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下化石10项"世界之最" 甘肃这地3000万年经历了什么

创下化石10项"世界之最" 甘肃这地3000万年经历了什么

原标题:重磅发布!新生代化石的十项“世界之最”在临夏盆地和政地区诞生

每日甘肃网6月18日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屈雯)在临夏,有这么一个地方,古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化石点众多,是我国乃至整个欧亚大陆产出哺乳动物化石最为丰富的地区,这就是临夏盆地和政地区。今天下午,在临夏盆地和政地区诞生了新生代化石的十项“世界之最”,化石富集、举世无双的“世界和政”再次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古环境、古气候、古地理变迁等课题提供了重要的科研价值。

这十项“世界之最”分别是:世界上最大陆生哺乳动物巨犀的聚集地;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世界上最早的稀树草原群落;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世界上熊类的最近祖先——戴氏祖熊;世界上最早的拟声鸟类——和政盘绕雉;世界上保存最久远的蛋白质;世界上最大的马——埃氏马。

快来一起了解这十项“世界之最”的独特魅力吧!

一、世界上最大陆生哺乳动物巨犀的聚集地

临夏巨犀头骨和下颌骨正型标本

临夏巨犀头骨和下颌骨正型标本

巨犀是地球历史上生存过的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体重可达24吨,相当于4头最大的非洲象的体重总和。巨犀的腿部很长,站立时的肩高5米,头部可伸达7米的高度,像长颈鹿一样取食树冠的叶片。巨犀主要生活在亚洲,尤其是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从始新世中期4200万年前的始巨犀开始,巨犀演化出6个不同的属,最终在中新世早期的2100万年前绝灭。在临夏盆地距今2650万年前的渐新世晚期地层中发现了临夏巨犀、牙沟吐鲁番巨犀和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是世界上最大的巨犀聚集地。

临夏盆地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陈瑜绘)

临夏盆地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陈瑜绘)

二、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

铲齿象骨架及头骨发育系列

铲齿象骨架及头骨发育系列

铲齿象是一类现已灭绝的古代象,其颊齿仍然为低冠齿,但下颌特化,前端伸长变宽,一对门齿变长板状,恰似一把大铁铲,故名之。它生存于距今大约1500~1200万年的中中新世,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欧洲东部,是这一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性动物。铲齿象的化石虽然在整个旧大陆到处都有所发现,但最典型、最好的材料主要是在我国发现的。我国是铲齿象动物群化石最丰富的国家,就出土的数量而言,和政地区的铲齿象化石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一批材料,并且还有众多的其他长鼻类动物与铲齿象共同生活在临夏盆地。

临夏盆地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李荣山绘)

临夏盆地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李荣山绘)

三、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

三趾马动物群

三趾马动物群

三趾马动物群是以该动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动物——三趾马命名的,主要生存于距今约1100~500万年的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是哺乳动物演化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动物群,不但化石的数量和种类非常丰富,已发现超过100种脊椎动物,而且是由古老类型向现生面貌转变的过渡型动物群。和政地区的三趾马动物群的化石数量最多、质量最好,且绝大多数是保存完好的头骨,超过了中国著名的化石地点山西的保德和陕西的府谷以及欧洲最著名的位于希腊的皮克米和萨摩斯地点,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产地。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陈瑜绘)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陈瑜绘)

四、世界上最早的稀树草原群落

稀树草原代表甘肃黑犀和现生黑犀的对比

稀树草原代表甘肃黑犀和现生黑犀的对比

现代东非和南非地区的热带稀树草原构成了全球生态系统中非常独特的生态景观,以众多适应在开阔环境中食草和奔跑的大型有蹄类哺乳动物为特色,也被称为“萨瓦纳群落”。稀树草原动物群成员在非洲的化石记录一般不早于700万年,在这一时期之前,东非地区以森林环境为主,仅河马、大象等少数动物能够在非洲本土找到起源。甘肃黑犀和邓氏临夏羚发现于甘肃临夏盆地,时代约距今900~1000万年前,是非洲黑犀和羚羊的化石祖先。中国这一时期已显示相当开阔和干热的环境,构成了现代稀树草原群落起源的基础。

临夏盆地稀树草原上的甘肃黑犀(AI绘)

临夏盆地稀树草原上的甘肃黑犀(AI绘)

五、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巨鬣狗与鼬鬣狗头骨对比

巨鬣狗与鼬鬣狗头骨对比

和政地区的鬣狗类化石很丰富,其中的巨鬣狗是本地区最具特色的古动物之一。巨鬣狗体重可达380多公斤,是现代最大的非洲斑鬣狗的6倍,比现代非洲狮还重100多公斤。巨鬣狗甚至可以攻击犀牛,这样庞大的食肉类动物在任何时代都不常见,在鬣狗类群中则是绝无仅有。现代食肉类中,个体越大的就越容易抢占别家的猎物,所以依仗其体重来抢掠其他动物的猎物可能是导致巨鬣狗变大的主因。试想巨鬣狗炫耀其凶悍的体魄和大钳子般的上下颌,哪个动物敢不让其三分?手中猎物被抢也只好忍气吞声,再寻其他猎物了。

