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赵剑云: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将作品献给敦煌

作家赵剑云: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将作品献给敦煌

原标题:人物专访|甘肃作家赵剑云:《敦煌小画师》是我对敦煌那座文化圣殿的敬意

“敦煌莫高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珍宝。在莫高窟,你会感觉,历史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一直想写一部和敦煌有关的长篇小说,但常常觉得,我的文字面对那座古老而灿烂的艺术宝藏,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这么多年,去过敦煌多次,我只写过一个短篇小说《两个人的敦煌》,那是一对画家夫妇隐居敦煌的故事。后来,我一直为讲述敦煌故事做准备。而那恰好的时机,就像流星划过的一刹那,我又等了许多年……”采访之初,赵剑云这样说到。

《敦煌小画师》书封

《敦煌小画师》书封

敦煌,一直是甘肃作家赵剑云的一个情结。直到《敦煌小画师》去年完稿,近日由读者出版集团旗下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式出版,她才“给自己一个交代”。这部以儿童视角反映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作为出版社重点打造的精品力作,入选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9年中宣部“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部创作,赵剑云几次深入敦煌,寻古探幽,只为尽可能忠实地还原敦煌学人忠于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全书以20世纪40年代敦煌艺术研究所初创期为背景,用儿童视角,用散文化的语言,曲折的故事,为青少年诠释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谈初衷:“第一代守护者的经历对我真的是触及心灵,洗涤灵魂。”

“在古代,许多无名的画师,因为信仰,历尽艰难险阻,来到敦煌,留在敦煌,为我们留下一个璀璨的敦煌,这些未曾载入史册的画师,将心血倾注在炫彩的壁画和雕塑上,对他们,我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敬仰。”谈到这本书的创作初衷,赵剑云娓娓道来。“是他们创作的伟大艺术,后来吸引了以常书鸿为代表的第一代守护者,他们扎根大漠,以艺术家的使命担当、无私的奉献精神,精心保护和修复莫高窟珍贵文物,潜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当时的莫高窟千疮百孔,荒废多年,又逢乱世,但他们一点一点地把莫高窟恢复起来。所以,那一代艺术家、守护者们,真的很伟大。”

至今,赵剑云仍然记得十几年前,第一次坐着汽车沿着河西走廊到了敦煌,站在莫高窟前那一刻,她就明白了,为什么一千多年来,那些工匠、画师,不断开凿,不断创造,莫高窟真的是千年的营造,永远的辉煌。

对于第一代守护者,他们的工作多是野外考古,清理积沙、修复洞窟、临摹壁画、研究考证。他们身处乱世,但内心沉静光明。

“在写作过程中,几代艺术家们的执着和守望,她们如同菩萨一样超然和温柔的目光,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常书鸿、段文杰、欧阳琳、黄文馥、孙儒僩、范文藻、郭世清、史苇湘、霍熙亮、常沙娜、樊锦诗……久久在我心底回荡。”因为他们,赵剑云的写作过程中,内心始终充盈着感动。

“他们在沙漠戈壁中整日与壁画雕像作伴,他们住泥屋、睡土炕,点的是煤油灯,喝的是咸水,蔬菜奇缺,工资时有时无。为了艺术,他们选择了守护。他们种树、种菜,种花,养鸡、养羊、养鸭,他们清理积沙,制作颜料……第一代守护者的经历对我真的是触及心灵,洗涤灵魂。”正是他们的故事,让赵剑云有了写作的初衷。

谈创作:“我将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将这部作品献给莫高窟”

《敦煌小画师》中主人公11岁的小女孩欣洁的母亲死于日军轰炸,她带着丧母的伤痛,跟随热爱敦煌艺术的父亲,于1947年初夏来到莫高窟。初到敦煌,她和妹妹很不适应,就想离开。但是后来,当她走进洞窟,看到壁画,就理解了父亲,开始学习临摹壁画,到最后真心热爱敦煌艺术,成了一名著名的艺术家。

