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中国,甘肃“风景”独好!

沿着高速看中国,甘肃“风景”独好!

原标题:【沿着高速看中国】揽雪域羚城美景 看加拉尕玛蝶变

自动播放

俯瞰合作市

俯瞰合作市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2014年底,乌玛高速临夏至合作段开通运营,与兰海高速对接,打通了甘南北上南下的高速公路大通道。

乌玛高速沿线是甘南的黄金旅游带,集聚了拉卜楞寺、桑科草原、甘加秘境、当周草原、美仁草原等甘南重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借势乌玛高速,这些原本自带流量的打卡地越发“吸粉”。

一条高速公路,不仅盘活了甘南星罗棋布的旅游景点,也让景区怀抱的移民村落热闹了起来。

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资料图)

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资料图)

沿着高速看中国,甘肃“风景”独好!

5月29日,在距离合作市区2公里处的加拉尕玛村,随着《吉祥甘南》优美的旋律,游客与身着特色民族服装的藏族儿女,和着优美的节拍跳起了锅庄舞。动听的乐曲、飒爽的舞姿、五彩的服装,让当周草原陷入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沿着蜿蜒迂回的木栈道漫步加拉尕玛村,只见错落有致的藏式房屋被近处的薄云轻抚,平坦整洁的水泥路通向远处的蓝天草原,一幅村美民富百业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然而,谁能想到曾经的加拉尕玛村因生态恶化,水资源匮乏,被烙上了“干加拉”印记。

2017年,加拉尕玛村启动实施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完成了村主干道硬化、公共空地绿化、房屋风貌改造、宽带网络覆盖、修建排洪水渠……特别是天然气入户工程,让加拉尕玛村成为甘南首个天然气入户的村庄,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华丽转身。

2019年,加拉尕玛村和甘南州一道提前一年脱贫摘帽。

沿着高速看中国,甘肃“风景”独好!

在加拉尕玛村,有一家开在温棚里的“花卉超市”。周边群众在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温棚里像逛超市一样,直接从花卉基地挑选自己心仪的花卉。

“以前买花只能开车去临夏,来回一整天,等到家时娇滴滴的花朵已经被捂得‘没精打采’。现在方便多了,既免去了长途奔波买花的烦恼,又节省了成本。”家住合作市怡安家园的敏儿萨一家4口选好了海棠和杜鹃,准备去柜台结账。

加拉尕玛村党支部书记杨丹智介绍,花卉超市作为村集体经济进行分红,既满足了周边群众买花需求,又增加了本村群众收入。

物流畅通,更多的产业随之兴起。在加拉尕玛村,一座极具藏族特色的建筑引人注目,这就是加拉尕玛藏家生态园。

“在致富能人的带动下,村里15户村民自愿入股建设了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的藏家生态园,预计6月底开门迎客。”加拉尕玛村村长当子告诉记者,生态园将采取“以强带弱、以大带小,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联营共享方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俯瞰加拉尕玛村

俯瞰加拉尕玛村

沿着高速看中国,甘肃“风景”独好!

枝繁巢暖百凤栖,归雁来时满地花。村子美了,前些年“飞”往各地的“大雁”纷纷“归巢”,马海军就是其中一个。

5月9日,在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加拉农家小院”开门营业,游客挤满了这个藏家小院,老板马海军忙得不可开交。

“开业当天就挣了1200元,入夏以来游客也多了,几乎每天都是爆满。”马海军笑得合不拢嘴。

“村里环境好了,不出门也能挣到钱。”马海军告诉记者,以前净想着往外跑,前些年自己和妻子在上海一个电子厂打工,省吃俭用一年到头勉强维持全家开支。去年,得知政府扶持有意愿的农户开农家乐,马海军立即报了名,开始在家门口致富。

“加拉农家小院”马海军一家忙得不可开交

“加拉农家小院”马海军一家忙得不可开交

“乌玛高速临夏至合作段的贯通,彻底打通了雪域羚城与外界的通道,吸引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此汇集。”合作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新平介绍,守着丰厚的旅游家底,合作市依托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去年以来,甘南州启动了“五无甘南”建设,实现了从面子“靓”到里子“美”“环境美”到“发展美”“一时美”到“长久美”的转变。昔日门可罗雀的加拉尕玛村,不仅变成了网红打卡地,还成为合作市北部一张最靓丽的旅游名片。

沿着高速看中国,甘肃“风景”独好!

