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藻井砖中间 藏着魏晋河西地区人们精神的载体

小小的藻井砖中间 藏着魏晋河西地区人们精神的载体

河西地区发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中,多可在其墓室顶部见到一种四面结顶,以一块方砖嵌入其顶部作为的藻井,有的藻井砖上还发现有彩绘的莲花或者其他图案,这被认为是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特征之一。武威市博物馆内就馆藏有魏晋藻井砖多块,本文试就其中的八鸟朝阳彩绘藻井砖略作探析,以期对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墓葬文化有所了解。

一、八鸟朝阳藻井砖的纹饰图案解析

藻井砖长38、宽35、厚5厘米。砖以白色为底,在砖的最外部先以墨线勾勒出一方形边框,正中以黑红二色绘出圆形井心,井心内为一飞鸟。飞鸟除嘴部涂朱外,通体黑色,其个体较大,双翼舒展,尾羽略张,呈空中飞翔状。井心外为柿蒂纹。柿蒂纹四出呈十字形,花瓣分二层,外层花瓣较大,内层较小,以二色涂染。外层白色,内层朱红色。柿蒂形花瓣内各绘一半圆形,半圆形内绘四瓣花。在柿蒂纹周边还绘有八只向中心疾飞的飞鸟。飞鸟皆长颈,双翅前耸,周边亦装饰有四瓣花(图一)。

这方藻井砖正中圆形中的飞鸟当是古代代表太阳的“三足乌”或“金乌”。在古代神话中,“三足乌”或“金乌”被认为是太阳的象征。有关太阳与“乌”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汤谷即旸谷,是神话传说中太阳升起之处,故当时已有将太阳与“乌”联系在一起的记载。至汉代,文献中开始出现“三足乌”的言论。汉代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淮南子·精神训》中:“日中有踆乌,”汉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以后三足乌或金乌就成了太阳的代名词。因此在汉代及以后的画像中,多可见到一个代表日轮的圆形中央绘有一只飞鸟,这被认为是太阳的象征。

藻井砖上代表太阳的圆形井心外装饰有柿蒂纹。柿蒂纹,也称“四叶纹”或“四瓣花”,因其花纹的形状分作四瓣像柿子蒂而得名。柿蒂纹是汉代常用的装饰图案,多用于伞盖、漆奁盖、铜镜及其他青铜器上,也见于汉代墓室天井及墓门上。汉代之所以大量运用柿蒂纹,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柿蒂纹是宇宙观符号性的表现,其中间为圆形,代表着天穹,而四瓣或八瓣的柿蒂纹正是四方或八方的象征。

关于藻井砖最外部的八只飞鸟,其皆以红色描绘出嘴、翅膀及长尾,应是神话传说中的朱雀。朱雀,也称朱鸟、凤、凤鸟等,它的形象在《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的最为详细:“其状如鸡,五彩而文,见则天下安宁。”故而古人认为朱雀为祥瑞之兆;另外,王逸《楚辞·惜誓》中注曰:“朱雀神鸟,为我先导”,是说这种神鸟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被认为是升仙中的引导者。

这方藻井砖中,代表太阳的金乌(或三足乌)格外引人注目,也是其所要表达的最重要内容部分。由于足部漫漶不清,目前这只金乌是否为三足已不能确定,但其被绘制为黑色,位于代表日轮的圆廊井心中,旁边装饰有代表天穹四方的柿蒂纹,其代表太阳的寓意不言而喻。武威市博物馆因此将此藻井砖称作“八鸟朝阳”砖,是正确的。

二、汉晋画像中的三足乌或金乌形象

在极为丰富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或者帛画等艺术作品中,三足乌或金乌是经常出现的题材之一。长沙马王堆帛画上部就绘有当时人们想象中的天上景象,在其画面的左上方绘有太阳,中立金乌一只,右上方另绘有月亮,中有蟾蜍(图二)。而国内较早在墓葬藻井中出现三足乌形象的为洛阳金谷园新莽壁画墓藻井,在其前室穹隆顶南侧藻井井心绘日象图,日象用朱红色涂成圆形,中央有黑彩绘出的金乌。另外,在今天的徐州、南阳、陕北、山东等地的汉代画像石中均可以见到这种象征太阳的圆轮中刻有一三足乌的形象。

