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和美乡村“颜值气质”兼修 激发振兴活力
甘肃
甘肃 > 兰州新区 > 正文

兰州新区和美乡村“颜值气质”兼修 激发振兴活力

“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兰州新区坚持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聚焦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乡村治理等多个维度,不断提升动力、激发活力,着力打造内外兼修的和美乡村,绘就了一幅富民和兴业有机统一、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城镇和乡村有机贯通的具有新区特色的和美乡村画卷。

聚焦党建引领核心,共建共享激发乡村活力。坚持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创新,落实落细乡村治理各项举措,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中川园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入股项目,发挥国有企业优势,突出联农带农,开发外包产业链配套服务,拓宽农民就近就业渠道,通过和企业搭建就业信息推广,吸收建档立卡户就业1980人,依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联农带农645户。积极争取乡村振兴产业扶持资金540万元,整合省级扶持资金,持续推进赖家坡育肥养殖、廖家槽农产品加工、史喇口乡村旅游、平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养殖园建设等项目,村级集体经济自主“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利用空港区位优势,引导村集体经济参与劳务派遣、物业服务、物流配送等社会化服务。依托现代种植业,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确保2023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强化引领融合发展。秦川园区确定秦川镇现代农业及机械服务产业片区联合党支部等5个试点,到2024年底,两镇39个行政村“党建联盟+产业联盟”实现全覆盖,形成全区域统筹、各方面联动、多产业融合的农村大党建格局。秦川镇炮台、东川、华家井、铧尖等村紧跟园区化工和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充分激发村级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率先发展日化、劳保、种养殖、冷链配送等村集体经济产业,大力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全面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致富。上川镇引导村级集体经济“抱团”取暖,采取联合发展的方式,统筹推进部分村级经济项目的运营和发展,突破发展瓶颈,提高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支撑聚势赋能。西岔园区突出基层党组织在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和乡村治理中的龙头作用,规范运行漫湾村面粉加工厂和岘子村面条加工厂,预计实现项目年产值60万元以上,谋划建设团庄村蛋鸡标准化养殖和陈家井村榨油坊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从无到有。组织修订村规民约,建立“红黑榜”,将村规民约、纠纷化解、人居环境整治等事项转化为积分指标,列入分值清单,实现乡村治理从宣传警示到量化、指示化转变。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计划配置500余万元打造新康村、陈家井村文化体育广场及新康村文化礼堂,完成图书馆建设、农家书屋图书配送任务,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园区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聚焦产业兴旺重点,持之以恒做强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力以赴推进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优做强。坚持产业带动,夯实发展根基。中川园区依托空港优势,以玫瑰、大接杏、和尚头小麦等特色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等优势产业为主导,推动农特产品全链条迭代升级。积极盘活闲置农房、宅基地等资源,引导乡村餐饮民宿集群化发展,围绕空港现代农业产业园、赖家坡玫瑰种植基地和“两山”林区,开发森林人家、山体公园、健康氧吧、星空露营等旅游产品,打造美丽田园、景观农业、农耕体验、野外探险、户外运动、研学旅行等新业态。同时,因地制宜逐步开发夜游、夜集、夜娱、夜秀等夜间消费产品和服务,提高旅客过夜率和驻游时长,打造空港夜景“打卡地”。坚持产业发展,培育乡村动能。秦川园区从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入手,聚焦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人才等瓶颈,指导各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全力护航乡村产业发展。目前,39个行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为15.26万元,有33个村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逐步实现村集体经济“输血”式发展向“造血”式发展。以“项目拓展型”模式,努力把村办企业做成集体经济实体,引导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发展路子”。同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为乡村振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目前,2.5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开展前期工作,2.57万亩高标准农田已完成建设。坚持产业联营,蹚出发展新局。西岔园区推动一产向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助推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减免租金、星级等次评定奖励等措施,充分鼓励农户利用兰州新区周边萌宠乐园、温室大棚采摘园、新区农投推出的小农场、千亩花田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目前创办农家乐14余家,就近解决就业人员30余人,各村自主谋划建设产业项目实现保留村全覆盖。依托高原夏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深入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食用菌综合产业发展基地通过引进、培育食用菌新品种,创新、应用食用菌高值化利用技术,着力打造西北领先的食用菌种植与研发基地,力争占领西北食用菌市场核心地位。甘南青稞“乡愁”产业基地青稞异地繁育喜获丰收,亩产均在700斤以上,部分品种亩产有望达到1000斤,乡愁产业的建设解决周边甘南籍易地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实现甘南青稞异地原种扩繁,品种优化,延伸产业链条,注入乡村振兴“新活力”。

