一个扣环,套于脖颈上,反方向跪蹲式爬于地上,双手撑地,绳顺双臂腋间后扯,听号令拔拉,被拉得后倒退的一方为输。此项游戏因勒脖颈而有伤人的危险,一般没人角力。

抵牛。又称“顶牛”或“顶头”。两人爬地,双手撑身,两头向顶,屁股尥上,被抵后退或翻身的一方为输。或两人立身,两手下垂,对方抵劲,被顶后腿者为输。

斗鸡。青少年角力游戏。两人对斗或单人斗几人。斗时,右腿单腿立地,左腿屈盘至膝,双方抱左脚,相互挑斗。被对方击倒或松开双手左腿落地为输,斗鸡是一项需要耐力的运动,一些斗鸡能手同时能单斗数人而不败。

赶老牛与打滑操。冬天冰上游戏。隆冬时节,乡村小河、涝池结了厚冰,青少年们就到冰上去赶老牛,“老牛”就是能旋转的一种“陀螺”,呈圆锥形,用木头削成或砖头磨成,玩时用鞭子抽转。“打滑操”选一平坦略有坡度的冰,滑玩者起跑从冰上滑行,技高者可在滑行时蹲下站起。

老鹰捉小鸡。“长脖长脖鸡蛋糕,八十八大高,骑马坐轿让我老汉过一过,过吧,防住我的脚吧”。老鹰捉小鸡多为儿童所玩,选一年岁大,机灵的孩子做老母鸡,五六个小孩做鸡娃,鸡娃一个揪住一个的后衣角,连扯住老母鸡,另有一个孩子扮老鹰来抓小鸡,又称“刁鸡溜娃”。老鹰不来时,老母鸡就叫唤鸡娃子说:“长脖长脖鸡蛋糕”游戏,待老鹰上来时老母鸡就张开两臂护遮身后的小鸡不被老鹰抓去,而小鸡娃也抓紧前后的伙伴,机灵躲避不被老鹰抓走。如果老鹰抓住一个小鸡并使其脱离连扯,这只鸡娃就出了游戏队伍蹲在一旁,如此这般,待老鹰抓完小鸡的三分之一,这说明老母鸡保护小鸡无能,剩余的小鸡抓捏老母鸡的腿或身体,投奔老鹰怀抱,老鹰变换为老母鸡,老母鸡变为老鹰,再行游戏,如果老鹰扑十余次抓不到只小鸡,那么老母鸡带小鸡群哄围攻老鹰。老鹰抓小鸡游戏,紧张激烈,叫喊声不断,常常吸引许多孩子参与,是一项十分热烈的游戏。

捉狗娃。又称“抓狗娃子”。游戏时,一孩子扮狗主人王大头,带三五个孩子蹲一处,一孩子扮来捉狗娃的,两手捻动一短树枝或芨芨草,口中念唱:“搓,搓捻捻,灯楼碗碗戏捻捻,戏谁家?戏王家。王里王大头开门来”。王大头问:“开门做啥呢?”答:“捉个花花狗娃子。”答:“花花狗娃子还没有生下呢,过几天再捉来。”扮捉狗娃的转身回到原处再行双手搓捻,口中唱词上来喊:“王里王大头开门来。”对方回问:“开门干啥呢?”答:“捉个花花狗娃子。”对方答:“狗娃子才生下还没出窝呢。”如此反复,来捉狗娃的终于捉到了小狗,到王大头前领走一个扮小狗的孩子,众小狗“汪汪”乱叫。过一会捉狗娃的再行上门求捉,编说许多谎话说捉去的狗娃掉河里淹死了等等,至到捉完王大头家的小狗,而后带领众小狗上王大头家咬王大头,游戏才告一段落。

打啪子。“啪子”是纸叠的一种三角形或正方形玩具,两人或多人相玩。开始时对方猜大小定输赢,输方自行把自己的“啪子”纸块放地上,对方拿同样的“啪子”来打,如果打翻身对方的“啪子”,就属赢了,收为己有,对方再行放一张到地上,如果打不翻对方,就为输,再让对方来打,如果往复,多为男孩子所玩。

丢缸。“丢缸”是一种赌输赢的游戏,二人以上都可玩。玩时先在地上划一五寸上下的长形框,称“缸”,上方再划约缸身的三分之一半圆形,称“缸沿”。参加玩的人规定每人三至五枚麻(铜)钱,量十步之外划一道线,以此大小排前后开始“丢缸”。也就是把规定的钱为缸中投,所有参与者投完之后,再分进入缸的铜钱的上中下依次来“迭”钱。“迭”钱时把所有丢到缸里缸外的钱以正面摆放到右手掌,再行掀地上,不能翻手,“迭”在地上翻为负面的为赢,取除为己。依次所轮,“迭”完这轮铜钱,再次“丢缸”。“丢缸”不但需要投铜钱入“缸”的技巧,而且在“迭”钱时也要技巧,实为一种赌博的游戏。

