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甘肃 改革开放40年"陇人骄子"颁奖礼举行

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樊锦诗、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的推动者秦大河、科技兴农的实践者王一航、草业科学的领军者任继周、科技引领企业发展的先行者肖胜利、热心公益的民营企业家雷菊芳、追求卓越的雕塑家何鄂……

感动甘肃的20位骄子 请查收属于你们的赞美诗

在甘肃,《黄河母亲》静矗黄河畔,寄万千黄河儿女情思;在甘肃,1984年的《读者》月发行量突破100万册;在甘肃,巾帼英雄舍生忘死擒毒枭,毒贩闻风丧胆;在甘肃,“胜利大军”迎难而上,缔造电子科技行业奇迹……

改革开放40年感动甘肃拟表彰人选公示

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感动甘肃人物——‘工行杯’陇人骄子”评选表彰活动,经各市州、省直各部门各单位广泛推荐候选人、活动组委会综合评定,20名拟表彰人选正式产生……

“敦煌女儿”樊锦诗:繁花似锦 锦绣如诗

她将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最爱的敦煌莫高窟。她原本是出身良好的上海娇小姐、才华横溢的北大高材生,只因“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这个信念,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文保”之路。季羡林称赞她“功德无量”……

《丝路花雨》40年:复活敦煌艺术 屡创世界奇迹

《丝路花雨》,中国舞剧的巅峰之作。从1979年到2019年,整整40年过去了,她依然熠熠生辉。该剧从为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到出访45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演出了2600场、更迭了十几代演员,愈发“青春”、经典……

手塑芳华66载 走进“黄河女儿”何鄂的艺术世界

1986年4月30日,《黄河母亲》雕塑在兰州落成,何鄂手中的一纸图稿终在黄河畔成为现实,后来更成为兰州的一张名片,无数华夏儿女前来一睹她的容颜。《黄河母亲》寄托了“黄河女儿”何鄂对华夏民族的无限深情……

《读者》创始人胡亚权:是读者成就了《读者》

38年前,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的胡亚权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的郑元绪两个理工男,在种种机缘下一起创办了《读者文摘》杂志(1993年更名为《读者》)。两个人当初就想办一本属于甘肃人自己的杂志……

雷菊芳:"造血"与"输血"并行 做可持续公益

她用科研工作者的敏锐捕捉到藏药的价值,一手打造了市值逾百亿的奇正藏药;她用开发式扶贫思维将公益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为地区发展建立起长效“造血机制”。公益与经营同行,“造血”与“输血”并举,25载岁月雷菊芳用行动……

禁毒先锋史秀萍:缉毒魔20余载 只为"天朗气清"

史秀萍自从成为平凉历史上第一位缉毒女警,便长期奋战在查缉、打击毒品犯罪的最前沿,每天经受着血与火的洗礼。20余年出入龙潭虎穴,她说只为换得“天朗气清”……

一片未吃完的白萝卜:临洮"焦裕禄"的最后一天

没有豪言壮语,无需华丽词藻,柴生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人生信条,一颗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赤子之心令人动容。“知行合一”的柴生芳长眠在了他钟爱的黄土地上,“此木生芳”,芳香永存……

闫桂珍:钢城师魂属“闫妈” 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嘉峪关市,提起闫桂珍,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出租车师傅、卖菜大妈,没有不竖大拇指的。她不仅是“钢城师魂”,更是“城市的脊梁”,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爱的奇迹……

班玛南加:2000多次出入险境 把人民放在心尖

勇闯玉树地震灾区4天救出15人,14天13夜连续奋战扑灭迭部大火……21年的时间里,这样的事迹数不胜数,在一次次救援行动的考验下,班玛南加从一个稚气未脱的藏族小伙成长为有钢铁意志的消防战士……

从农民工到全国人大代表 甘肃“鲁班”这样炼成

从抹灰工到抹灰班班长,康仁仅用了4年时间。他成了七建最优秀的抹灰工之一,将这项工作干得有声有色。2002年,康仁又牵头组建成立了施工劳务领包队。一百多位精兵强将在他的带领下,在甘肃的建筑行业闯出了名堂……

侯殿禄:守护司法解民怨 太平使命铁肩担

一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推着一辆自行车奔波在河西走廊的偏远山乡间,肩负太平使命,坚守司法一线,倾听家长里短,化解情仇恩怨。他就是改革开放40年感动甘肃人物——“工行杯”陇人骄子候选人侯殿禄……