(新甘肃)

相关新闻:【沿着高速看中国】临夏和政:古生物化石里的生物密码

沿着高速看中国,甘肃“风景”独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兰天

“它叫‘和政羊’但它竟然不是羊,是牛啊!”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和政羊复原标本展示区,一位前来参观的小朋友惊讶地向讲解员求证。

“没错,和政羊虽然在个体大小和体态上与现生的羊很接近,但其头骨的构造、角的形态和颈部的特征却与麝牛更接近,是麝牛类早期的祖先类型。”博物馆讲解员说。

从临夏市出发,沿着乌玛高速行驶30余公里,记者抵达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古脊椎古哺乳动物化石博物馆,是以收藏展示晚新生代古哺乳动物化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馆藏拥有六项世界之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埃氏马”、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化石产地、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头骨化石。

“现有馆藏化石标本3万多件,分属3纲8目150多个属种,年代跨度3000万年到200万年之间,其数量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馆长何文介绍。

和政羊化石标本

和政羊化石标本

深入馆内,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化石无声地讲述着生物演化的故事:从远古走来,一场场生命的欢歌,更迭、创造、成长、毁灭。日月更替、斗转星移,狩猎者与猎物沉积在一起,共同归于天地。

据专家考证,在距今2400万年至520万年的中新世纪,临夏盆地曾是亚热带——暖温带气候环境,盆地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交错,草木茂盛,鸟语花香,是远古时代各种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然而,由于受到青藏高原隆升变迁的影响,气候逐渐变冷,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大量哺乳动物群在这片土地上生死更迭,从而形成了今天珍贵的古动物化石群。

“和政古动物化石的发现对我国晚第三纪古地理古气候的演变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展览价值。”何文说,随着化石标本的保护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政的古动物遗存必将成为世界重要的史前自然遗产。

作为连接不同时空的桥梁,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馆藏不仅描绘过去,成为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重要载体,亦成为今史观照、擘画未来的神奇宝典。千万年前的临夏盆地曾是古生物的乐园,时光流转,沧海桑田,临夏大地依旧生机勃勃。

“从古动物化石研究中可以提炼出很多值得借鉴的规律。”何文说告诉记者,“人生活在这个环境中,最重要的是与自然共同生存发展,通过更好地保护和研究,解读生物密码,让更多普通人可以认识自然,认清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我想,这就是科学的魅力和研究的意义。”

铲齿象化石标本

铲齿象化石标本

全世界范围仅存的系列铲齿象头骨化石

全世界范围仅存的系列铲齿象头骨化石

相关新闻:【沿着高速看中国】兰州新区: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兰州新区城市景象

兰州新区城市景象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现在,每天有8万余枝鲜切花从我们这儿销往全国各地。”在兰州新区花卉产业基地,兰州新区农投爱必达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成品库主管仲保华介绍说。他的身后,工人们正将一束束鲜切花装箱。

花卉产业是兰州新区近年来打造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它的横空出世,使我省从鲜花输入省份一跃成为鲜花输出省份。

“关键是兰州新区有便捷有交通网络作支撑。”在兰州新区农投爱必达园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赵立军看来,不同于其他产业,鲜切花具有不易长期存放、市场价格波动大的特殊性,因此发展花卉产业,必须要以可靠的交通网络为前提。

“兰州新区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具有完备的高速公路、航空和铁路体系,是国家规划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花卉产业的交通条件十分理想。”赵立军说。

兰州新区花卉产业基地花卉交易中心

兰州新区花卉产业基地花卉交易中心

打造花卉产业,兰州新区起步就不低。

“栽培、灌溉和补光系统都是全球最先进的,实现了切花玫瑰、蝴蝶兰等高端花卉的全季节、全天候生产。”赵立军说,基地36万平方米的花卉种植智能温室全面建成达产后,可年产鲜切花1亿枝、各类盆栽花120万盆。

兰州新区是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凭借完善的交通体系、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显著的政策优势,这里已成为投资者创业兴业的热土。

“第一次来兰州考察到生产线建成试运行,我们只用了1年多的时间,兰州新区的工作效率真高。”在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兰州昱重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石广感慨道。他的周围,是一座座已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当中的化工项目。

兰州新区鲜切花采摘

兰州新区鲜切花采摘

和花卉产业一样,兰州新区的绿色化工产业也是从零起步。

201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兰州新区党工委紧扣国务院赋予的“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主动抢抓化工产业政策调整历史机遇,决定在秦王川发展绿色化工产业,打造国际标准的化工园区,带动全省及沿江沿海化工企业向兰州快速聚集,重塑兰州石化产业格局。

