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国民谣在西北,西北民谣在兰州
甘肃
甘肃 > 正文

听!中国民谣在西北,西北民谣在兰州

原标题:在民谣里遇到最美的兰州

兰州本土民谣乐队野谷谣

兰州本土民谣乐队野谷谣

李建傧

李建傧

刘堃

刘堃

本土民谣乐队野谷谣

本土民谣乐队野谷谣

白亮

白亮

张佺

张佺

民谣之美,根本之处其实是情怀,就像低苦艾乐队的一首《兰州兰州》,那浅唱低吟的曲调总能够触摸到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近年来,民谣艺术越来越深受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一首优秀的民谣作品对城市的宣传作用更是显而易见,民谣的动人之处也就是始终折射着其根植的土地和文化。

数十年来,兰州给予了民谣艺术独有的滋养与力量,也因此成为了音乐人心中的中国民谣之都、中国摇滚音乐的西雅图。“兰州,总是在清晨出走,兰州,夜晚温暖的醉酒……”带着这首歌的余味悠长,记者开始寻访这座城市与民谣的故事,去静静聆听民谣里最美的兰州。

兰州民谣的“史前阶段”

韩松落,中国当代作家。他被圈内人推崇为最懂兰州民谣的文人。他用温和的语气、细腻的思绪将民谣在兰州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兰州民谣的发展有一个‘史前阶段’,就是当年的那一波知青或者是后知青。”韩松落一开口就已流露出对民谣音乐的深爱,他谈到的内容甚至很多职业民谣音乐人都并不知晓,可见无有至深之爱,何以能体味如此之细微。

“他们有的是从大城市来到了地处西北的兰州,有的是从兰州到了周边的乡镇,在个人的变迁中带来了许多当时的流行音乐。在当年,这些音乐有的不能公开唱的,因为在那个年代,一些主题是被视为一种靡靡之音。”

“最特殊的是,那个年代不像现在,一个作品出来是有根源的、可溯源的。那个时候,很多音乐都是来历不明的,可能一出来就被另外一个人传唱,然后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好多作品就在这种一次次的传唱中,变成了一个大家共同参与创作的东西。”

“而这些作品,可以说代表了那个知青年代的内心世界。”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情景,虽然艰苦,但却简单、纯洁,洋溢着一种十分纯粹的执着:“作品中一部分有可能是原创的民歌民谣,也有一部分可能是根据当地的民谣改编的,还有一部分则是根据外国民歌民谣改编的。有的作品甚至被改的面目全非,根本听不出来原来的样子,就连出自哪个国家都难以判断。而这,就是兰州民谣的‘史前阶段’。”

90年代唱民谣:一把吉他、一个口琴

“真正民谣繁荣的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这段繁荣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后的近20年。在早期的阶段,民谣还都是自发的、无组织的,属于一把吉他、一个口琴就能搞定的事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兰州有了第一个乐队——李晋健组建的“地包天”乐队,他们开始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到了90年代,各种乐队便开始在兰州遍地开花。

“那时感觉每个礼拜都会有新乐队产生。”那时候韩松落也还很年轻,但热爱音乐的他已经与不少音乐人相识,用身处其间的方式亲眼目睹了民谣音乐在这段时期的发展历程。但是,那时还听不到民谣这个词汇,也没有任何一个音乐人思考过自己属于哪一类的范畴。今天回过头来看也很难界定,当时那么多的乐队中究竟哪些能够放到民谣的范畴里。

韩松落说:“我认为,除了那些特别重的金属音乐,甚至一些噪音音乐,大部分都能归入民谣。因为,尽管有些乐队自始至终认为自己唱的是摇滚,但摇滚本质上也是一种民谣,只不过可能形式稍微‘重’一点,乐队的编制大一点。”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是兰州民谣音乐开始乐队化的一个时期,大家开始有组织地变成了一种乐队的创作、排练、演出。这也是兰州民谣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涌现了很多出色的歌手。”说话间,韩松落的眼中已经有了不一样的光彩,我想此刻他的思绪也一定回到了那个激情四射的时代,脑海中也必然浮现出无数洋溢着青春热血的面孔。

“比如王凡,唱过一首歌叫《你去天堂带上我》。”他一边回忆一边重温着当年的情景,就差嘴角唱出这首歌的曲调了:“这首歌在当时特别火,每次在演出现场唱起这首歌,都会有很多观众为之落泪。还有老眯、张佺等一批优秀音乐人,都为中国音乐贡献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民谣歌手的核心价值——原创能力

在2010年前后,除了低苦艾乐队的“扬名天下”之外,还有一个“红白色乐队”也很不错,他们虽然以电子音乐为特点,但本质上来说还是民谣音乐。言语间,韩松落还特别提到了一个人,就是李建傧。

他是一位十分低调的兰州民谣歌手,也是著名的“时间吧”的主人,他的歌词里总是充满着浓浓的禅意,悲凉但却有一种顿悟后的感觉。2010年1月他曾出版了专辑《草木一生》,其中的作品都十分有意境。

还有一位独立音乐人、歌手白亮也十分有特点,他是和网易云签的约。说起名字可能人们并不是很熟悉,但他有一首十分流行的歌绝大多数人一定听过,那就是《孙大剩》。这首作品,曾在网易云上创造了一个1亿次的点击率。

“从小你就想当一个盖世英雄,逢人便说长大后要大闹天宫,可长大后却发现自己是那么平庸……”这是一首非常写实、也非常朴实的作品,网易云的留言区里很多听众评论这首歌是“句句扎心”的感觉,而且能唱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特别是像我这样从小镇出来的青年,都会体会到我歌里所表达的心声。”白亮的外形阳光俊朗,说起话来也和唱歌一样很有节奏感,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容。交谈中回忆起往事,他却流露出一丝难掩的沧桑:“当年我只身一人来到兰州,一个人都不认识,陪伴我的只有一把吉他。然后,我从音乐圈的最底层一步一步的努力向前,慢慢发展起来直到今天。可以说,这首歌唱的就是像我这样一直在‘路上’为了梦想坚持前行的人。”

白亮说:“这首歌被传到网上后,就好似在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了一个石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响。而且,当时也可能是赶上了民谣音乐再掀热潮的东风,我也的确是将这种思路和风格延续了下来,接连创作了一些同类型的作品。事实证明,这些作品也的确比较容易被人们接纳并喜爱。”

“民谣代表的是一种自我的表达,所以其作品是否是原创就很重要。”韩松落认为:“也可以说,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民谣歌手,除了曲风、表达形式等方面之外,能不能做原创作品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门槛。实际上,这些音乐人大多也都是从90年代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只不过是到了这个年代感觉突然表达起来更顺畅、更方便了,也才开始有大量的东西逐渐被世人所熟知。”

