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子怡
11月22日,
一年中的第二十个节气
——小雪到了。
“天地积阴,
温则为雨,
寒则为雪。”
小雪的到来意味着
气温将降至0度以下,
降雪大幕徐徐拉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读小雪:
“雨下而为寒气所薄,
故凝而为雪。
小者未盛之辞。”
此时的降雨会凝结成雪,
只是寒气还不及凛冬时节深重。
小雪也分为三候:
一候虹藏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三候闭塞而成冬。
虹藏不见看似讲彩虹,
实际上是说雨。
彩虹一般在雨后出现,
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小水滴,
经过光的折射和反射形成。
小雪以后气温走低,
降水形式以雪为主,
且雨后出太阳的情况也少,
即便是突然晴天,
也很难见到彩虹。
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亦简称为“天腾地降”。
在古人观念中,
天地之间有两组气,
一组是天气和地气,
一组是阳气和阴气。
小雪时节,
从天上来的天之气上升,
从地下来的地之气下降,
两者渐行渐远,
没有了冷暖干湿的交汇交融,
造就了万物沉寂、生机消失的场面。
闭塞成冬,
就是天地“阴阳不通”的结果。
阳气藏在地下闭关,
阴气浮在地上游荡,
相互沟通的渠道被堵死了,
直至大地处于封冻状态。
此后人们更愿意呆在家里“猫冬”,
无论是低温发酵酿酒,
还是制作便于存储的腌菜、熏肉,
都是与这时期气候相宜的行为。
对于北方娃来说,
能不能支棱着过完冬天,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暖气的温度。
不只是你,
没准秦始皇也是这么想的。
两千多年前,
皇家集中供暖设施已经颇具规模。
自从秦朝有了长方形砖,
保温取暖的火墙便在宫廷出现,
咸阳宫遗址中便发现了这种古老“暖气”。
这是一种砌在室内的空心墙,
另一头连着火炉,
将墙体烧热,
热气便能传入屋内。
后来这种取暖方式传入民间,
逐渐演变为北方的火炕。
而到了清代,
紫禁城中的“地暖”叫火地取暖。
宫人们在宫殿地面下,
用砖石砌好循环的烟道,
用烧火所产生的热气来烘暖地面。
这种不在室内留下烟尘的豪华取暖设施,
让欧洲传教士大为震撼,
也难怪乾隆开心地在诗中写道:
人苦冬日短,
我爱冬夜长。
加涂保温层,
是另一种取暖思路。
花椒在古代被视为保温材料,
宫斗剧里常说皇帝赐“椒房之宠”,
就是将花椒碾碎和泥涂在墙壁上,
既能保暖又芳香四溢。
而花椒中含有辣椒素,
辣根本上是一种痛觉,
奢侈豪华的椒房之暖,
本质上或许就是被辣到了呢。
小雪前后,
北方很多地方都会下雪。
我们借鉴一下古人生活方式,
来个“椒锅之暖”,
三五好友围炉享用
热气腾腾的麻辣火锅,
驱除这份突降的寒意。
冬日寒冷难熬,
我们相互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