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兰州新区以系统推进“强科技”行动为牵引,聚焦“创新平台搭建、科技人才支撑、项目跟进服务、成果转化应用”四个重点协同发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兰白试验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等平台功能充分释放。2023年1—6月,新区财政科技支出达1.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3.1%,兰州新区在全省“强科技”行动中的排头兵作用日益凸显。
着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高效培育创新主体。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主体规模,构建从“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充分发挥产业孵化大厦等国家级科技孵化平台带动作用,组织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服务机构等19家单位共同成立“新区双创孵化联盟”,新增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中心等各类平台8个,累计建成石油钻采装备数字孪生工程研究中心、同位素实验室、农垦药物研究院等创新载体168个。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行动,“保姆式”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新申报省级创新型企业9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1家。积极推荐助剂厂、建投重工等3家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纳入全省拟上市科技企业培育计划。
着力加强科技人才支撑,持续激发创新活力。不断完善壮大科研队伍“生力军”,积极引进北大、清华等双一流高校人才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邀请院士专家在新区设立工作站,充分发挥行业泰斗作用,引领工业产业向高端化高效化迈进,助力新区新能源新材料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已有干勇、刘维民、李培根等16名院士与科技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前沿技术攻关应用。发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平台作用,举办2023“科创中国”兰州新区绿色化工高端论坛,邀请绿色化工领域院士以及专家学者14人、企业家350余人,围绕在“双碳”背景下推进绿色化工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进行深入研讨,助力兰州新区绿色化工产业创新发展。持续发挥产业引才作用,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围绕重大项目、关键岗位,建立人才资源缺口库,举办定向化招才引智活动,新增各类科技人才近300人、同比增长7%,有力助推就业与科研互利共赢、双向发展。
着力全程跟进服务项目,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紧抓“科创中国”试点机遇,把科技创新嵌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过程,建立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在项目谋划上,完善提升新区科技计划项目库,聚焦产业延链、强链、补链,新培育入库科技项目176个、科研总投入达1.7亿元。在项目申报上,聚焦主导产业,引导青年科技人才、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联合体领衔联合研发,组织申报科技研发项目111项、同比增长25%。在项目推进上,推进全过程全领域分类管理,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6项,省级科技重大项目3项、科技奖励53项。在项目攻坚上,聚焦产业发展,围绕解决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支持佛慈制药参与组建甘肃中医药产业创新联合体,“1.6MN径向锻造机组”“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7项科技成果入选全省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名单。
着力深化产学研用协作,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兰州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空间大、扶持奖励政策优、职业院校资源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围绕平台建设、数字经济、中试研发、产业培育等方面,全方位推进重大技术公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赋能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提质增效。加快专精特新孵化基地B区、C区建设,与50多个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入驻孵化航天特种材料、新型抗肿瘤药等专精特新项目168个,落地产品558种,其中,打破垄断、替代进口产品超110种,出口产品185种,为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出积极贡献。兰泵公司超高温钍基熔盐泵试验平台建成投运,研发的700℃熔盐泵实现替代进口;兰石集团攻克高锰无磁钢板连浇、扎制等关键技术并实现量产,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5%;新区重离子装备制造基地一期建成投运,实现年产医用重离子治癌装备3套,标志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
(兰州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