“低苦艾”刘堃:演出的快感就是打动自己和观众

到了2008年到2009年期间,开始有了很多的演出机会和平台以后,兰州民谣音乐的发展又进入到了一个全盛时期,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低苦艾乐队。

低苦艾乐队的刘堃是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后来到了兰州。按他的话说,就是来到了兰州,才知道了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才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打开了人生的一扇窗。

“那时接触到的有民谣、摇滚,还有电子音乐等诸多形式,很难说谁高谁低,但都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刘堃告诉记者:“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了野孩子的民谣,突然发现这种音乐更加与自己内心感触相契合。”

1999年,“唇绣”乐队在兰州诞生,2003年更名为“低苦艾”,2011年用一首《兰州兰州》唱红到全国。2012年,低苦艾拿下华语传媒最佳乐队奖,2013年拿下民谣中国最佳民谣摇滚乐队奖,2014年凭借《守望者》在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中获得最佳民谣艺人提名。

“我很喜欢上台演出,当我的音乐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得到共鸣,观众和我一起感受到你音乐里的悲伤、喜悦,和你闭上眼睛一起冥想的时候是一种喜悦的享受。”刘堃由衷的说:“其实演出的快感就是在这里,我打动了自己和观众。我在台上和观众的会心对视,或者观众在回家的路上回想起我的音乐带给他们的共鸣时会心的一笑,都是美妙极了的珍贵收获。”

民谣音乐10年“沉寂期”的见证——MP3

2003年,遇到了多种问题的张佺和索文俊决定解散乐队。2004年,索文俊生病去世。在这段时间,兰州的民谣音乐也进入了一个沉寂期。差不多就是从2000年开始到2010年,甚至个体歌手也很少听到有搞原创的,很多乐队也好像是一哄而散,出走的出走,解散的解散、转行的转行。

“当然,做乐队的人也都很善于与人交往的,而且也比较能够经受失败的打击,所以,其中出现了不少成功的生意人。”听起来是好事,但说到这时,韩松落的语气里流露出一种遗憾:“造成这种情况我觉得也有很多因素,首先应该是经济上的影响。当时,做音乐是一个门槛和成本都比较高的行业。”

他说:“所以,做音乐组乐队不光是能够提供一个创作上的资金支持,而且创作的作品还能够拿出去演,有可以公开演出的场所,得到各种演出的支撑。而在2000年后的10年里,这种环境都因为各种原因而缺失了。”

2000年以后,出现了一个十分受欢迎的东西——MP3。但当时谁也不曾想到,就是这样一件掌中玩物,却在不久后对民谣甚至整个流行音乐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到2003年,出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MP3的价钱由于关键技术的突破而开始暴跌,100多元就可以买一个很不错的。”韩松落告诉记者:“有了MP3,人们一下子不再听唱片,也不再买CD了。而从这以后的10年,也就成为了流行音乐发展的艰难期。这个阶段,搞演出也变得愈发艰难,似乎广受热捧的MP3也让人们也不再喜欢走出家门去感受现场音乐。这十年,流行音乐在无奈中沉寂了下来。”

“野孩子”张佺:真正的民谣是流传而不是流行

韩松落提到的歌手中有一位叫张佺,这个名字并不是所有人都熟悉,但说起“野孩子”乐队就几乎无人不知。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从兰州出现的一支极具代表性的乐队,主唱就是张佺。其实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都很喜欢他,后来他和乐队去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如今的张佺是一头银发朝两边散开,流露出一种孤寂、沉静的气息。他的话不多,但是只要开口唱歌就是裂帛般的腔调,一字一句都能砸在每一位听者的心上。

野孩子乐队如今已是一帮“中年人”,主唱张佺出生于1968年,是乐队的创始人,也是乐队的灵魂人物。他出生在兰州,18岁时开始学吉他、贝斯,早年间在青海工作,后来又到成都、杭州。做过长途汽车售票员,也在舞厅里面当过乐手、伴奏。有人说,张佺像一座雪山,沉默、坚毅、慈悲。

1995年,27岁的张佺和25岁的索文俊在杭州成立了野孩子乐队。随后一年,他们从家乡甘肃出发沿黄河往内蒙古走,一路采风民歌,包括西北高原的“野花儿”、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的“爬山调”等,这些最终构成了乐队黄河流域民歌传统的基调。

“一条河流淌一千年或者一千里,你无法想象出它的变化,但有人就能摸清它的脉。”野孩子乐队至今已经创立了25年,几次离散重组,生命力依然茂盛。张佺说:“那是七八十年代,我们听很多国外的摇滚乐,港台的流行音乐,也听到很多民工唱‘花儿’。花儿是西北民歌的一个类型,主要特点就是即兴、对唱。

至于怎么样去把这种来自于黄河流域的传统民歌,和现代音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一直在用作品去证明。”

他由衷地表示:“我们每次巡演唱《黄河谣》这首歌的时候,现场有很多人会流泪。虽然歌里唱的是黄河和兰州,但很多离开家在外漂泊的人,在这首歌里会找到共鸣和共情的东西。”

“真正的民谣是流传而不是流行。”这是张佺说过非常经典的一句话,某种意义上讲,给什么是真正的民谣下了一个无法撼动的定义。他认为:“唱我们自己的歌,把自己心里的东西用音乐表达出来,看看多年后还有哪些歌被人传唱。一时的热度终会过去,而打动人心、能够影响一代人,甚至影响中国原创音乐的作品则一定会经得起时光的品读。”

互联网音乐平台开启民谣新时代

2010年以后,民谣音乐的又迎来一个黄金时期。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特别是随着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QQ音乐等诸多互联网音乐平台的出现,向所有人开启了一个随时随地上传音乐作品的功能,也为所有音乐人打开了表达内心世界的窗口。

这个时期,音乐创作的成本越来越低,甚至可能用手机就可以完成一个编曲的工作,很多复杂的音乐创作在电脑上也可以轻松完成。成本下降了,创作条件更加便利,于是便又开始涌现一些非常优秀的音乐人和乐队。

“当诸多社交媒体出现后,给音乐又赋予了一种社交属性,就是可以通过听音乐去认识更多的人、去辨别‘同类’。有了这个属性后,很多人便更加愿意去现场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因为这是一个找到更多‘同类’最直接的办法。所以,演出也逐渐开始兴旺起来,随之也让音乐作品的循环又重新建立了起来。”韩松落这样说到。

重现新时代中国民谣之都的辉煌

近年来,民谣演出逐渐成为了兰州市文化活动的一个亮点,诸多本土以及国内的民谣乐队也是先后应邀亮相,把最动人的民谣音乐成功融入了美丽的黄河之滨。而那每一次歌唱,更是令现场所有观众在激动不已中一次次品味着人生、升华着情感、感悟着岁月流年。

“这种由民谣音乐对城市带来的影响是很正面,在黄河边的演出我都去看过,包括我们本土的野谷谣乐队以及黄河边沿线七八个乐队的演出,感觉非常好。”韩松落说:“这是一个城市的活力和精神追求特别直接的表现,同时也给歌手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生存条件,一个表达的平台。”

