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乡贤能人来调解 让群众苦水有处到难事有人管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平凉 > 正文

华亭乡贤能人来调解 让群众苦水有处到难事有人管

原标题:东华镇:“乡里乡亲”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大家都是邻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咱们先消消气,坐下来好好说,才能把事解决好嘛!”近日,在华亭市东华镇王峡口村,两名村民因“一句闲话”发生口角。在“和事佬”党支部书记吴仁宝的调节下,双方逐渐稳定情绪,最终握手言和。

这是东华镇党组织书记“固定接访日”,化解村民矛盾纠纷的一幕。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东华镇聚焦基层治理的堵点难点和群众急难愁盼,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路径,以“乡里乡亲、共同富裕”为切入点,通过打造“议事”阵地,畅通乡村治理“内循环”、激活“能人”效应,注入乡村治理“新动力”、培育“共治”品牌,引领乡村治理“新风尚”等举措,形成了党建有深度、治理有温度、效能有提升的乡村治理新局面。绘就了一幅人和景美、乡村善治的美丽画卷。

图片

建好服务阵地 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

小吴支书,申请高龄补贴都需要啥资料呢?”

“婶子,需要你的身份证社保卡复印件,一式两份,两张一寸照片。”

今年年初,王峡口村下范社的村民张玉梅给支书吴仁宝打电话询问如何办理高龄补贴。小吴支书按照小微权力清单,立即启用爱心代办程序,将所需资料告知老人。

“您身体不好,再不来回跑了,您把身份证、社保卡,照片准备好,下午我去您家里取,剩下的事交给我来办,您就在家舒心缓着。”小吴支书说。

党群服务中心,帮群众办事,“一帮到底”。东华镇在强化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上做文章,下功夫,着力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了一个聚民心、解民忧、化矛盾、通末梢的综合服务平台和“议事中心”,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议”。

“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又暖心的便民化服务”。王峡口村村民杨柏林说,“党群服务中心就是一座党群干群的连心桥,那儿还可以读书看报、了解政策、接受培训。”

走进王峡口村党群服务中心,该中心各项功能设施一应俱全,政府服务、党群活动、综合治理、协商议事、文体康养等功能应有尽有。吴仁宝介绍,“自党群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党支部积极发挥作用,不定期举办便民惠民利民活动,为群众提供宣传咨询、义医义诊、科普种植养殖知识等服务。并且,适时组织群众参加技能培训、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邻里和谐、注重家风,不仅让群众享受‘家门口’‘零距离’‘精细化’的服务,还逐渐形成了党建引领、以德为邻、互信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

图片

乡贤能人调解 让群众“苦水有处到、难事有人管”

村里的矛盾纠纷通常不是什么大事,可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伤害邻里感情不说,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如何化解这些基层矛盾纠纷,快速有效解开群众心里的“疙瘩”?东华镇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充分发挥创新“乡贤+调解”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能人“带头”,实施选育计划,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挖掘村级优秀后备干部,重点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本领、有潜力的党员干部、乡贤能人,各村(社区)成立调解委员会,形成“工作有组织、队伍有骨干、村村有乡贤”的工作体系。

“家长里短不用愁,有事来找老乡贤。他不是‘清官’,却断了难断的邻里事,以法服人,以理明人,以情动人。”在东华镇裕光村,人们说起老党员毕贵福,都会竖起大拇指这样称赞一番。自从村里成立了调解委员会,退休的老支书毕贵福毛遂自荐又当上了村里的调解员。

在裕光村委会,两位村民正笑着握手。这是刚刚调解的一起纠纷:村民赵旭借蔡喜平家三轮摩托车拉土,结果由于赵旭技术问题,将蔡喜平家摩托车骑翻摔坏了,归还时蔡喜平让赵旭进行赔偿,赵旭不愿意,认为车子摔得不严重,不愿赔偿,两人发生争吵。在村委会工作人员和调解员毕贵福的用心用情、有理有据的劝导下,这起纠纷得到了及时高效化解。赵旭同意赔付蔡喜平家500元修车费,两人纷纷表示:“远亲不如近邻,以后还要友好相处呢!”

如今,老支书毕贵福在他的新战场上用忠诚的行动与担当,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乡贤调解员没有‘官衔’,但他们发挥自身阅历、说服力、影响力以及在村里的‘人熟、脸熟、地熟’的优势,调处纠纷的方式更为灵活多样,把矛盾化在萌芽、解决在基层、有效促进了基层综合治理再上新台阶。”东华镇党建办主任刘莹说。

与此同时,东华镇依托村级微信群、网民留言板等平台,发挥基层政策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村民事务代办员“三员”作用,构建“民意收集—分析研判—问题处置—跟踪反馈—总结提升”五步闭环处置机制和“红黄蓝”三级预警督办模式,让群众的“苦水”有处倒、意见有人听、难事有人管。

德治教化润心 让群众以德生“金”、以善易“物”

走进华亭市东华镇,干净整洁的村庄、错落有致的小院、生机勃勃的田野、欣欣向荣的产业一一映入眼帘,呈现出一幅景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这一切,要从东华镇推行文明积分管理制说起。

“这次我获得了20积分,可以兑换一包洗衣粉和一根牙刷。虽然东西不多,但有很大的教育引导意义。”在东华镇庞磨村积分超市兑换现场,村民毕玲高兴地说。

积分有加有减,奖惩分明。环境卫生“优”能积分,乱扔乱倒垃圾要扣分……自从村里推行文明积分管理制后,村里凭借积分兑换生活物品。一开始,面对新鲜事物,毕玲也像众多村民那样,心里只犯嘀咕:“做好人好事就会有奖励,是不是真的?”让毕玲没想到的是,义务为村里清扫街道一次积了2分,帮村里独居老人做了一顿饭积了4分,一个月下来,她竟然积了18分,兑换了一块香皂和一盒牙膏。

“这种形式很好,搞个卫生、做个好事,每月积攒的积分能兑换好多生活用品,既省钱,又让我收获了满满的价值感。如今,村子被治理得一天一个样,邻里之间也越来越和睦,大家的幸福生活也芝麻开花节节高。”毕玲自豪地说道。

“为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增强乡村治理能力,东华镇立足实际,创新工作思路,依托‘家美积分超市’,推行文明积分管理制,围绕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好媳妇、好公婆及最美家训、美丽庭院评议等方面常态化开展讲评,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推动基层治理由‘推着干’向‘比着干’、‘争着干’转变,实现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转习惯、以习惯转新风,并把这股新风转化成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东华镇党委书记孟会明说。

“在乡村治理中融入德治,发挥道德引领作用,可以为德治和法治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认同,使乡村治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孟会明表示,“以德生‘金’,以善易‘物’,让良好风尚得到广泛传播,广大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日益增强,乡村德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马莹莹 秦海燕)

图片

(新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