巨鬣狗觊觎古长颈鹿(李荣山绘)

巨鬣狗觊觎古长颈鹿(李荣山绘)

六、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

和政羊

和政羊

和政羊是在甘肃和政地区发现的一种牛科动物,它虽然在个体大小和体态上与现生的羊很接近,但其头骨的构造、角的形态和颈部的特征却与现今仅生存于北美阿拉斯加的麝牛更接近,是麝牛类早期的祖先类型。和政羊具有短而粗的角心,其横切面呈三角形,左右角心的基部在头骨上非常靠近甚至愈合,这是麝牛亚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和政羊的发现表明麝牛这类动物的起源地应该是亚洲,只是后来才迁徙至北美。和政羊是和政地区三趾马动物群中最有代表性的动物之一,数量非常丰富,已成为和政地区化石中的标志性物种。

青藏高原东北缘山前的和政羊(AI绘)

青藏高原东北缘山前的和政羊(AI绘)

七、世界上熊类的最近祖先——戴氏祖熊

戴氏祖熊头骨

戴氏祖熊头骨

戴氏祖熊化石发现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地质年龄约为距今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早期熊类都没有发现过完整的头骨和连在一起的下颌骨,这个空白已被临夏的化石标本填补。戴氏祖熊是一种大型的祖熊,在体型、比例和形态上介于绝灭的小鼬熊和现生的黑熊之间。由于在早期熊类祖先中高度进步的地位,戴氏祖熊的头骨和下颌骨相比其他熊类祖先拥有更进步的接近于现生熊类的特点。综合证据显示,戴氏祖熊毫无疑问是现生熊类祖先中最晚和最进步的一个种,构成现生熊类支系的最近姐妹群。

戴氏祖熊头骨化石、头部复原及产出地层(史勤勤绘)

戴氏祖熊头骨化石、头部复原及产出地层(史勤勤绘)

八、世界上最早的拟声鸟类——和政盘绕雉

和政盘绕雉

和政盘绕雉

和政盘绕雉生活于距今700~1100万年前,它保存了迄今为止最早的鸟类特化卷曲加长的气管化石,以及进而产生拟声行为的最古老证据。盘绕雉的体重约2.5公斤,其气管长度甚至大于其体长。鸟类的声音发自鸣管,鸣管以上的气管属于声道,所以盘绕雉演化出超级加长的气管是为了发出更加嘹亮且浑厚的声音,使其听起来像一种体型更大的鸟类。这种“欺骗性信号”有利于恐吓捕食者和竞争者以及更好地吸引配偶,与许多哺乳动物演化出较长的气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和政盘绕雉化石使“体型夸大理论”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以鸣叫声音伪装的和政盘绕雉(AI绘)

以鸣叫声音伪装的和政盘绕雉(AI绘)

九、世界上保存最久远的蛋白质

临夏鸵鸟蛋

临夏鸵鸟蛋

此前世界上保存最早的蛋白质来自非洲坦桑尼亚380万年前的鸵鸟蛋化石,而在甘肃临夏盆地早于650万年前的鸵鸟蛋化石中检测出的蛋白质序列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记录,具有重大的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意义。这一发现产生了巨大的科学影响,因为它综合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数据,提出了一种保存机制,得出的结论是与方解石这种矿物表面的结合确保了蛋白质序列被保存下来。尤为重要的是,这项研究和发现表明,即使在炎热的环境中,蛋白质中与肽结合的氨基酸也可以保存在久远的地质时间深处。

临夏鸵鸟化石的埋藏过程(郑秋旸绘)

临夏鸵鸟化石的埋藏过程(郑秋旸绘)

十、最大的马——埃氏马

埃氏马

埃氏马

埃氏马是在和政地区的早更新世黄土地层中发现的一种新的真马化石,用法国著名的研究马化石的古生物学家埃森曼的名字为其命名。埃氏马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它的头骨长度达到0.73米,同时它的脸部无论从绝对还是相对两个方面来说在马类中都是最长的,也就是说,它具有世界上最长的马脸。埃氏马的长脸特点有助于它们在吃草时随时用眼睛保持对周围情况的观察,防范凶猛动物的袭击。埃氏马的生活环境中肉食类动物丰富,其中大型的剑齿虎、老虎、猎豹和鬣狗等显然都是马潜在的捕猎者,使其产生了如此特别的适应性状。

临夏盆地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李荣山绘)(本文图片均由和政县委宣传部提供)

临夏盆地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李荣山绘)(本文图片均由和政县委宣传部提供)

据了解,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自高原隆升以来不晚于3000万年的几乎连续的沉积地层,记录了多尺度、多维度的重要科学证据,是重建环境变迁和生物演化的一个天然实验室。在学术上已将临夏盆地内以和政县、广河县和东乡县为主的富含新生代化石的区域称为和政地区,在此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包括爬行纲、鸟纲、哺乳纲超过250个属种,其中含有80多个新属种。

(每日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