炸油香。“炸油香”是一种儿童游戏。两人一对,面对面,两人四手相勾拉,玩时口中念唱:“炸,炸油香,他们的油香熟了,我们的油香没有熟,翻过头了”。一面说唱,一面两人转身手臂从头上翻过,再翻会面对面,一此重复。

圈棉花。“圈棉花”游戏时,十数个孩子相互手拉手,最边站立一个头高的做芯,其余的围绕转贴,口中唱白“卷,卷棉花,长棉花,卷成团。”从卷芯拉手的第一个卷起一至卷完最后一人,再开始“折棉花”,口中同样唱白“折,折棉花”,从末尾一个逐次折开到最后棉芯,反复游戏。

招兵买马。“招兵买马”游戏时,十余个小孩按个头高低站成一排,选出两人代表双方,双方猜令比大小定输赢,赢的一方先行从其它排队的人中开始“招兵买马”。每招一个兵,都要口中念白“招兵买马,好马都拉,三个钱儿买一个,真便宜”。按小孩的次序一一点唱,唱到最后一字“宜”字时,就拉出这孩子入自己的对列。对方每招一人,轮换再拉,招完最后一人,各自从可拉的队伍按孩子的大小,一方放出一兵逃跑,另一方出一个去抓逃兵,在规定的界线抓到后就归抓方,如抓不住,就引抓到己方队伍,最后谁抓到或引到自己队伍的人多,谁就算赢。

喊三六九。玩“三六九”游戏时,在地面上划一个称“十”字路的“十”字标记,再在十字直横线的三端各写一个“田”字,称为“庙”。“庙”的里边线和十字路的横线之间的直线上划三道短横线,和直线相交成小十字,称为“店”。在没有划庙的一条直线的一端,划一短横线和直线相交成小十字,在它的三个出头处各画一个圆圈叫“炮台”。炮台十字和“十字路”之间的直线上照划三道短横线,和直线相交的小十字,也叫“店”。然后参加游戏的三个人分坐于三个庙后,分属于“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三单元,任选其中一人作了代表,庙中放一个石头,称为“骡子”或“马”,表示三人的骑乘行头,游戏时三人各自把两手藏于背后,左手拿有三个小石子,按自己的猜想放石子的多少、空、实,口中各喊自己是“一四七” “二五八”还是“三六九”,伸右手到前面,各展开手掌,数看三人手掌的石子是几个,如果是三个,那么“三六九”的人将自己的骡子向前行走一步;是五个则“二五八”的人将骡子前行一步,属“一四七”的也是同等机会。如三人伸开的手中没有石子,就算零,重喊猜出数,得数最多的人的“骡子”就可以先行过“店”“十字路”和三个“炮台”,回到自己的“庙”中当称“老爷”。剩余二人继续喊猜,先行回“庙”者称为“衙役”,最后所乘一个没回到庙的则称为“贼”。做了老爷的人,拿起三人的所有石子,双手伸背后倒换后伸前面,叫“贼”猜,九个小石子是单还是双,再行猜三个大石子(骡子)的有或无,如果“贼”猜中了以上二项,老爷将手里的石子给“贼”,如果猜不对,就由“老爷”下令,命“贼”伸展手掌,“衙役”用力打几个“劈子”,直到“贼”猜完大小石子,才算得到解放,这轮“三六九”游戏就结束。

鬼弄穷。“鬼弄穷”游戏是两人猜对数字。玩时一人两手都握小石子,但两手中的石子数必须相同,另一人只看自己手中的石子数,念白口令来猜和配准确对方手中的石子数。念白口令是“鬼弄穷,鬼弄穷,只要你双手攥得停(数字相等),左手配成你某个,个人手中有几个石子就说配几个,剩下的和你右手的一样停”。说完,让对方伸开左手,看有几个石子,再加进去或取出来几个石子,使对方左手里的石子数变得和口白念的那个数字相同,再让对方伸开右手里的石子数,与个人手中所剩的石子数相同。比方说,对方手中各有三个石子,而你个人手中是五个石子,就说:“左手配你五个,剩下的和你右手的一样停”。对方伸开左手是三个石子,将个人手中的取出二个,放到对方的左手中配成五个石子,那么你个人手中只剩下三个石子,不就和对方右手中的三个石子相同。如果玩时双方不仔细计算,个人也会觉得糊涂,如鬼变戏法,故称“鬼弄穷”。

