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敦煌”之名的由来
甘肃
甘肃 > 大梦敦煌 > 正文

也谈“敦煌”之名的由来

原标题:也谈“敦煌”之名的由来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古时又叫沙洲,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依托着径流量并不大的党河,走过了数千年薪火不灭的岁月,还一度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汇流中心。

公元前126年,张骞从西域返回长安。张骞给汉武帝报告有关西域见闻时,最早提到敦煌这一名称。在张骞的报告中,敦煌常与“祁连”连用。故有学者认为,敦煌应该是当地土著居民所呼土名的汉音名称,其“发明权”也许就属于张骞。

对于敦煌之名的原意,东汉学者应劭在注释这两个字的含义时说:“敦,大也。煌,盛也。”唐地理学家李吉甫对应劭解释作了进一步发挥:“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今人在有关敦煌的解说词中,多沿用这一解释。

敦煌一词最早为少数民族语的译音,其词源不是汉语,这已基本成为学界共识。但究竟是哪个少数民族译音,目前尚无一致看法。实际上,敦煌在河西四郡中,既不大,也不盛,人口最少。应劭之说,也许只是对原来汉音写名的附会之辞。有一个基本史实是,在汉武帝置敦煌县、敦煌郡之前,就已经有了敦煌之名,这和敦煌地区的上古历史有密切联系。

有专家认为,敦煌是一族名,是我国上古民族“吐火罗”的简译。根据我国西北地区往往有地名从族名之习惯,说明在这个地方曾经有个很大的民族——敦薨族。“敦薨”一地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其范围包括焉耆、库尔勒,再向东直至罗布泊方圆数千里的地方,其山名、泽名、水名均以敦薨一词命名,根据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原学者翻译边疆地区人名、地名、族名的习惯,往往取两个字简译,故此,有学者认为,吐火罗在《山海经》中被译作敦薨,在《大宛列传》中则译为敦煌。敦煌之名在汉代以前叫敦薨,系源于吐火罗一词的第一音组。

从战国至东汉中期,河西走廊和西域曾发生多次民族大迁徙。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南,曾是吐火罗人的根据地。张骞经过河西西部时,有可能是从小月氏那里得知小月氏西接敦煌地,不过此时的敦煌人已大批西迁,所以张骞的报告中没有提及敦煌人,而仅仅提到敦煌之名称。故有学者认为,敦煌之得名,无疑是敦薨人居此后的称号,经过小月氏人的口译,张骞就以敦煌二字记录下来,流传至今。(兰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