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兰州人冬天踏冰过河太惊险 幸而建起黄河第一桥
甘肃
甘肃 > 人文 > 史话 > 正文

旧时兰州人冬天踏冰过河太惊险 幸而建起黄河第一桥

原标题: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建于公元1907年(清光绪33年),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清代,左宗棠最先提议在黄河兰州段修建一座桥梁,但造价太高,只好作罢。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动用国库白银约30万两,和德国人签约,美国人负责设计施工,开始修建兰州黄河铁桥,用了3年多的时间,于1910年竣工。铁桥的长度为233.33米、宽7.5米。据资料记载,铁桥的建筑材料如钢材、水泥、螺丝钉、油漆等,都是从美国或者德国进口,从天津港用火车运到河南新乡,然后再用马车一路风尘拉运到兰州,仅运费就大约花费了半数的白银,几乎和铁桥的人工费、材料费相当。

铁桥建成后,两边建了两座刻有“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的大石坊,分别有楹联:

曾经沧海千层浪;

又上黄河第一桥。

天险化康衢直入海市楼中现不住法;

河蠕开画本安得云梯天外作如是观。

铁桥建成后,洋务总局还花了52两银子,请人拍摄了54张铁桥全景照片,分送当时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有关部门阅存。

兰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由于黄河的阻隔,南北和东西交通必须依靠桥渡。

有民谣说:“黄河害,黄河险,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

西汉时期,兰州曾设有金城关,并且还有金城古渡,当时的人们过黄河,使用渡船或者羊皮筏子。

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兰州黄河结冰以夜,其开亦以夜,冰既坚,状如积雪填于巨壑,嶙峋参差,不复知有河形,处处可通车马,俗名冰桥”。

黄河封冻,就要从冰桥上渡河,过河之前,一人腰间系一较长的竹竿进行探路,以防掉入冰窟之中。当时有诗形容:“黄河滩上看春冰,人在未消冰上行。猿臂长杆如大桨,怅惘失足一心惊”。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冯胜奉命讨伐河西走廊的元残余势力,为此,筑起了一座浮桥,在河面上每间隔5米横置一艘船,将24艘船用麻绳连接了起来,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用木板搭接起来,围以木栅栏,两岸立有4根大铁柱和45根大木柱,以长400米的铁索链将船只连接固定。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

“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这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

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

这种场景在清代兰州画家马五所绘《金城揽胜图》上还可以看到。

后又修建了镇远浮桥,1385年,镇远桥移至现在的黄河铁桥的位置,因为这里水流较为平缓,河床较窄。当时系铁链的大铁柱共有4根,现如今仅留下了一根,因当时是由冯胜和邓愈监铸,故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将军柱高5.8米,直径为0.61米,重约10吨,现竖立在中山桥南端东侧,供游人观赏拍照。

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

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兰州黄河铁桥”改为“中山桥”。

1954年,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形架拱梁,使铁桥更加坚固耐用,更为气势雄浑。

2011年又将中山桥整体抬升1.2米。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各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并且颇有气势的大桥,古老的黄河铁桥已经不是黄河上的唯一通道了。但是,这座黄河铁桥所承载的历史重量和价值,依然是兰州人所深深铭记的。

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后,德国有关方面曾经致函兰州市政府,询问铁桥状况,并申明合同已经到期。

2009年,中山桥迎来了百年庆典。那是黄河铁桥的节日,也是一座城市的节日。

今天,中山桥的观赏价值、历史和文物价值,已远远大于它的交通价值,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一景。

伫立桥上,黄河风吹拂着,不由得让人心生历史感,日夜流淌的黄河啊,你曾经带走了多少兰州人的沧桑,你还将带来多少兰州人的期盼。

阳飏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