“兰州有一个特别好的优势,就是与各种民歌元素都很近,甚至基本上每个人都是在一个多民族的环境里长大的。”韩松落感慨地说:“这里是一个音乐元素摄入比较多元的地方,只要能给音乐人们多给一些创作的支持,多给一些表达方面的支持,原创的优秀民谣作品就一定会不断涌现。而且,这些作品都承载着鲜明的、独属于兰州的城市文化符号,这样的作品才更有利于传播,也更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树立,也定会在新时代重现中国民谣之都的辉煌。”

(兰州日报)

相关新闻:韩松落 兰州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谣之都

韩松落

韩松落

安肖(左起3)和野谷谣乐队

安肖(左起3)和野谷谣乐队

本土知名作家韩松落对民谣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由于喜爱所以也倍加关注。近日,他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分享了作为一名作家对民谣音乐独到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

成长于金城爱上民谣

“我是在新疆出生的,那个地方到处都是歌,到处都是音乐,人们很多时候都是用唱歌来交流、表达的。”一出生,韩松落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笑着说:“我觉得音乐是一件很自然的东西,是张嘴就来的,不需要什么学习,不需要什么约定俗成的形式,是特别能够代表自己本真的东西。我在那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童年。1990年后,我就到了甘肃兰州,然后就在这座城市读书、长大、工作。”

回忆起过往的日子,韩松落也是感慨万千,当年兰州音乐发展的盛况也仿佛就在眼前:“后来,我开始写作,但音乐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东西,从很小开始直到现在。有一天,我认识了《兰州晚报》的责任编辑颜峻,他同时又是一个优秀的乐评人。”

“那时候我便感觉,兰州遍地是乐队、遍地是演出,几乎每隔两三天就会在某酒吧或某舞厅有一场。”他说:“而且每到周末,多半都会有一场规模很大的演出,当时的滚石酒吧、都市快车等等都在做演出。可以说,90年代的兰州就是一个音乐特别蓬勃、特别发达的城市,而我则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人生重要的一个阶段,这让我一生都十分喜爱民谣音乐。”

90后音乐人的“塑料民谣”

韩松落分享了民谣音乐缘何总能打动人心的原因:“经过了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整整十几年商业流行音乐的熏陶之后,很多人开始想找到精神世界的另外一个出口,一个不那么商业的,真挚、自然的,也比较贴近个人的东西。因此,十分自我和个性的民谣音乐,便重新在人们的感受中兴旺起来。”

他也不无感慨地说:“80年代、90年代的音乐人创作的民谣作品,都是自发的、内心的东西更多。

如今新一代的音乐人已经知道了商业音乐是什么情况,也已经回不去了。所以说,现在所谓的民谣只能称之为是一种形式上简化了的流行音乐。

“现在90后音乐人所创作的民谣作品,大部分都可以贴一个标签,那就是‘塑料音乐’或‘塑料民谣’,这种比喻在圈内已经不是新鲜的说法。”民谣音乐在当前的“貌似繁荣”并未蒙蔽韩松落这位极善于思考和观察的作家,言辞也逐渐犀利起来:“如果让我给这些作品再贴一个标签,我觉得是‘人工智能音乐’,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便可以完成的作品,少了那种原创性的、属于灵魂的东西,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很难让人去记住。”

源于生活本真才是真正民谣

“说白了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以前的民谣歌手也好摇滚歌手也好,他们的音乐来源是很复杂的。”韩松落认为:“比如90年代成名的这一批歌手,他们都会去听很多的民歌,包括那些俄罗斯以及中亚地区的民歌,都会从中汲取音乐创作的灵感和原料。”

“现在的这一代音乐少年们,所能认识到的音乐原料很少,所谓的创作灵感来源太单一。”他十分惋惜地说:“他们听的东西都很像,所以创作出的作品也很像。而老一代歌手都是生活在民歌源生的场景里,周围的人都在唱民歌,那种体验是完全无法被替代的。”

“现在比较受欢迎的独立音乐人李建傧,他的作品就是地地道道的民歌。”韩松落的话语十分诚恳:“很多人可能认为只有在田间地头唱出来的才是民歌,但是现在真正唱民歌的人很多身份都已经发生变化了。而只要是源自于生活本真,或始终在生活现场的人,唱的歌都可以称之为民歌。实际上,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民谣音乐,已经超越了当前对民谣音乐的描述,现在所谓的民谣已经是商业化了的一个东西。”音乐成本下降催生创作“同质化”

“网络时代将每一个人都包裹在同样信息的圈层里,大家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也都变的越来越像。”韩松落说的问题猛一听和音乐关系不大,实际上却是影响当代民谣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在这样的环境中首先让民谣音乐的表达变得十分便利,不像以前创作一个音乐的门槛非常高。”他一边回忆一边分析:“现在,包括乐器、谱曲、写词、排练、录音等所有的那些事情,用一台电脑就全搞定了,说白了就是一个好点的软件加上一个好的音源。总的来说,就是音乐创作的成本在下降,这是一个好事情。”

“此外,今天音乐交流的成本也变得非常的低,以前如果想和一位音乐人产生交流是一件很难的事,除非到对方的音乐现场或上门拜师学艺。现在,只需要在网易云上对方的作品下多留几次言,就肯定会被注意到,于是就可以直接和李延亮等诸多流行乐手交朋友,这都是以前无法想象的事情。”

“还有一点,就是音乐表达的成本在降低。”韩松落强调:“如果你是一个倾心音乐创作的人,而且手头已经有了完整的作品,那么只需要和网易云签一个合同,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的作品呈现在大众视野里。甚至还有更简单的办法,那就是自己开一个抖音直播就可以了,审查的门槛会更低。”

“但是正因为这么多的便利条件,却让大家的音乐作品越来越同质化,越来越相像。”他十分惋惜地说:“这件事在艺术创作领域其实特别可怕,如同在同一个‘消消乐’游戏里,不是你把我‘消掉’,就是我把你‘消掉’。因为,一样的作品实际上不利于传播,更不利于保留下去。”

“我听过很多音乐节的现场,老一波的歌手一听就知道谁是谁。”韩松落告诉记者:“但是年轻的歌手听10个都很像,越来越没有辨识度。当然,他们的音乐也的确做的很‘潮’、很时尚,音色也很漂亮,吉他弹的也很好。但是,就是都很像,只这一点就令人很难记住他们,我觉的这是个致命的问题。”

兰州在音乐发展中有绝对优势

交谈中,韩松落不断的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思考进行着解答:“一个地方的艺术与一个地方人的性格、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我觉得这个理论在兰州特别能够得到印证。”