截至2020年底,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这一园区已引进落地企业150户。其中,上市公司8家,正在筹备上市的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余家。

“未来几年,这里将形成千亿元以上产值。”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兰州新区政务大厅

兰州新区政务大厅

“兰州新区发展的优势之一就是区位优势。”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侯成武表示,高效综合立体的交通网络让兰州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地位十分显著,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流动。

“现在,兰州新区已初步形成了绿色化工、新材料、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10大产业集群,产业投资和工业增加值保持30%以上增长,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侯成武说。

记者了解到,经过10年的发展,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已从2010年的不足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36亿元,增速近4年连续领跑国家级新区。今年一季度,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在去年同期12.3%高基数基础上,增长了20.2%,区域经济增长极、产业主战场、改革示范区的龙头带动、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加速显现。

兰州新区打造的临港花海

兰州新区打造的临港花海

兰州新区栖霞湖风景

兰州新区栖霞湖风景

相关新闻:【沿着高速看中国】临洮:下活特色农业产业“一盘棋”

临洮县辛店镇泉湾村村民在收获成熟的蒜苗

临洮县辛店镇泉湾村村民在收获成熟的蒜苗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通讯员 张惠莉

“姚队长,今年的蒜苗市场行情好,我家一亩半的蒜苗卖了3.7万多元,除去成本,仅蒜苗收入就近3万元了。”临洮县辛店镇泉湾村村民刘海军高兴地和驻村帮扶队长姚伟分享着蒜苗丰产增收的喜悦。

聊起后续种植,刘海军信心满满:“这两天赶紧把蒜苗地平整收拾了,还要复种一亩白菜和半亩萝卜,不能让地闲了……”

连日来,泉湾村泉湾社、李家台社的蒜苗喜获丰收,本地和外地菜商蜂拥而至,把这些“金苗苗”一车一车运出去。

乡村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近年来,泉湾村把发展蔬菜特色产业特别是蒜苗种植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通过支部引、能人带、科技帮、市场促的办法,进一步拓展蒜苗产业发展新模式,蒜苗成熟挖后复种二茬的白菜、萝卜或其他小蔬菜,形成了蔬菜产业发展特有的新格局。

泉湾村位于临洮县东北部,平均海拔约2100米,因村内有大大小小的泉水十多处而得名。这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为发展蒜苗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去冬今春以来,泉湾村驻村帮扶工作队按照“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要求,进一步深化对村内产业发展的认识与分析,通过请教致富能人讲经验,邀请县农技部门专家解读等办法,对全村蒜苗产业发展作了科学谋划。

村民刘克权家中有四口人,两个正在上大学的女儿的生活费,是家里最重要的开支。为了让蒜苗种植成为刘克权家的支柱产业,姚伟主动找刘克权谈心,分析他家种植蒜苗的瓶颈问题主要是水浇地太少。之后,又动员泉湾在外人员和有水浇地而无力种植蒜苗的农户,把水浇地承租给刘克权种植蒜苗。

如今,刘克权去年种植的6亩蒜苗已净收入12万元,他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村里持观望态度、原计划在水浇地里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的农户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产业日益壮大,配套服务也要紧随其上。驻村工作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为党旗添光彩、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协调帮扶单位争取东西部项目资金3万元,在李家台社修建蔬菜收购交易点一处,方便了群众销售和菜商收购;协调帮扶单位争取水泥10吨,维修了村内灌溉支渠1.5公里;协调辛店镇宏盛种养殖合作社流转山坡地300多亩,进一步盘活闲置的撂荒地用于发展饲草种植,使群众腾出手来在朱康路沿线耕地和水浇地发展蔬菜产业。

一车一车的蒜苗被运出村庄

一车一车的蒜苗被运出村庄

姚伟说,若要增产增收,科学施肥很关键。为此,他们协调县惠民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工作人员先后多次来泉湾村开展土壤改良与测土配方活动,为群众开展示范辅导,对泉湾种植蒜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积极配合村“两委”在“三位一体”农资直供钉钉平台订购各类化肥3541袋,督促有关肥料销售企业直接送往群众家中和田间地头,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种植蒜苗的积极性。

泉湾村并非个例。临洮县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当地优势,积极培育发展马铃薯、畜牧、蔬菜、花木、百合等特色优势产业,为农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