6位兰大人入选“改革开放40年感动甘肃人物”

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感动甘肃人物”评选活动共计评选出20名陇人骄子,兰州大学6位教师、校友入选。他们分别是: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

八步沙“六老汉”:留一片绿色给后代

上世纪80年代,古浪县土门镇6位农民以守护家园为己任,封沙造林、治理沙害,成为八步沙的第一代治沙人。之后,他们三代人用37年时间坚守,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班玛南加:冲在最前的消防官

班玛南加,是甘南州公安消防支队迭部大队副政治教导员,入伍19年来,他勇挑重担,敢为人先,用青春、汗水和热血,忠实履行着一名消防军人的职责和使命……

禁毒巾帼英雄史秀萍:不戴军功章 愧对这身警装

从化妆侦查,成功营救被绑架小孩,侦破平凉市有史以来第一件绑架案件,到只身驱车撞击驾车逃亡的毒贩;从一名内勤到副大队长、大队长再到国保支队支队长;从优秀党员到先进工作者;从三等功到二等功,再到全国十大禁毒先锋……

陇人骄子侯殿禄:守司法正义 护一方平安

他说:“依法调解纠纷,最关键的是及时,最有效的是耐心,最重要的是真诚。”14年,他成功地调解了600 多起民间纠纷,使30多位受虐待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100多个濒临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

与农民一起扶犁37年 马铃薯育种世界称王

从1982年扑下身子研究马铃薯育种,37年来,王一航的科研阵地、服务足迹和他主持培育的优质马铃薯种子遍布陇右高原、西北大地和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华南地区,农民亲切地称呼他“王洋芋”、“王科学”……

何鄂: 一生雕塑 黄河梦

一直以来,在弘扬城雕民族化的道路上,何鄂总有一种重任在肩的自我责任感。这是属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不是无源之水,至少于何鄂而言,它来源于老祖宗创造的艺术……

从农民工到人大代表 看陇人骄子康仁如何逆袭

从基层农民工到全国人大代表,从省劳模到全国劳模,从一个抹灰的小普工到全省的十优工匠,康仁的人生历程,是一位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奋斗史,也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农村人在时代浪潮中身份不断转换的缩影……

40年前 他们开启了《丝路花雨》时代

1977年的一个寒冷冬季,一个普通的会议室里,一个热情迸发的团体,开始了他们的创编之路。闭门读书,临摹壁画,北京求教……差不多两年的磨砺后,一部巨作就渐渐在世人面前亮相……

任继周:坐冷板凳坐出来的中国草地农业"播种者"

几十年来,很多院校都曾邀他“东南飞”,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去搞科研,但是他留了下来。他说:“我们的草原工作,就是坐冷板凳坐出来的,石头缝里长出来的。”任继周牢记自己初来西北时,自己的老师王栋先生……

朱天垣提醒少女:人流或埋不育隐患 学会守护幸福

严峻的现实迎来了社会的全面检视和反思。为了让更多育龄女性免受伤害,2012年,朱天垣所在的妇科团队在甘肃省率先开展了人流后关爱(PAC)工作,并成为西北地区首家通过国家“全国区域性示……

雷菊芳:乘改革东风立产业 得改革之力助扶贫

1987年,国家提倡“科技人员走向经济主战场”,34岁的雷菊芳毅然辞去中科院“铁饭碗”下海创业,开始在商海中搏击。经过几年的实践积淀,1993年,雷菊芳正式成立了奇正集团,以质朴和坚韧开创了一块独属西部的产业天地……

阙卫平:30余年零失误 铸就"中华第一尺"传奇

在兰石集团的车间里,一个机械原件,有近百个附件,需要人工划出数百条切割和焊接线。阙卫平从1981年技校毕业进入兰石集团工作,一直从事冷作划线,貌似不起眼的一件事却在他手中创造出奇迹。过去30多年,线线精准……

太子山下的村支书马祎: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马祎说,小山村总有最淳朴的乡情,这也是最宝贵的美德之一。达沙村村民质朴真诚,无论是回族、汉族、东乡族同胞都能彼此尊重民族习惯和睦相处。危房改造以来,村民盖新房没有请小工,都是彼此帮忙修建……