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兰州是五省区的咽喉地带,中国的几何中心,又是多民族聚集、多种地貌共存,几乎每相隔30公里就会看到完全不同风格的地貌,是一个地理特征很复杂很丰富的地方。

“所以,这样一个地方滋养出来的音乐也有着鲜明的特点。”他说:“在诸多本土原创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丰富的民族元素,甚至还能听到来自中亚地区的音乐元素,而且这些在我们的音乐作品中 一点都不违和。这更加印证了兰州乃至甘肃在音乐发展中的绝对优势,也必然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谣之都。”

“在音乐气质方面,兰州也显得十分多元化,可以忧郁,也可以欢快,也可以很开阔、很明朗,都可以。”韩松落感慨地说:“这便是西部地理因素、人文环境因素决定了这里的民谣音乐是这样一种形态,既多元又复杂,既有很高浓度的情感,又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特点。可以说,我们的地理环境就是我们的民谣风格。”

抛开成见与傲慢,大胆突破和融合

“我希望兰州原创音乐能够让更多风格的文化特质介入进来,创作者们需要多去体会一些不同的东西。”赞赏之余,韩松落也毫不掩饰地指出了当前民谣音乐发展的问题:“尤其是新生代的民谣音乐人不要太骄傲,不要以为自己的吉他弹得好、歌唱的好就不得了,这些实际上对于民谣音乐的发展来说都是很次要的。在创作中,要找到丰富多元的原生态音乐元素,去吸收其间的养分来丰富自己的创作,要抛开一切的成见、偏见和傲慢。”

“在表达上可以再大胆一点,形式上再多一点,甚至可以去尝试一些更复杂的东西。”他十分中肯的说:“比如低苦艾乐队在这一点上就做的非常好,他们后来创作的作品开始不断融入一些电子音乐、实验音乐等各种风格的东西。由此证明,民谣音乐未来的发展还是要多尝试一些的新的东西,要大胆的进行突破和融合。”

的确,低苦艾乐队的经历也是决定了这一点,他们听着野孩子的歌成长,然后自己开始做音乐,又到世界各地进行演出,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风格的音乐人去交流,所以成就了他们今天的作品非常多元。

“我们的音乐人也是存在不少眼高手低的情况,都觉得自己很厉害,但实际上可能都是被一个看不见的东西所困住了。”韩松落直言不讳地说:“就拿一些同样具有商业属性的作品来相比,本土的还是比外地的相较粗糙一些,还不够细致。就目前兰州来说,其实拥有的乐队和音乐人也不少,但真正做的好的还是就那么很少的一些。”

本版文图: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相关新闻:安肖 中国民谣在西北,西北民谣在兰州

听!中国民谣在西北,西北民谣在兰州

不久之前,一场名为“乐动金城、声醉兰州”常态化音乐展演亮相黄河两岸,8个舞台、千场演出让黄河之滨沿线一下子变得格外激情四溢。其中,诸多本土以及国内民谣乐队的集中亮相,为所有现场观众带来了无数的感动和惊喜,也成为了这场艺术盛会中最具人气、最动人心的焦点。

殊不知,在这音乐盛景背后更是有着一支执着的民营力量,因为对民谣的一份热爱而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它就是甘肃野谷艺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近日,该公司总经理、城关区政协委员安肖接受了记者采访,分享了他与民谣音乐的这场不解之缘。

让年轻歌手去享受音乐、追逐梦想

从很年轻的时候起,安肖自己就是一个铁杆的民谣迷。在有一段时间里,他下班经常会步行穿过中山桥。而每次经过的时候,他都会看到有一些喜爱音乐的孩子抱着一把吉他,用简单的音响设备在街头唱歌。

“这些孩子其实唱得还挺不错的,但是如果没有正规的组织或场所去引导、帮助他们,那么必然会在形式和内容上难以把控。那时我就想,能不能用一些合适的方法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更加正规、更加便于管理的歌唱平台,让这些孩子合理合规的去享受音乐、追逐梦想,用歌声去表达对兰州的感情。同时,这样也能让许多外地的游客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咱们兰州的本土民谣音乐就是这么动人,就是这么有魅力。”

安肖在白塔山下、中山桥北侧开了一间茶楼,起了个十分文艺的名字叫“野谷艺韵”。无论是楼梯扶手还是桌椅板凳,就连隔断、吊灯都全部用曾经手工制作的老木件进行打造的。一眼望去处处皆为岁月斑驳,仿佛走进了一个在久远前便凝固了时间的世外之境。关键的一点,他就在自己的茶楼里开设了民谣演出。

“我特别喜欢民谣,喜欢听歌。可每当我看到那些孩子为了音乐梦想而忍受艰苦的生存状态时,就感到心里很难过。所以有一天,我就跑去告诉了他们,‘来,到我店里唱吧。’就这样,我把这些孩子中的一部分请到了店里,把民谣音乐搬进了我的茶楼。”

用歌声融合城市与民谣

遮风避雨的环境虽然改善了那些曾经流浪街头年轻歌手生存状态,但却远远不能满足安肖的想法。他要的,是为这些孩子、为兰州民谣的发展打开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2017年,安肖开始奔走于相关部门。经过不断的协调沟通后,他终于在6月份拿到了正式的批复,允许由他的公司承办一场民谣演艺活动。经过紧张的筹备后,这场活动在8月份正式在黄河之滨亮相。安肖还为这场活动起了一个非常动人的名字——“把兰州唱给你听”。

“现在看来,当时第一次的活动规模真的很小,也就三五个人,都是在我那里弹唱的歌手。”

说到这里,安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歉意:“因为当时的这些歌手都是比较年轻的孩子,也还没有自己的原创,所以在现场表演的歌曲也都是一些‘拷贝’曲目。但是,翻唱的都是和兰州有关的歌曲,还有一些经典的流行民谣作品。”

现场的氛围超乎意料的火热,没有人去在意唱歌的是谁,有多大名气。所有观众都只是十分惬意地在河岸边的微风中,尽情地享受着民谣的美好与动人,在那熟悉的旋律中一同化为了黄河之滨的美景。

民谣音乐从兰州唱响、向全国发声

“这是兰州第一次出现这种以开放式演出为形式的民谣演出活动,而对于台上的年轻歌手们来说,面对这么开阔的演出环境和如此众多的注视目光也更是第一次。后来,我便将这个活动以每年一次的频率延续了下来。”回忆起当初的情景,安肖也是感慨万千。

于是,到了每年活动举行的时候,当低苦艾乐队的《兰州兰州》、苏阳乐队的《贤良》等一首首带着兰州乃至西部文化符号的经典民谣作品回荡在美丽的黄河风情线上时,无数观众和游客心中那份久违了的感动便会被瞬间激起。

