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时期天水出过三位宰相 生平功过如何评说?
甘肃
甘肃 > 人文 > 史话 > 正文

中晚唐时期天水出过三位宰相 生平功过如何评说?

原标题:天水籍的中晚唐三宰相

郭峰

陇右天水,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的风水宝地。且不说这里曾诞生过孔门贤人、汉时飞将、清朝师表,仅在唐代中晚期时,有三位宰相的祖籍就在天水。这三位宰相就是权德舆、李吉甫和李德裕。

权德舆,字载之,是古略阳第七沟人,即今秦安县东北部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的权德舆,从小聪明好学,4岁就能作诗,15岁时已写就文章上百篇。公元792年,在权德舆23岁时,被听闻他美名的德宗皇帝征召为太常博士,从此跨入政界。此后,他多次得以升迁,51岁时,官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被宪宗皇帝委以宰相重任。三年后,权德舆被免去宰相一职,以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后又转刑部尚书,出镇山南西道节度使。60岁时,权德舆因病不幸于归家途中去世。卒谥文,后人因此称为权文公。

权德舆为人刚正不阿,为政尽职秉公,为文恢宏儒雅,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治理国家方面,权德舆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对贤能人才,不管门第等级,一律任用,对贪官污吏,则坚决予以惩处。对百姓疾苦,权德舆更为关注,他始终认为“民为邦本”“天下理在百姓安,百姓安在赋税减,赋税减在经费省”,因而凡遇大的水旱灾害发生,权德舆总是极力劝说皇帝尽快赈济灾民、减免赋税,以便百姓早日重建家园。大文学家韩愈曾在亲手撰写的《唐故相权公墓碑》中这样称赞权德舆:“人所惮为,公勇为之。其所竞驰,公绝不窥。”

在权德舆任相之前和任相之时,还有一位祖籍天水的人士曾两度为相,这个人就是以政治家、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名垂青史的李吉甫。

李吉甫,字弘宪,是唐时赵州赞皇人,即今河北人。李吉甫的祖先也是天水秦州人,后来才迁居到河北。李吉甫20岁时,以祖荫入仕。后历任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明州长史,忠州、郴州、饶州刺史等职,至宪宗即位后,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公元806年,即李吉甫48岁这一年,由于在讨伐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时,李吉甫的计策被刚登基的宪宗皇帝予以采纳,于是深受赏识的他便在第二年又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当朝宰相之一。为了防止藩镇势力的扩大,李吉甫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调换了三十六镇节度使。为此,李吉甫因功封赞皇县侯,徙赵国公。公元808年9月,李吉甫辞去宰相一职,出任淮南节度使。在任三年间,他鼓励农民大力兴修水利设施,灌溉农田上万顷,并极力免除贫困农民租债,受到当地百姓的普遍爱戴。之后,李吉甫又被任命为宰相。只可惜,天不永年,三年后的秋末季节,李吉甫因病逝世,终年57岁。

在李吉甫两度出任宰相时,他力排众议,着力于机构改革,裁减冗官800员、吏1400员。不仅如此,关心稼穑的他,还收取长安附近的佛祠田分给农民耕种。对此,史书称他“善任贤良”“不忌不克”,是朝廷难得的“经纬之臣”。

学识渊博的李吉甫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编纂的《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为“体例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

李吉甫不仅是一位治国有谋的股肱之臣和治学严谨的大儒学者,同时也是一位治家有方、教子有道的好父亲。他的儿子李德裕更是出类拔萃,并秉承父业,成为晚唐名相。

李德裕,字文饶。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就天资机敏、才智过人,满怀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青年时期,李德裕便博学经史、才兼武略,尤其精通《汉书》和《春秋》。

由于家世的原因,李德裕不愿意参加科举,而是以门荫入仕。在父亲李吉甫当了宰相后,性格倔强的李德裕为了避嫌,便出走京城,到地方节度使幕府做了一段时间的从事。父亲病逝五年后,31岁的李德裕才应召入朝,官拜监察御史。在历任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兵部侍郎、剑南节度使等职后,公元833年,46岁的李德裕被任命为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朝廷宰相。一年后,由于受李宗闵等人的排挤打击,又被外调润州刺史和淮南节度使等职。唐武宗即位后,54岁的李德裕又被任命为宰相。在李德裕任宰相的六年时间中,由于有皇帝的赏识与支持,李德裕实施了一系列复兴唐朝政治、经济和外交等的重大措施。他改革科举制度,清退多余官吏,抑制宦官专权,征讨藩镇叛乱,平定外族入侵,巩固边防军政,禁除佛教扩张,增加农田面积,使内忧外患、日渐衰败的唐王朝一度出现中兴迹象。但就在他辅佐武宗励精图治的时候,33岁的武宗皇帝却突然死去。也许是忌惮李德裕功高盖主,文宗登基后,即将李德裕一贬再贬。公元849年的腊月,63岁的李德裕在海南崖州去世,一代英杰从此陨落。

对于李德裕的功过评价,自古及今,毁誉不一。宋代叶梦得称赞李德裕是唐中世第一等人物;清代学者毛凤枝称赞李德裕才能不在名相诸葛亮之下;近代学者梁启超则把李德裕列为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而当代历史学家王仲荦却认为李德裕“屡起大兵大狱,对人民没有一点好处,最后远谪南荒,咎由自取”。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是非成败转头空。透过这三位天水籍宰相的历史遭遇,我们仍能深切感受到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这就是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百姓自会记住;否则,必遭人们唾弃,甚至遗臭万年。

(天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