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古稀老人马天德:一个人的皮影戏
甘肃
甘肃 > 旅游 > 游记 > 正文

天水古稀老人马天德:一个人的皮影戏

原标题:古稀老人马天德:一个人的皮影戏

天水古稀老人马天德:一个人的皮影戏

来到清水县秦亭镇马天德家时,老人正戴着眼镜一刀一刀雕刻着手中的皮影。彼时已近正午,阳光暖暖的斜洒在他身上,让他的动作明朗而又神圣。

见到记者一行,老人连忙放下手中的工具,一边张罗着端茶倒水、摆放桌凳,一边招呼记者坐下来,喝口茶水歇歇脚。一番忙碌后,老人终于坐定。闲聊起来,在记者地“催促”下,老人方才开口,说起他与他的皮影。

于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而言,皮影是熟悉而又神秘的存在,看一台皮影戏曾是他们少时最大的快乐,马天德老人亦然。“那时候,村里但凡有庙会总是要请皮影戏班子来唱上一天,左邻右舍的大人孩子都会来凑热闹,那个热闹劲儿和过年的感觉差不多。”马老回忆说,他爱上皮影戏也是小时候栽下的根,“从第一次见到皮影戏开始,我满眼都是皮影子、锣、梆子等皮影道具,满耳都是皮影戏那优雅而缠绵的旋律……”

天水古稀老人马天德:一个人的皮影戏

虽一心念着皮影,但直到36岁,马天德才“玩”起了皮影戏,而且一“玩”就一发不可收拾。“虽然从小就喜欢皮影,但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根本没条件玩。年轻的时候我哄过娃娃,当过民办教师,后来我才弄的皮影。”马天德一句概括了他的前36年。

老艺人马天德也是先学会刻皮影,尔后才走街串巷到处演出。与众不同的是,他雕刻皮影的手艺并非正儿八经磕头拜师学来的,“都是我自己一点点摸索的。”

天水古稀老人马天德:一个人的皮影戏

“那时只见过唱皮影戏的,‘影子’是咋雕的没见过,晓不得。后来通过亲戚打听,知道秦安有一位会做影子的老师傅,就专门跑去秦安看人家是咋做的,回来自己制了这些东东西西,才开始模仿着做来。”马天德边说边用手指着他雕刻桌上那套被他视为宝贝的家伙什。

目光所及是70余把大大小小,宽窄不一的刀具。这些刀具都是马天德亲手打制而成,有斜口的、平的、圆的、三角的、花口的。“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刀。”马天德告诉记者,三分手艺七分家什,好的工具是皮影雕刻成功与否的关键。

天水古稀老人马天德:一个人的皮影戏

初涉皮影,最繁琐的莫过于制皮。“从屠宰场买来的牛皮,跟我们平常看见的完全不一样,它是一整张的,上面毛啊肉啊啥都有。处理前要先沃,再拿工具一点一点地刮干净,只留长毛的那层叫头层牛皮。把那层皮刮薄,直到变成干净透明的样子。最后把刮干净的牛皮钉到墙上,就算结束了。一张牛皮要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才能处理干净,非常费工费力,气味还很难闻。”马天德说,制作皮影要选年轻体壮的小牛皮,这样的牛皮制出来的皮影透明度好。另外,也不能要病死的牛皮,要宰杀的牛皮,病死的牛皮有血疤,影响制作效果。

之后,马天德详细为记者讲解了皮影的制作过程。皮影制作雕、绘并重,制作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八道工序,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其中,雕刻是最难的一步,要求每一刀精确无误,但凡失误便前功尽弃。

天水古稀老人马天德:一个人的皮影戏

说罢他从里屋提出一个棕色、木纹斑驳的箱子,“这是开始唱戏的时候买的,跟了我近40年了。”

轻轻打开皮影箱,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折叠整齐的红色丝绒包。丝绒包里又缝着六个布袋,里面依次装着神仙头、官头、将头、相头、旦头及杂头,形形色色100多个头茬。“一个完整的皮影人,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等11个部件组成,之间用线连缀,这样才能让皮影人活动自如、栩栩如生。”马天德说,在皮影戏中多个头茬用在同一个皮人影身上的情况十分普遍,一个头茬用在不同影身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一套皮影中头茬与影身的数量并不对等,一般头茬的数量大于影身的数量。

天水古稀老人马天德:一个人的皮影戏

马天德随手从箱子中拿出几个活灵活现的皮影人说道:“你看,这些皮影不仅色彩艳丽、惟妙惟肖,还都是五分脸或七分脸,人体比例上身和双臂也明显加长,这样处理,就是为了让皮影表演时,更加夸张和生动。”细细打量着老人手中的皮影,不仅造像独特,而且繁简有致,线条流畅,特别是染色后的效果更是艳而不俗,玲珑剔透。

时光荏苒,距离马天德做出人生中第一套皮影已过去近40年。说起昔日心情及背着皮影箱随班子,到秦安、清水、张家川、甘谷、北道(今麦积区)及陕西的陇县、宝鸡等地演出时的场景,马天德依然历历在目。“那时候皮影班子不大,最多六个人,三个人也能演,不仅要会唱,还要会拉胡敲锣,人手紧缺时也要挑线。但不管人多人少都能配合得天衣无缝……”

如今谈起那段生活,马天德颇有满足感。他告诉记者:“那些年是我一辈子中最畅快的,啥也不想,光想着把戏唱好。”

好景不长,上世纪80年代随着影视剧的冲击,皮影市场日渐萎缩,不少皮影艺人纷纷转行,张天德却依然坚守着这一行。于他而言,皮影是刻在他骨头上的艺术,没法丢弃。“没法演出,我就在家里雕皮影。那时也没想着卖钱,就觉得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马天德说。

天水古稀老人马天德:一个人的皮影戏

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沉寂多年的皮影又重回大众视野。不少乡间村落逢庙会、婚丧嫁娶,又开始邀请戏班前去唱戏。皮影收藏热,使得手工皮影供不应求,马天德雕刻的皮影因此也有了很大的市场需求。他笑着告诉记者,他已卖出了16套皮影。“搞收藏的人买的多一点,还有一些是皮影艺人买的。原来一套卖不上价钱,现在一套能卖五千块钱。”

40年磨砺,让皮影制作于马天德而言早已不是难事,困扰他的却是日渐模糊的眼睛。“好的手艺人一个月能做出七八件成品,我年轻的时候也能行,现在慢得多了……”他说,眼神中滑过一丝不舍。

天水古稀老人马天德:一个人的皮影戏

这些年马天德也会随皮影班子到处演出,只是76岁的他已不再唱戏。“我岁数大了,唱不上去了,只能拉个琴,凑个热闹。”

日头下,马天德抽着烟望向远方,他用浓厚的方言说道,“出去开心,说说笑笑,啥都不用想。等疫情彻底过去,我就和戏班到各地赶庙会去。”

他说这话时,记者眼前浮现出一幕画面,皮影戏台恍惚而温暖的黄色光影前,观众们渐次落座。铿锵的鼓声传来,古老沧桑的唱腔抑扬顿挫,幕布上舞动的精灵正演绎着《三花配》的古老故事……

(新天水)

(新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