“意料之外的是,苏阳大哥本人当时也看到了我们的演出,知道了兰州还有年轻的民谣乐队在唱他的歌。”安肖告诉记者:“于是在2019年,他来兰州做《大合唱》的宣传时,就专程来到了这个活动的演出现场,和我们那些年轻歌手们以及现场的歌迷一起合唱了他那首《贤良》。那天,无论是这些年轻的音乐人,还是我自己,都激动得不知道如何是好。还有低苦艾乐队对我们也是非常赞赏和支持,毕竟我们是在用自己的力量举办这么纯粹的音乐活动。”

用最动情的方式唱出兰州的美好

“第一年做的很艰难,没有经费,人员也就是公司的这几个。”安肖告诉记者:“到了第二年就好多了,公司还专门拿出经费采购了设备。而且,我们也是兰州第一家民营企业做民谣路演活动的,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依靠,唯有去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当时,为了活动的名字安肖也是煞费了苦心,想来想去,西安有个民谣路演项目“听南门说”给他带来了灵感。一番琢磨之后,最终敲定了“把兰州唱给你听”。

“实际上,当时起这个名字的用意并不是一定要完全唱兰州的歌。”安肖说:“实际上这里的兰州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风貌,一种兰州人好客的热情,我就是想用民谣音乐这种十分动情的方式,把兰州的风土人情展现出来。即便唱的是经典老歌,或是翻唱别人的歌曲,或者是自己的原创作品,这其实都是把兰州唱给你听。”

别看是公益活动,实际上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所以,实际上安肖是贴钱在干这件事。“我去过西安、杭州、上海等城市,他们都有自己的很多路演团队,这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独属于民谣气质的文化。”他笑着告诉记者:“而对于兰州来说,这不也正是能展示城市美好形象的一件好事。而且,在宣传兰州的同时我也宣传了自己。但更重要的意义是,这一定会推动兰州民谣音乐向前、向好的发展。”

兰州民谣人精神在传承

“2019年,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将‘把兰州唱给你听’正式列入了兰州市精品文艺扶持项目中,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帮助我们在每年的盛夏全情投入,把最美的民谣以及多彩的文艺节目献给广大的兰州观众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热情游客。”

安肖说:“今年,除了市委宣传部我们还得到了兰州黄河生态旅游开发集团的大力支持,携手在黄河之滨推出了‘乐动金城、声醉兰州’常态化音乐展演活动,并由去年的3个舞台增加到了黄河沿线的8个舞台,演出也包含了民谣演唱、民乐演奏、相声、舞蹈、弹唱等丰富的形式。现场,除了我们自己的野谷谣乐队之外,还特邀了川鑫联乐队、南门说乐队以及本乐队土豆芽要炸等十几支省内外音乐队伍倾情助阵。”

如今的兰州,实际上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民谣音乐底蕴,除了野孩子、低苦艾以及白亮等享誉全国的一些领军乐队、优秀音乐人之外,诸多新生力量也是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小金、拾跌过、豆芽要炸、六个国王等,其中大部分都是90后的新一代音乐人。他们就好似90年代的张佺、00年代的刘堃一样饱含着激情与活力,努力的去向世界证明,中国民谣在西北,西北民谣在兰州。

本版文图: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相关新闻:刘堃 要用优秀的民谣作品回报家乡

李建傧

李建傧

听!中国民谣在西北,西北民谣在兰州

说起现在兰州的民谣音乐,人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一个名字——低苦艾乐队,当然,还有那首红遍全国的《兰州兰州》。近日,记者通过电话连线采访了乐队主唱刘堃,听他分享了自己对民谣音乐的执着与坚持。

音乐让我保持了鲜明的立场

高中毕业后,刘堃考上了兰州大学。来到兰州,他才知道了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才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才打开了人生的一扇窗。“当时,兰大本部对面有一家小店,每天都聚集着兰州各个文艺圈里的人,有诗人、导演,当然,也有摇滚乐手。在那里,我人生中第一次在现场感受到了摇滚乐,从此我就疯狂地爱上了它。”之后,刘堃便与几个同校的学生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唇锈”。

当时,为了继续享受摇滚音乐对人生的激荡,很多乐队、歌手开始转入街头巷尾的酒吧、歌厅,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地下摇滚”。虽然听起来颇为无奈,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兰州作为当时中国摇滚乐西雅图的地位,依旧吸引着无数青年人投身期间、忘我歌唱。

“那时,正是十几岁的时候,也是单纯的玩热闹。后来,渐渐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绪变就成了一种习惯。而当我真正进入成人世界的时候,音乐让我保持了一种鲜明的立场,这个立场是以真实为基础的世界观。而我如今的创作心态就是平和,不取悦任何人,重要的是自己。”

命中注定要在兰州找回状态

那时的兰州,尽管聚集了很多才华横溢的音乐人,但演出市场却依旧无法摆脱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制约,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大城市。几乎所有的乐队都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演出,既没有演出场地,更谈不上会有什么收入,专业的设备也就更成了奢求。

在进入兰州大学新闻系第四年的一天,刘堃听到了野孩子乐队的民谣,突然发现这种音乐与自己内心更加的契合。直到面临毕业的时候,他也不想让自己的人生离开音乐。

“那时,我相信凭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一定可以实现以音乐维生。”刘堃告诉记者:“实际上,随后的生活与想象完全不同,第一次进入真正社会便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困顿与无奈,无论是生活还是音乐都是如此。而且,我能说服自己,却无法阻止其他成员告别摇滚乐各奔前程,乐队也只剩下了我一个人。”那段时间的刘堃,为了生存下去继续追逐梦想,他也从事过不同的工作,就是自己写东西、投稿,还当过保险业务员。到了2003年,“锈唇”再出江湖并更名为“低苦艾”,但却直到2007年才出版了第一张与乐队同名的专辑《低苦艾》,而这漫长的创作节奏,也似乎是印证了之前音乐人在兰州的生存之难。

但也许是命中注定,最终刘堃还是在兰州找回了自己的创作灵感和状态,写出了代表作品《谁》、《不由自主地亲吻对方》,还遇到了现在的乐队成员——吉他手周旭东、贝斯手席斌和鼓手窦涛。

“除去自己出生的地方,兰州便是故乡。”刘堃感慨地说:“生活本来就是由一棵精神的树开出无数朵情趣的花,只要这棵树树干挺直,这些情趣的花开的艳丽多姿,那么生活就应该是美丽的。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园丁,享受每一次浇水与剪枝就已经很美好了。顺其自然更好。”

品尝人间百态、方能波澜不惊

就这样,刘堃带着低苦艾一边在音乐的世界里不断追寻自我,一边用民谣写出人生中的迷茫,用歌声触碰所有人的内心深处,只为能让更多人有所思考。

“兰州这座城市让我觉得更质朴,回来专心创作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做什么的,创作之后再出去演出更适合我们。”刘堃告诉记者:“兰州有很多年轻人喜欢艺术,这里也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地域狭长,信息闭塞。其实,这里喜欢艺术的年轻人有很强的行动力,他们组乐队,策划各种艺术活动,不断的和外界交流提高水平,增长见识。但大家需要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希望更多的人能消除偏见,给年轻人给更多的机会。”