吃子儿。传统游戏。玩时三五人单吃或其中两人配对,选择平地围坐,每人拾十至二十个小圆石子,作子儿,以称克(斤)排先后次序。称克时,把所有石子抓手抛起,反背接落下的石子于手背,抓手中,一粒石子为一克,如果接时抓落了一粒石子就是死了。谁接的克数最多,谁为吃子儿的头家,以次排先后。吃时把所有石子抛起,反背接一石子为天弹,再抛起天弹用手抓吃地上方散落的石子,后再翻手接住落下的天弹。有抓三、抓五、抓七、抓九,为吃单不吃双。如抓三可留一为自己所赢得,抓五留三,抓七留五,但一般能抓到七子以上的机率很少。如果抓了双数,或单数反手接天弹不住,就为死了。下家再吃,以次抡吃。最后剩两个石子,吃家抛起承接手背上,再反手抛起,能反手和伏手各抓接一个,这其中一个也算赢子,最终剩一天弹,将天弹抛空,手掌快速拍地、擦腹(腿)、摸鼻子后再拍地,反手抓接住天弹,吃子儿就算结束。参加吃子儿的人以所吃的子数多少定输赢,用打“劈子”、“维光光”、“拧鼻子”、“揪耳朵”等做惩罚。  吃子儿是过去民间十分普遍的娱乐游戏,无论大人,小孩子,村街地头人们在歇休的时候都玩,玩法还有其它样式,村中吃子儿技高的还相互比输赢。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玩具游戏活动虽然已与时俱进,花样繁多,但吃子儿在乡村儿童中还是很普遍的一种游戏。

手技。旧时,在夜晚,家中姐弟侄子围坐炕上,各自拿手作出动物虫草的样式,对灯光投照到墙上,变换出多样动作或手法,如兔子吃菜、老鹰抓小鸡、公鸡叫鸣等等。姊妹们互相学做,是一种开启心智的家庭娱乐游戏。

解绊儿。又称赶绊儿。多为女孩子玩的游戏。玩时,一人用三尺长短的一根线,结了两头,绾手指上赶做出一样花样,一人再来解绾到自己手上做出另一种花样,解绊儿也称翻绞绞,玩时主要用两手十指绾、绕、掏、挑、勾、提、撑翻花样。解绊时你绾我解,如此反复,变出各式花样形象逼真的图案。有长面条(长方形)、斜面旗(菱形)、花车箱(花篮形)、长扫帚、方打角、八进格等多种样式的线条图案。

围老和尚。两人对奕游戏。玩时,选择平地,划一个尺余大小的阵图。阵图横竖交划五道线,有四个小“田”字方格组成一个大“田”字正方形图阵。再从“田”小方格的对角各划一斜线,使四个“田”字小方格变成“米”字格。选一边正中线划一斜“田”字,称叫“庙”。其一角和大“田”字格的角和大“田”字格另一边的中间线相处划一道称“地道”的弧线。一个做老和尚,拿一枚较大的石子放于“庙”中的十字上,代表“老和尚”。另一玩家数拿十六个小石子,称“兵”,投放在“田”字阵图的四边角的横竖斜线的交点上。两点之间为一步路,对奕时“老和尚”和“兵”一步一次互动。“老和尚”走到左右两“兵”中间就吃了这两个“兵”。“兵”的走动是不能留下两“兵”之间的空点,以免被“老和尚”乘机吃了,还要步步为营,去围困“老和尚”到某一个死角,使“老和尚”无路可走,只好认输。但围“老和尚”于“庙”中时,要投放“兵”塞住“地道”线上的点,以防“老和尚”逃遁。如果“老和尚”吃了对方的多数兵,使对方无可用之兵来围死“老和尚”,就是“老和尚”赢了。

打老虎。类似围“老和尚”。也是两人对奕的一种民间游戏,其阵图也如围“老和尚”一样划成,只是少了“地道”,一边多一个称为老虎洞的小“田”字。玩时,一人走老虎,拿两枚较大石子投放两边的老虎洞,但“兵”方有二十四个石子,先投八个石子兵于阵的四角及交汇点上,手中存放十六个石子的兵。老虎方先走,吃子时老虎从所处的点,跳过中间一个兵,落于直线或斜线处没兵的另一点,就会吃了被跳过的石子兵,对方则拿手中的石子兵去点那些老虎可跳过的空点,两个老虎都被对方围住无处跳走时就算被打死了。反之,老虎吃兵过多,使对方无力围困住两只老虎,就是兵输了。