汉画中出现如此多的金乌或三足乌画像正是汉代人们崇拜太阳习俗的图像化反映。而这一习俗以后随着西汉对于河西地区的开发也逐渐传到了河西。武威境内就出土有典型的与三足乌有关的文物。1972年,发现于武威磨嘴子49号墓的一件汉代彩绘墨书铭旌上发现绘有三足乌的形象。在铭旌的上方左右各绘有一圆形,左侧圆形内绘蟾蜍与玉兔,代表月亮;右侧圆形内绘有一三足乌与九尾狐,代表太阳(图三)。进入魏晋,1982年,在原武威地区博物馆内的一座魏晋墓中发现一件彩绘灰陶盆,在盆内右上方发现有彩绘的飞廉,其下有太阳,太阳内绘有三足乌;在盆的另一侧对应处也绘一飞廉,飞廉下绘月亮,月亮内有蟾蜍与玉兔。除武威外,在酒泉丁家闸5号墓、敦煌魏晋墓葬中也曾发现有三足乌的形象。

河西境内出土的这些绘有三足乌的画像是中原文化传入河西的反映,而这些画像中的三足乌形象反映了这种对太阳的信仰与崇拜在汉晋时期的河西地区是一直存在着的,以后,这种形象也就出现在了墓葬的藻井上。

三、八鸟朝阳藻井砖的功用与寓意

汉代以后人们对于死亡思想的观念,是热衷于追求长生不老或死后升仙,他们渴望死后进入西王母等仙人居住的天国仙境,因此通过墓室画像塑造出所谓的“冥世”或“仙境”,把生前的想法与死后的天国世界图像一一配置在墓室内,如将墓室的顶部建造成圆拱形,是依据“天圆地方”的模式,上面密布天文图案,或者绘制三足乌(或金乌)、玉兔、蟾蜍等代表太阳、月亮的形象,使墓室内部呈现出一种宇宙象征主义的图式,形成所谓“神祇所居的天国世界”,表达着的是他们追求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美好愿望。

从八鸟朝阳藻井砖上所装饰的金乌(或三足乌)、柿蒂纹、朱雀等纹饰图案看,其明显也是受到汉代中原地区升仙思想影响下的产物。但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是,这方藻井砖将以代表宇宙天穹四方的柿蒂纹装饰于墓顶正中方位,又巧妙地利用柿蒂纹中间的圆形绘制金乌或三足乌,以示太阳,周边数只代表祥瑞的朱雀飞翔、引导,另以多个具有柿蒂纹寓意的四瓣花装点其中,这是无边宇宙的象征,具有祥瑞与天界之意。这正是魏晋时期生活在河西地区的人们将这些死后升仙观念寄托于墓葬中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因为这种具有“天国世界”的藻井砖既然其被装饰于墓室顶部,这里就是天的象征,而通过对于墓室内天象的构成,正是对外部世界的缩影,更是死者升仙的场所。

四、结语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十分重要的建筑部件。早在汉代这一词语就已出现,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有:“圆渊方井,反植荷蕖。发秀吐荣,菡萏披敷。”至魏晋,三国何晏《景福殿赋》中有:“茄密倒植,吐被芙蕖,缭以藻井,编以綷疏。”;西晋左思《魏都赋》:“绮井列疏以悬蒂,华莲重葩而倒披。”从这些记载看,当时的建筑藻井中一般会绘制莲花或荷花作为装饰。受“事死如事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中原地区的河南和山东等地东汉晚期墓葬中可以见到这种装饰莲花图案的藻井。而在河西地区,东起武威西至敦煌的广阔范围内,在其魏晋十六国时期墓葬中也曾发现有装饰莲花图案的藻井存在。除敦煌、酒泉等地魏晋墓葬外,以武威魏晋墓葬藻井中发现装饰莲花图案的为多,但类似这种以代表太阳的金乌(或三足乌)、朱雀等作为墓葬中的藻井装饰,这与以往武威及河西地区所发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藻井上多装饰的莲花等纹饰皆不相同,反映了魏晋以后的河西地区其墓葬文化曾呈现出一种多样性。

这方小小的藻井砖中间,包含了多种图像纹饰,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人们精神的浓缩与观念的载体,它的发现,为了解魏晋时期河西当地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深入进行图像文化学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王丽霞,供职于武威雷台景区,常年研读雷台汉文化、五凉文化,有多篇论文发表。出版《武威雷台墓及其研究》。

(武威文体广电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