“每个人其实都会面对压力和迷茫,但心态才是最重要的东西。”他说:“只有品尝过人间百态,方能波澜不惊。中年人回首过去,年轻人遥望未来,惟愿能够在和世界产生矛盾的混沌阶段中正常的过度,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人生状态。”

民谣音乐的新生力量愈发强盛

“在媒体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为民谣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平台,也让新一代民谣队伍茁壮成长。”刘堃说:“民谣乐队的创作主题实际上都与时代环境的发展密切相关,60、70年代的乐队关注和平与友爱,70、80年代是有关自我的寻找,到90年代就是自由与激情,到了现在90后的乐队创作的作品多半都是在寻找精神世界的感触。这些虽然年轻的作品还是非常好,意味着民谣音乐的繁荣发展,是新生力量愈发强盛的标志。”

近几年愈发火热起来的民谣音乐,为兰州赋予了全新的气质,其中低苦艾的《兰州兰州》功不可没。

“有了良好的音乐环境,搭配良好的音乐平台,才能让音乐人更安心地创作。”刘堃由衷的表示:“但我依旧会严守自己的创作初衷,必须专业、必须鲜明,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在与观众的互动中产生共鸣,这种真实的共鸣无法作假,唯有尊重。”

新专辑《驰名商标》10月正式亮相

实际上,低苦艾早期的作品中还存在着主唱刘堃浓浓的西北口音,后期的作品中这种味道却逐渐减少了。但是其音乐的核心仍脱离不了甘肃和兰州,无论是《兰州兰州》还是后来发行的《午夜歌手》。

低苦艾曾在2014年发行过一系列实验性的音乐专辑,名字叫《花草树木》,其中有歌曲《小花花》、《小草草》、《小树树》、《小木木》。《小花花》以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已经成为每次演唱会歌迷大合唱的经典曲目。

“我正在做一张新专辑《驰名商标》,总共包括了10首单曲,预计将在最近的3个月里陆续推出这些单曲,10月份将正式推出专辑。”交谈中,刘堃还向记者透露了乐队最新的成果:“新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是源自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情,也会延续低苦艾乐队关注世界时事的风格。”

最后,他笑着说:“无论何时,我还是最喜欢兰州,这里的夏日非常凉爽宜人,我也经常邀请外地朋友来避暑。我也会继续创作优秀的民谣作品,以此回报家乡亲人、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

本版文图: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相关新闻:野孩子:活跃的本土音乐人让城市更活跃

听!中国民谣在西北,西北民谣在兰州

1995年,张佺和索文俊(小索)两个兰州人组建了“野孩子”乐队,这支将现代音乐与民谣相结合,创出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乐队在甘肃乃至全国都惹人瞩目。“野孩子”也成为了被兰州本土音乐人追捧的偶像,而每次“野孩子”回到兰州,都会与本土音乐人进行交流,因此现在很多兰州本土的民谣、摇滚音乐人都与“野孩子”亦师亦友。

很幸运,“野孩子”巡演日前再次来到兰州,而老记也走进了主唱张佺的住所,听他说起“野孩子”,说起创作音乐的那些事。

“《野孩子》是1995年我和小索写的第一首歌,‘不要问山高路远我是谁,不要管太阳下面我信谁,不要说冷了饿了我恨谁,不要等花开花落我爱谁。’就是这样一首歌,记得当时我们去朋友家经常唱。在一次活动中,主办方让我们报乐队名字,但我们当时真的没有,因此大家就决定用‘野孩子’来当乐队名字。”

“野孩子”,虽是一首歌名更是一支乐队的名字,但更像是代表着如张佺一样在外漂泊的人,为了音乐的理想四处漂泊。《黄河谣——野孩子乐队二十周年专场音乐会》结束时,他们在屏幕上打出一段话来回应自己的心声,那是张佺曾说过的——“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奢望下一个二十年后我们还能坐在台上,像我年轻时总会想起的诗句那样。光阴如水,光阴如火,我们在大地上只唱一生。”

新代音乐和民谣的结合,“野孩子”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二十多年,张佺说:“我们那时没有民谣的说法,只是后来被划在了民谣的范畴。说实话,本土民谣结合现代音乐并不是机械的结合,在《野孩子》创作之前我做了6年的乐手,在流行音乐方面有了很多的积累,又听了国外的很多音乐,这些现代音乐的手法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之后我们又在西北用了一年的时间寻找民间音乐,寻找民间音乐元素。正是因为这些经历,两者才开始在我的脑子里融合,在我创作时会自然而然的就来了,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发酵。这样的尝试刚开始没有什么效果,但我就想坚持,这就是我们的音乐,我们认定了就要做下去了。”

从小就漂泊的张佺对西北有着深深的爱恋。“西北地貌广阔而美丽,人们坚毅而豪迈。他们不怕失败,失败了再做就是了。而‘野孩子’也有着这份洒脱。”

在谈到本土歌曲对城市的作用时,张佺说:“本土音乐对城市非常需要,在北京等地有很多兰州的音乐人,都非常优秀。一座城市的年轻人,能独立的用音乐去表达自己对家乡的喜爱,他们的活跃也意味着城市的活跃。希望兰州的音乐环境能够越来越好,让本土的音乐人能够创作更多赞美兰州的音乐。”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孔德胜

相关新闻:白亮 民谣是一件很神圣的事

听!中国民谣在西北,西北民谣在兰州

“从小你就想当一个盖世英雄,逢人便说长大后要大闹天宫,可长大后却发现自己是那么平庸……”2016年,白亮的一首《孙大剩》创下了网易云音乐点击率过亿的成绩。近日,这位在兰州生活了20年的优秀独立音乐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重温了自己的音乐人生以及对兰州、对民谣的一份执着与深情。

青春年少音乐人“仗剑”走金城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白亮还是一名高中生,有那么一次突发灵感,就随便在纸上划拉了几笔写了个歌词,然后也就跟着哼出来了。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写歌,欣喜之余就认为自己在音乐领域还有着创作方面的能力。”他笑着说:“2000年左右,我从大学音乐专业毕业,带着少年的那种一往无前就来到了兰州。开启了自己专业音乐创作的人生。”

“我不是太喜欢用坚持来形容自己的创作之路,自己感觉应该用热爱来形容,因为就我自己而言,如果不是热爱一定坚持不下来的。”白亮坦言说。

白亮是山西人,在山东学的音乐,毕业后却是执意要来兰州:“那时,兰州有个乐评人叫颜峻,曾在一本杂志上写了不少关于摇滚、民谣等流行音乐发展的状况。他那时就经常说,兰州是中国摇滚音乐的西雅图,所以毕业后的我,就背着一把吉他来到了这里。”

