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泉山芳华

五泉山芳华

原标题:五泉山芳华

晚秋天的一个晴朗中午,我怀揣着对历史文化的崇敬之情,漫步于金城五泉山中。承载着无数精彩故事和传说的它,恰似一幅鲜活画卷,徐徐铺展眼野,令我为之陶醉。

漫步山脚,我仿佛走在林中,被那郁郁葱葱的草木,氧吧似的清新空气围裹。沿着蜿蜒山路行进,似乎置身于宁静的绿色世界。路旁的古树名木,佳卉芳草,姿态各异,色彩斑斓,使我目不暇接。路边渠里泉流的潺潺清音,耳畔不时奏响的鸟叫声,尤使山野宁静而富有活力。

倘若说五泉山是金城的一颗璀璨明珠,而浚源寺则是镶嵌其中的一颗沉静肃穆又熠熠生辉的宝石。踏着满是游人足迹的石阶,来到浚源寺。但见朱红色的厚重大山,在岁月大浪的淘洗之下,依然散发着沉稳光芒。门上牌匾的“浚源寺”三个大字,雄浑遒劲,似在将往昔终日游人如织,香烟袅袅绕梁的辉煌诉说。漫步寺内,我被清静祥和氛围氤氲。挺拔苍翠的古松古柏,犹如一位位忠诚的卫士守护千年古寺。柔和秋阳穿越枝叶缝隙洒在院地,光斑片片,闪闪烁烁,让人顿生如梦似幻之感。缓步回廊中,我轻轻抚摸那弥漫着厚重时光的石柱,感受到的是光阴的不老,时光的沉淀。墙壁色彩丰富的璧画,描绘的是一个个遥远的引人深思的故事。

浚源寺的每处细节与装饰,无不使人深深震撼,啧啧称奇。置身其间,仿佛一转身回到了900多年前的金朝,不由惊叹古人的睿智。他们让这座标志当时最美风格的建筑,赋予了后人的无尽想象。这种远离钢筋水泥,依势就形,独特朴素的建筑之美,是质朴又与建料无关的美。漫步内外,一种帝国的伟岸与气吞山河的大气扑面而来,摄人心魄。

这是帝国的胸怀,这是何等的审美。难道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难道这就是鼎盛时南抵秦岭淮河,西至陇西秦安接六盘山以东,北至大兴安岭东坡向北到黑龙江上游,东至松花江而下至今天俄罗斯远东阿穆尔河口滨临鞑靼海峡的金朝?假如建筑有灵魂,那这座宏伟古寺一定承载了当时人们的审美与志趣,一斗一拱中,尽显着它的峥嵘气度!千年将去,我仍从中窥到了它的风骨与气度。面对它的沧桑,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与窘迫,仿佛是一个懵懂晓事的小儿,赤身面对这艺术宝库与殿堂。其时,我的内心是巨大的震撼与感叹,似乎所有语言和辞藻在它面前都是乏味、干涩、不值一提的。

站在山巅,俯瞰美景,我的心中又生一股莫名的感动。远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山下现代都市,喧嚣繁华,而这里却如陶渊明的那个桃源,除了清净,还是清净。

夕阳西照,我带着满心欢喜的收获与感慨,跟活泼着灵气的五泉山道别。返途中,我不觉又想起企桥两边的对联:“要过去么?过去便可通碧落;休下来了,下来难免入红尘”;“问来来往往人,今日之游,水意山情都乐否?到活活泼泼地,任天而动,花光草色亦欣然。”这幽默风趣又富有哲理禅意,和企桥情境相得益彰,与远离尘世、清净空灵的山境相契合的对联,诱我又陷入了对人生价值的琢磨。

五泉山就像一本记载着甘肃乃至西北兴衰的厚重史书,来年春上,我还会去仔细翻阅品味的。

□石颢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