妇科圣手朱天垣和她的快速康复技术

在全省率先开展的快速康复技术结合精湛的宫腔镜技术让广大患者享受到了国际最先进的医疗模式和技术,不用开刀治愈女性疾病,消除手术的疼痛,术后当日就可出院回家……

中国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第一人 为科考拔掉10颗牙

中国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第一人、世界著名冰川学家、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南极英雄这几个耀眼标签汇集起来,勾绘出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不同凡响的科研生涯……

创办人胡亚权揭《读者》38年鲜为人知的秘密

“那一年,时任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曹克己,找到了我和郑元绪,告诉我们出版社打算办一份杂志。那时,我俩不但年轻,而且都是理工科出身,两人之前都没有太多杂志编辑方面的经验……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院长不是官 是责任使命

穿上高帮翻毛靴,踩过厚厚沙地,樊锦诗走进危崖上凿出的莫高窟。初见敦煌已有半个多世纪,她守住敦煌白了头。“我白天想敦煌,晚上梦敦煌。80岁了,还能为敦煌做事,无怨无悔……

阙卫平:从“铁裁缝”到“大工匠”

19岁入行,他用细心与责任,保持“35年零缺陷”“100%准确率”的纪录;钢板上“裁衣”,他用热爱与创新,创造上百项“中国第一”和“中国之最”;“陇原工匠”“全国劳模”“技能大师”……

坚守三尺讲台33载 她是钢城学子的“闫妈妈”

1985年,当时23岁的闫桂珍,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提着上学时用过的旧被褥和一个装满书的大木箱,离开了辽宁老家,只身奔赴2000多公里外,戈壁深处的嘉峪关……

秦大河科考生涯中难忘的几件往事

第一次去南极时(1983年),差点让大风卷走,最后被南极站的人救回。但这并不能阻挡秦大河探寻南极的脚步。1988年秦大河41岁时,毛遂自荐争来徒步科考探险南极的机遇。此前,他已去过两次南极……

《丝路花雨》第六代“掌门人”:一生一部剧足矣

随着该剧创排深入,作为群众演员的陆金龙从剧目中“退役”了,从台前走到了幕后。“我经历过剧组的舞美制作,演出时还给演员们递过道具、幕间拖过地板,工作紧张而忙乱,但是很开心。”他回忆说……


  • “敦煌女儿”樊锦诗:繁花似锦 锦绣如诗

  • 手塑芳华66载 走进“黄河女儿”何鄂的艺术世界

  • 一片未吃完的白萝卜:临洮“焦裕禄”的最后一天

  • 侯殿禄:守护司法解民怨 太平使命铁肩担

  • 《读者》创始人胡亚权:是读者成就了《读者》

  • 星耀甘肃 改革开放40年“陇人骄子”颁奖礼举行 肖刚 摄

    01/ 18
  • 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左)为“敦煌女儿”樊锦诗颁奖 肖刚 摄

    02/ 18
  • 甘肃省省长唐仁健(右)为“中国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第一人”秦大河颁奖 肖刚 摄

    03/ 18
  • 甘肃省政协主席欧阳坚(右)为马铃薯育种专家王一航颁奖 肖刚 摄

    04/ 18
  • 他们让一条河、一本书、一部剧成为甘肃传递自信的名片 肖刚 摄

    05/ 18
  • 新时代的愚公传奇,前赴后继用坚韧筑起祖国的绿色屏障。肖刚 摄

    06/ 18
  • 中宣部给柴生芳家人的慰问信 肖刚 摄

    07/ 18
  • 瞧!这就是传承 肖刚 摄

    08/ 18
  • 虽然来自不同行业,但是骄子的心是相通的。肖刚 摄

    09/ 18
  • 《丝路花雨》最后一幕,英娘揭穿市令、窦虎罪行。王露 摄

    10/ 18
  • 侯殿禄调解纠纷照(资料图)

    11/ 18
  • 1981年《读者文摘》面世,刊名由赵朴初先生题写,封面照是电影演员娜仁花。王冰 摄

    12/ 18
  • 史秀萍谈到这些年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家庭时泣不成声 肖刚 摄

    13/ 18
  • 闫桂珍声情并茂的教学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毛富 摄

    14/ 18
  • 六老汉的头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

    15/ 18
  • 2015年,何鄂重塑《黄河母亲》,赠送给台湾淡江大学。甘肃何鄂雕塑院供图

    16/ 18
  • 康仁用实际行动恪守着一名大国工匠的责任与担当

    17/ 18
  • 王一航在田间指导农民种植

    18/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