为了流行而流行的音乐不是民谣

2004年,白亮的乐队解散了,之后就开始以个人名义做音乐。2016年,白亮用一首《孙大剩》,让全国音乐爱好者认识了他。

“在网易云上,有个评论数‘999+’的说法,这也是音乐人私下比较虚荣一点的描述。”他说起这些事十分带感,让听者似乎看到了那些执着的音乐人,如何用仅有的方式来交流、安抚:“比如去如何综合判断一首歌的大概好坏、收听率、关注度等等,就是看有没有评论数‘999+’的成果。”在那一段时间里,白亮的一系列的创作非常快地在每一首歌都收获了“999+”,而人气的迅速攀升却令这位风头正劲的年轻音乐人感到不安。

“到了2017年底至2018年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这件事情。”回想自己的思想转折,白亮也是感慨万千。

“实际上,在我们这些从事创作很多年的职业音乐人心中,民谣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他由衷地表示:“因为一个音乐风格的奠定,一定是由很多大师用自己的数十年的积淀和感悟总结出来的,民谣也不例外。而在当前,实际上已经不存在这种土壤了,有的只是为了流行而流行的音乐,根本谈不上风格。”

真正的民谣音乐要有呐喊

“实际上,在音乐环境中的科技手段快速发展将作品走向大众的门槛拉低了,这导致新生代的音乐人都开始变得虚荣,甚至变得虚伪了。”白亮毫不客气的说:“我觉得这件事不对,因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人,自身的成长蜕变过程实际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于是,从2018年底开始,就强迫自己沉下心来重新搞一些忠于自己内心的音乐创作。”

“但是随后我发现,那些听《孙大剩》长大的人开始不听我的歌了,当时对我带来的落差特别大。”说到这里,他的脸上也不由得露出了苦笑:“实际上,民谣音乐承载的东西很多,关于社会、生存环境,关于人性自我等各个方面,都是民谣人想要表达大多数人内心诉求的灵魂之歌。”

“真正的民谣音乐一定要有一些呐喊在里面,要声张一些属于自己体会的东西。”话音刚落,白亮下意识的将一只手掌用力的按在桌上,眼神也一下变得犀利了起来:“一个真正的民谣音乐人身上背负的东西会更多,不像流行歌手,随便唱唱爱啊、情啊、恨啊,而民谣歌手的起点真的要更高一些。”

让听者与作者实现内心的共鸣

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在网上粗剪了一个版本的短视频,把这首歌和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功夫》放在了一起,而且竟然流传很广,这件事也是令白亮颇为感慨。

“也许是因为这些电影和这首歌的气质十分贴合,都是小人物默默无闻在生活中憧憬未来,但却终究无法改变的那种无奈与感伤。但,我们这些小人物活在这个世界上,也总得让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意义发些光吧。”仔细回味,忽然发现白亮的这两句话,似乎更像是对他自己所言。

就在2017年,《大话西游》重映版上映的时候,为了巡演,一路风尘的白亮正在银川,演出之余他也去买了一张票。那天的影厅里十分冷清,也就3、5个人。当片尾主题曲响起的那一刻,白亮哭了,哭得泪流满面,甚至顾不上躲避旁边小朋友投来的好奇目光。

“人生要没有阅历,做任何事情都是苍白的。”由于还未完全从回忆中的情绪里走出来,白亮随后的声音显得略有些低沉:“写歌就是一种表达,通过人生历练得到的成长也是需要去总结,然后再把所看到的、经历的事情传达给听众,最终让他们实现一种与作者内心的共鸣。”

“孙大剩”真的安家皋兰山下

“对我来说,创作这件事放在兰州就很正常。每天起来看书、喝茶、写东西,再弹弹琴,吃个牛肉面什么的。”说到这里,白亮也是回忆起了当年的一段往事:“2016年,我曾因为工作离开了兰州,差不多两年时间就在外地游走。但那段时间基本上什么歌都写不出来,好像自己就处在一个漂泊不定的状态中。而且,找不到自我了。”

2017年,白亮又回到了兰州,而这一回头扎下他就再也不想离开了。就如同这首歌里唱的那句“多想在那皋兰山下有一个家……”,之后,白亮就在万和城租了一套房子,真的在皋兰山下安了一个家。

“从这以后,所有的事情都变得太顺畅了,包括搞音乐、搞创作,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气呵成,新的作品一直在做、一直在出。原因很简单,就是回到兰州了,而我聪明的智商也随之又占领制高点了。”伴着这句话响起的,还有白亮极其爽朗的笑声,而且绝对是在此次交谈中听到最开怀的笑。

新专辑《皋兰山下》10月问世

最近写了一首歌《那些疯狂都是为你》,表达的是爱情中你来我往的付出、心酸。这首歌被推出后,迅速成为了亚洲原创音乐榜的第十七名,而且前二十名的榜单里就白亮一个是普通音乐人,其他全是明星。

“结果不错,但我却开心不起来,因为这已经不是我这个年纪该表达的,想表达的。”白亮感慨地说:“作为一个一辈子追求音乐的人,一定要留下在这个世间的一个信号,表达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不是在同质化作品的产出中消耗完自己的生命。”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白亮已经先后创作了近20首和兰州有关系的音乐作品,他也准备将这些作品汇总在一起,作为来到兰州20年音乐之路的一个总结。

据白亮介绍:“这首专辑的名字暂定为新创主打歌《皋兰山下》,初步预计将于10月份正式发行。我为其精选了11首作品,其中7首都属于从未公开的新作,所有作品的词曲都是我独立创作完成。这些作品可以说记录了我在兰州生活成长的轨迹,因为在兰州的日子里,每一个让我有感触的地方,我都将其写进了我的歌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相关新闻:小金先生:本土民谣的创作我会坚持下去

听!中国民谣在西北,西北民谣在兰州

《你好!兰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兰州本土民谣,而主打摇滚的“小金先生”乐队,正是在一次不经意间就有了这首城市民谣《你好!兰州》,“小金先生”乐队主唱金岩感叹的说:“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不过有了这次经历,让我们的音乐有了更多的选择,今后我会继续创作一些民谣作品,尤其是本土民谣。”

“小金先生”乐队早期作品深受西雅图乐队风格影响,是比较明显的Post-Grunge风格,旋律清晰,又兼具对现实的批判与狂野的嘶吼。后逐渐融合更多的新鲜元素,旋律更加入耳,在内敛的铺垫中爆发情绪,更具时代感。

生在兰州长在兰州的金岩在谈到《你好!兰州》时说:“我们本来是做摇滚乐的,这首歌是一个跨界的尝试。记得当时是在朋友的邀约下,我尝试着去写,约定是写民谣风格的。歌曲写得很快,写歌用了两三天,编曲用了不到一周,前后用了半个月。歌曲能受到听众的喜爱,说实话连我都没有想到,要知道我一直是做摇滚乐的,写了首民谣反而大家都喜欢。”

