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中的烽燧

旷野中的烽燧

原标题:旷野中的烽燧

张乐

旷野之中,一座烽燧,兀自矗立。

四野阒寂无人。远处有低矮山丘起伏横陈,山丘之上,数座烽燧错落而置,遥遥相对,默然相守。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相互凝视着,数百年风云,倏忽随风飘散。

丝绸古道两侧,祁连山与北山之间,密布着沧桑古老的烽燧。崖壁之上、荒野之中、村庄旁边、田地深处,它们默默坚守着、耸立着。久远的战事早已结束,而它们这些忠于职守的“哨兵”,却如楔钉般深深楔入大地,坚固,伟岸,沉稳有力。

只要在旷野上远远看见它们的身影,我就会莫名激动起来,不由得加快脚步,向它奔赴过去。一匝匝,围着烽燧方形的基座仔细打量,并一次次仰视其顶部,遥想着滚滚狼烟,在上面腾空而起……

这一刻,寒风凛冽,我向着一座孤悬于长城外侧、深处荒漠旷野的烽燧走去。

翻越落满雪的龙首山,苍苍莽莽的巴丹吉林沙漠便一览无余。沙漠边缘,一座孤绝瘦硬的高岗拔地而起。天地辽阔,一峰突起,远远看去,心神为之一凛。高岗之上,更有一烽燧端踞其上,孤傲,超群,遗世独立,凝望四野。

山势峻峭,巉岩崚嶒,焦黑的岩石峥嵘万状,仿佛刚刚经历过烈火的灼烤。沿着阳坡上一道山洪冲刷而成的沟壑,奋力上攀。沟壑如刀劈斧凿,深深勒入山体,窄仅容身,斗大的巨石,累卵般一块一块,填塞其间。荆棘丛生中,脚下不时有松动的石块纷纷下坠,怦然之响,令人心惊。

终于攀上山顶,猎猎罡风,迎面扑打过来。上前方,烽燧岿然不动,散发着冷峻、凌冽之气。待走近,才发现烽燧全部为条石所垒,一块一块规制相同的长方体褐色石块,严丝合缝,排列齐整,使这座方锥体峰墩棱角分明,坚若铁铸,浑然一体。烽燧三面皆紧临悬崖,地势险峻,仅西面有一狭窄山脊,可供攀行。墩体西侧稍有破损,其内里填充物,为砂土压着一层一层的荆条。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裸露的荆条依旧根根光鲜如初。

站在烽燧之上极目远眺,四面千里,荒漠大野,尽收眼底。

明朝时,这里已是塞外之地。“胡马扬尘烽燧作”,孤悬于大漠之中的这处烽燧,是防御敌方的前沿哨所。“昼则举烽,夜则举火”,肩负着窥察敌情、报警传递信号、防御敌寇进犯、防范盗贼窜逃的重任。这处烽燧,与正南处龙首山烽燧、红寺山口鸡冠墩烽燧等,连属相望,一呼百应,是防御敌寇自红寺口进犯河西的重要军事防御系统。

烽燧西侧的一块缓坡处,有破碎瓦砾散落于荒草间。此处应是戍守士卒们的生活栖息之所。他们于这苦寒边塞之地,无论酷暑严寒,不分晴雨昼夜,时刻警惕瞭望,不敢有丝毫懈怠。从烽燧边向北瞭望,万丈黄沙,一泻千里。

烽燧东北向的半山腰处,残存着五座石垒的墩。“烽见敌则举,燧有难则焚。”戍边将士们,则“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严阵以待。

在河西走廊,除沿边墙一线密布的这类军事防御烽燧外,还有为保护牧场马群而建的大马营草滩苑马寺烽燧、沿丝路古道修建的驿站烽燧,及各堡寨周边为自保而建的屯庄烽燧等。目前,山丹现存各类烽燧敌台百余座,烽燧的建筑材料因地而异,平地旷野多为黄土夯筑,而在陡峭山峰,则为石块所垒。

数百年来,这些扎根于荒漠戈壁的烽燧、始终矗立于荒野巨川的烽燧,见证着沧桑岁月。

天际中,一只雄鹰盘旋而下,栖落在烽燧顶部,锐利的眼神,巡视着脚下的这片苍莽大地。山冈下的戈壁滩上,一群双峰骆驼迈着沉稳的步履,缓缓而来。

(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