聚焦生态宜居关键,综合整治提升生活环境。紧盯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改善提升,把环境整治作为促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开路先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突出村域治理,擦亮乡村底色。中川园区不断增强村民对建设“和美乡村”的参与度和归属感。今年以来,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900吨,清理村内沟渠214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10吨,逐步形成“国有公司主导、村集体经济融入、社会资本介入、村民自觉参与”的“和美乡村”建设模式;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临港特色乡村度假区”为抓手,借助近省会、临空港的区位优势,加快推动史喇口村省级“和美乡村”建设,对史喇口村三社23户院落统一进行围墙、门窗改造和院落铺装,配套敷设天然气、给排水管道等,硬化道路1.8公里,绿化草坪5600m2。截至目前,已完成1号院和8号院的院落改造,同步对项目区域内空闲地、小山体进行提升改造,配套水利等设施;另外与34家潜在的合作伙伴和意向投资者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其中特色餐饮类22家,民宿类6家,特色农产品加工类3家,户外娱乐项目3家。通过项目实施,今年将史喇口村打造成集特色餐饮、房车营地、网红民宿、商务接待、农耕文化展示、中小学生研学、临港休闲休憩、室外互动娱乐、田园采摘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旅游乡村。突出镇域改造,打造镇域新形象。秦川园区累计筹措资金3800多万元,全面推进县道201、景中高速沿线和两镇39个行政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项目,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整合资金2513万元,硬化村庄道路32.5公里,群众出行条件大幅改善。筹措资金280多万元,改造提升村级办公条件,推动镇域环境由“局部美”迈向“全域美”。截至目前,拆除危房101院、旱厕142个、圈舍169处、宅外私搭乱建75处、残垣断壁33处、整院21个,清运垃圾9000余方。统筹利用各方资源,进一步优化完善农村大环境绿化、园林绿化规划和布局。先后筹集40万余元用于各村春季植树绿化,抢抓种植时机,种植云杉、山杏等适宜本地生长的各类绿化苗木2万余株,村庄绿化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提升。强化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全覆盖。完善镇级环卫机构、村镇环卫设施设备,逐步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增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通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共出动车辆1200余车次,发动群众3173人7865次,清理生活垃圾1182吨,清理沟渠乱堆乱放46公里。突出人居环境,健全长效机制。西岔园区打造X217县道乡村振兴绿化带,实施新康村农户围墙改造、公共墙体手工彩绘、绿化护栏安装、休闲步道建设项目,全面管控村庄风貌,整体提升村庄颜值。已完成县道两侧种植百日草、波斯菊、万寿菊、鸡冠花、松树、小榆树等观赏性植物种植工作。对X217县道两侧、农田、村庄内外杂草进行集中清理,及时拆除农村残垣断壁、破旧房屋、厕所,累计清理垃圾堆4632处,清理生活垃圾4758方,新康村、陈家井村农村住房安全保障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均为100%。建立农村垃圾收集转运长效机制,转运率100%,新康村污水处置率100%,陈家井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重点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开展废旧农膜清理回收,加强对种植户的管理力度,确保废旧农膜“谁产生,谁处理”,后期对田间地头废旧农膜清理情况不定期进行督查检查,发挥“指挥棒”作用,将废旧农膜整治与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挂钩,以健全完善的长效治理机制。

(兰州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