金岩还告诉记者说:“我认为民谣就是民间的歌谣,来自民间的表达都是民谣,它朴实、接地气,但并不简单,因此不能去简单的解释民谣。其实民谣是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兰州有很多的民谣音乐人,如兰州民谣乐队‘野孩子’。‘野孩子’开创了新民谣的先河,将现代音乐和民谣结合起来,在兰州有不少音乐人都受到野孩子的影响。我们在刚开始玩乐队时,‘野孩子’对我们也有影响,给我们很大的震撼。但后来,我还是做了摇滚。兰州做原创音乐的人并不多,因此大家都相互关注,也经常在一起玩、一起交流学习。“

《你好!兰州》是否会改变金岩的创作路线呢?对此金岩说:“很多外地的兰州老乡都非常喜欢《你好!兰州》,有一些朋友给我反馈说听到这首歌就会想到兰州。这首歌虽然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但歌曲本身却表达出了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你好!兰州》火了后,一些朋友也希望我能够跟进,但我这个人在创作上比较随缘。今年我准备做一些单曲,明年有一张专辑,到时会有一些民谣在里面,至于内容要看创作时的灵感了。但我想在某一首歌的某个段落或是开头、结尾,会有一些兰州的元素在里面,因为我就生活在兰州,创作中的点滴素材都是来源于兰州。就像最近马上要进入编曲的一首新歌,就是写兰州的地铁,这也是关于兰州的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孔德胜

相关新闻:张禄洋:本土民谣是我对音乐的追求

一曲《兰山蓝》,让很多人都认识了音乐人张禄洋,而这位在本土民谣音乐道路上苦苦追寻了数年的音乐人告诉记者,他还将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因为在他看来,民谣是对苦不堪言的生活的呐喊,也是对美好希望的歌唱。

“‘兰山蓝’是我原创的歌曲。我们平时因为生活、工作可能没有注意,但突然一天就会发现兰州的天真的是越来越蓝了。因此我就写了‘兰山蓝’,也是想歌颂兰州,赞美兰州越来越美。”

说起张禄洋,认识他的人都会说他就是个喜欢走街串巷的音乐人。而喜欢民谣的张禄洋告诉记者,这正是他收集民谣的一种方式。张禄洋说:“我接触民谣有五、六年了,刚开始是听‘野孩子’和‘低苦艾’,到了2018年我开始自己创作,我经常在公园、社区等公共场合听那些老年人唱‘花儿’,他们的调可能很‘土’,但歌词却非常的有特点、生动。”

张禄洋的民谣有两个风格,一个是城市民谣,另一个则是从民间去收集本土的民谣。张禄洋说:“城市民谣偏流行一点,是我自己创作,纯原创。而本土民谣则需要挖掘、整理和改编。受到‘野孩子’影响,我一开始是做城市民谣,但后来我发现兰州有很多需要传承的音乐,可能因为方言等原因没有那么大的传承度,我就想通过我的挖掘和整理再去进行二次创作,将它改编成更流行化的歌曲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这才能真正的把这些音乐传承下去。”

张禄洋创作了很多民谣,他最喜欢的是改编自海子诗集里《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的同名曲。他说:“我非常喜欢海子的诗,其中一首《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我特别喜欢。记得一次我去德令哈,地方非常干净、宽阔,有着非常独特的地域文化,那里有海子博物馆,我看到了《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触景生情。2016年开始对这首诗进行二次创作,对《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首诗进行了删减、重组,自己作曲,做出了这首同名歌曲,前后用了4年的时间。这首同名曲我在全国做巡演中都会唱,不停的打磨,最终在2020年3月24日发行了这首歌。很多朋友给我私信,称赞了这首歌,我很高兴。”

在谈到今后的创作时,张禄洋说:“我以后的精力还是会放在收集本土音乐上,如花儿,很多人可能认为花儿有些诙谐,但花儿讲了很多的道理。这些优秀的本土作品就这样被埋在黄土里,太可惜了。我想尽力去挖掘、去创作,让更多人了解兰州,这也是本土音乐人的骄傲。”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孔德胜

相关新闻:朝格组合:音乐人都应有属于自己的本土歌曲

朝格组合

朝格组合

朝格组合起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是一支已经有着十年发展历程的音乐组合。朝格在蒙语中,意为火焰中最热的点,希望通过他们的音乐能将每个听众心中最火热的点激发并燃烧。朝格组合的音乐风格以蒙古游牧文化为主,在马头琴、主唱巴依勒格看来,这些民族的传统音乐和歌谣,就是最好的民谣,而创作本土的民谣是每个音乐人都在做的,因为那是他们身上最为闪耀的标志。

巴依勒格口中,朝格组合并非职业乐队,由于诞生在高校它的学院派气息会更重一些。2018年后朝格组合才在6位音乐人的努力下真正稳定下来,而且朝格组合里有藏、汉民族乐器,西洋乐器,就是一个大融合,因此他们不是蒙古族原生态乐队,更多的是去做世界民族音乐。

在谈到民谣时,巴依勒格告诉记者:“民谣对于我来说应该是民族的传统民歌,或是民族的歌谣,应当是旋律简单、歌词直白,但很生活的曲类,应该是生活或劳作场景最直接的展示。我们所有做的乐曲都是在民谣的范畴。有些人觉得民谣就是一把吉他一个人,唱着曲调、歌词都简单的歌曲,这是狭隘的,民谣可以很丰富,只是它更易于被人们接受。”

巴依勒格在兰州与音乐邂逅,如今更是工作、生活在这里,兰州已然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在谈起兰州本土音乐时他告诉记者:“《兰州兰州》、《你好!兰州》都是具有本土风格的歌谣,兰州是多民族的聚集地,作为蒙古族人我应该有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这里的爱,我也非常想去做这件事。我是民大老师,兰州会是我生活一辈子的地方,非常想去用民族的音乐元素来创作一首易于传唱的兰州本土歌曲。遗憾的是,虽然考虑了很久,但一直感到不成熟,所以到目前还没有这样一首歌诞生,但我相信只要灵感爆发的那一刻,一定会有的,也许很快。”

巴依勒格还告诉记者:“音乐是宣传城市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如唱成都、西安的一些歌曲,如我们本土的歌曲,都非常好的让人们从音乐中了解了一座城市,而且投入较小,回报很高。这些音乐是当地音乐人对故乡的热爱,通过音乐引起了人们来到这座城市的向往。另一方面,作为音乐人,身上都有着自己家乡的标签,他的创作灵感就来自于他生活的地方,因此他们也都希望能有一首属于他们自己的本土歌曲,这样在外出演出时,也能更好的介绍、宣传自己。但歌曲写得好不好,有没有传唱度这很重要,我认为要么就做好的,要么还不如不要做。旋律要好,便于大家传唱,又有兰州的感觉,这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