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也爱转发文件完任务 甘肃和陕西巡抚怒批形式主义

清朝也爱转发文件完任务 甘肃和陕西巡抚怒批形式主义

图片

窃惟吏治贵有实效,奉行务去虚文。外省自督抚以及各州县,皆有应尽之职守。而州县为亲民之官,凡教养大端,能尽一分实力,则百姓受一分实惠。加以督抚综核得宜,自然令行禁止,有月异岁不同之象。乃外省政务,非不遵循成宪办理,然浮文常多,实惠殊少。

——清·讷亲转自《皇朝经世文编》

图片

这是清朝吏部尚书讷亲给皇帝上疏中的一段话,说的是虚文的危害。他指出:外省(指的是京师之外的地方)“浮文常多,实惠殊少”,一些政策也只是转发文件,实际遵行的十无一二。

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准确说就是上下文件的管理。上面的政策措施,通过文件下发,下面的请示报告,也通过文件上传。大量的公文往来,促进了两个部门的膨胀。一个是书吏。公文繁冗,需要大量撰写、誊抄和管理文件的人员。所以,无论什么衙门,都有专门的幕友和一大批书吏,从事文件起草、誊抄和管理。一个县级衙门差不多有数百个管理文件的书吏。另一个是邮递。大量公文不断在上下衙门中快速传递,即使是最边远的地方,也要保证文件迅速送达,要有畅通完善的邮驿系统。

但是,通过公文进行的管理,效果是不敢恭维的。公文在上下衙门间空转,真正的问题却没有有效地解决。曾任甘肃和陕西巡抚(相当于省长)的陈宏谋在《与各属论治》中说:“然亦有名虽奉行,实未曾行者。即如每奉部文,层层转行,上下衙门,案将成帙。似乎已经奉行,而士民则尚不得知,地方何从受益?总由上司以转行为了事。州县以发房为了事,即出告示,亦只在于城门通衢。远乡士民,何能遍观尽识?出示之后,官亦全不照应。”

上面发下来,下面再转下去,需要百姓知道的,就在城门张贴公示,远乡百姓也看不到。文件走到了,就算任务完成了。

他还在《申饬陕属不阅文稿檄》中说:“官民之声息相通,专借文书。官衙之斟酌可否,先在稿案。案头片纸只字,皆关生民休戚。”他认为陕省民淳事简,上下文稿,尚不甚繁。即使官员件件检阅,也不至于目不暇给。但官场习气认为,长官分身无术,不可能亲自阅读。所以对上司所行之文,本衙回复之稿,均未细阅。

“来省相见,止就眼前之事,强记略由。细加诘问,茫无以对。叩询别件,则以想当然之词作莫须有之对。甚至谎称尚未奉到,其实奉到许久,竟未寓目。现在应行查办之件,有本部院前次所行者,杳不记忆。即近日所行者,亦不记忆。上司虽有美意良法,由院司递行,尚系空文。”

陈宏谋批评的现象肯定是真实存在的。官员认真阅读公文和办理公文,本来也是本分之事。但官员不看文件,也有很多原因。谢振定在《饬吏八则》中就说“凡有宪札,事无巨细,辄以参揭套文,重加申饬。连文累牍,严示而不信行,无怪州县一切皆视为具文。”这类没意义的公文,何必浪费时间去认真阅读?不如交给专门的幕友书吏去处理算了,官员腾出时间干更紧要的事情。

繁文缛节本来就是古代官场长期存在的严重弊病,而繁冗空洞的公文,当然是繁文缛节的组成部分。明朝公文繁冗,连朱元璋都看不下去,下诏要求精简。在没有现代打字、打印和复印技术,公文的一笔一画都需要人工用毛笔工楷誊抄,纸墨笔砚都很稀缺紧张的古代,泛滥的公文当然是基层极大的负担。高级官员与其要求属员勤看公文,还不如通过精简文件,把无病呻吟、不切实际的繁琐公文砍掉,给下级官员和衙门减负。

(梁发芾)

(甘肃纪检监察网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