掐方。两人对奕的一种民间游戏,其玩法类似于围棋。在地上划成一个横竖七道线条,组为二十四小方格的图案作盘阵,两人各拿不同颜色的石子二十四个,对奕时每人一次投放一个石子。一方如能在一个小方格的四角点投上四个石子,就算掐成了“方”,可以说吃去对方投放到点的任何一个石子。掐方的技艺,在于己方点放的石子,能使对方的石子不能“成方”,或少成方,使自己的快“成方”或多“成方”,多吃对方的石子,迫使对方不能成方为输。

历史上永昌民间流传过许多类似于“打老虎”、“掐方”的游戏,如现在人们还常见的“捉鳖”、“围驴球”等游戏。这些游戏多为不受条件限制,易学易懂,闲时民众会围打一阵,也不设钱财赌玩,因而留传悠久,很受民众喜爱。

放风筝。风筝是一种民间玩具。用细竹枝条扎成骨架,再糊上薄线或纱,绾系一根长线。样式多种多样,禽、鸟、虫、鱼都有,或饰以彩色,轻风时利用风力缓缓升空,放完绳线为止。放完线再行收线,把风筝收回。

打秋千。又称千秋,民间用于娱乐的体育活动。在有场地的相邻两大树、堂屋檐木梁或木架上悬绾两根粗壮结实的大绳,下栓一横木板。玩时一人或双人站坐,两手握绳,使前后摆动,荡扬起空。相传,旧时永昌县城东北玉皇庙路的十字,有一座民众称呼为“将军大门”的张家宅院,侧院修立有一座橡木秋千牌坊,高一丈八尺,左右木柱雕工彩画,有对联上曰“跐跐跐跐上天堂,手一撒去见玉皇”,下联“荡荡荡荡尽风流,眼猛睁一片春光”。上额为“超凡脱俗”。以此可见,打秋千在永昌民众中的风气。

打金花。“打金花”是永昌民间的一项传统绝技,历史上每年正月十五日县城商会都会在地处北街十字路口的“五圣阁”举办“打金花”演技,四乡民众也前来观看。

“打金花”是一种配用多种金属,用一座专用高炉熔化这些金属为液体后,勺溶液于铁制容器中,在“五圣阁”前的“榆抱白”古树下丈余距离的地方,置于一木器上,“打金花”的人喊着号令用木棒用力打到容器的金属溶液上,溅起五光十色的金属溶液飞洒落到空中的树枝上,刹时树枝上开满千万朵五颜六色,灼灼生辉闪光的花朵,壮观美丽,引起观众的阵阵喝彩。在美丽的夏天夜晚“打金花”更显得绚丽灿烂,民间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永昌县为迎接国民政府中央代表团考察西北来永,在“五圣阁”举办了一次“打金花”,打起的“金花”窜升天空十余丈高,落到葱郁的树木上似繁花簇锦,使来客惊异叫绝。“打金花”是永昌民间的一项绝技奇观,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能打“金花”的艺人也多已去世,“打金花”实事上已经失传。

历史上永昌民间还有诸多娱乐游戏,如骑马、跳绳、立蜻蜓、堆雪人、折纸、捞稻草等,因时代的变异,一些娱乐游戏在民间还有活动,一些则流失,本文记叙的只是在民间游戏的一部分。

永昌曲子

地处戈壁沙漠交汇处的金昌市,有草原、绿洲、沙漠、戈壁、同时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发现的古文化遗迹就有203处,其中史前遗址29处,古墓葬43处,古城址17处,古建筑94处,石窟及石刻17处,形成了以三角城遗址、鸳鸯池遗址和乱墩子汉墓群为代表的沙井、马列家窑文化;特别是古罗马十字军东征落户永昌骊靬城,形成了极富传奇色彩的骊靬文化。

永昌念卷

金昌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处,居民生产生活处于半农半牧状况,也就造成了民众在生活习俗上的许多不同,由此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资源,所以金昌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它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承于境内,反映着金昌的民俗风情,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有元宵灯会、唱贤孝、念卷、皮影木偶、小曲等。

永昌木偶戏

古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长城、烽燧、水泉堡故址为代表的边塞文化,同时构成了以钟鼓楼、圣容寺塔、北山岩画、西夏文为标志的著名的丝绸之路文化;丰富的文化遗迹同独特的地理构造孕育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金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责任编辑:钱河山]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