《敦煌小画师》插画

《敦煌小画师》插画

“这本书,前后写了四年多,第一稿出来的时候,有30多个人物,第二稿又删减了一些。除了讲述故事,我在书里,还花了很大的笔墨去写莫高窟的四季,春天的黄沙漫天,夏天的酷热难耐,秋天的宁静萧瑟,冬天的寒冷寂寞,甚至大漠的璀璨星光我也多次写到。”

书中除了在这种环境下坚守的那些艺术家,还有她用很多章节刻画的一些普通人物,比如守护上寺的老爷爷,照顾小悦的朱妈,给所里做饭的周叔,被抓了壮丁的虎子,他们也为保护莫高窟做了贡献,他们也是英雄。

《敦煌小画师》,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看待莫高窟的一切,小说语言隽永如诗,人物塑造笔触精练,将孩子的世界与内心描绘得细腻通透,曲折的故事令人感动,比如小说中的“周叔”为抢救敦煌文物而死、欣洁梦见去世的妈妈穿着飞天衣裙鼓励她坚持临摹成为画家,东方姐姐煤气中毒,父亲遇见狼等故事的描写倾注了作者的深情。

“这本书,是我对敦煌那座文化圣殿的敬意,也是对古代千年无名画师们和第一代敦煌守护者的的敬意,在创作过程中,他们的精神一直感动着我……”致敬,一直是她心里最重要的情愫。“我将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将这部作品献给莫高窟。”赵剑云说到。

谈考证:“整个创作过程很难忘,对我是个很大的挑战”

作为文学刊物《飞天》杂志社的小说编辑,赵剑云自2003年起就多次到过河西走廊,每次去敦煌,去莫高窟,她都要买一大堆资料背回来。现在家里放满了敦煌相关的书籍、资料,即便这样,写《敦煌小画师》时她仍然四处奔走,去图书馆找书、查资料,上网查、找专家,想尽办法补充素材、考证史料。

“一部长篇小说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开始创作的,何况是讲述70年前的敦煌故事,不光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还要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饮食文化,还要将那一代艺术家的故事全都记在脑子里。他们在莫高窟期间,住的小泥屋是怎样的?他们是怎么制作颜料清理积沙的?那里的孩子是怎样度过寂寞的童年的?土匪来了,他们如何应对?生病了怎么办?……等等都需要去查证历史。当然更大的挑战是构思故事。”

一些人物传记、回忆录、公开报道,都是赵剑云的素材,更多的是严谨、细致的求证。

“书里的朱妈、虎子、周叔、春荣都是敦煌本地人,他们说的是方言,我不是敦煌人,所以写完后,我找了敦煌当地的一位老师,帮我一句句地更正过来。” 初稿写完后,出版社又找了敦煌研究院的老师指导修正了关于临摹壁画的一些专业知识,她才算放心。

赵剑云说:“这个小说有背景,有年代,这样的再创作,是有难度的,想象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因此,在我个人写作史上是最难忘的。我常常将自己置身于那个年代,努力地体会着艺术宝藏的美和艰难日子里的甜,尽量诚实地去描述那时的生活。”

甘肃作家赵剑云近照

甘肃作家赵剑云近照

谈寄语:“希望小读者能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爱国奉献的精神”

赵剑云认为,每个孩子像欣洁一样,需要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好的父母、老师、朋友,以及像《敦煌小画师》中的“所长”那样执着于艺术追求的“引路人”开启心智,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希望小读者们能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爱国奉献的精神。希望他们能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那段岁月,那些人,那些事。有一天能去看看那里的千年历史,去感受一扇扇窟门背后的绚烂无声,去了解那里无数人的勇气、信仰、坚守……”赵剑云这样寄语小读者。

从19岁开始写小说,创作从未间断,她一直享受着写作的过程。明年,她依然会有新作品问世。

赵剑云,始于梦想,忠于创作,一直在创作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