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甘肃
甘肃 > 乐活 > 正文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原标题:《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热爱中国古诗词的人,一定都听过叶嘉莹的名字。叶嘉莹潜心中国诗词研究70余年,是中国古典诗词领域卓有成就的诗词大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她是诗词的女儿,是诗词的传承者和播种人,也是很多人抵达中国古诗词圣地的灯塔和指南针。

10月16日起,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记录了叶嘉莹坎坷又传奇的人生。

《掬水月在手》海报

《掬水月在手》海报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时值军阀混战;她初二的时候,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侵华;她18岁的时候,母亲去世;1948年冬天,因丈夫工作关系,她与丈夫南下台湾,不料这一去,与故土分离就是20多年;飘零在台湾时,她与丈夫遭到政治迫害;1974年,叶嘉莹终于盼到重回祖国大陆的时刻;1976年,她的大女儿与女婿因车祸去世;从1979年至今,叶嘉莹辗转于国内几十所高校讲学,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截至2019年,叶嘉莹累计向南开大学捐赠3000多万元……

幼时的叶嘉莹(中)

幼时的叶嘉莹(中)

诚如叶嘉莹所说,“我确实经历了人生的忧患。”她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痛失爱女……叶嘉莹也在诗词中记录了人生中的这些至暗时刻。初到台湾时,丈夫因“思想问题”被关押,她与襁褓中的女儿寄人篱下,饱尝辛酸。她在《转蓬》中写道:“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失去爱女后,她书写的《哭女诗》肝肠寸断:“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叶嘉莹

叶嘉莹

叶嘉莹一一熬过来了。是诗词拯救了她。叶嘉莹一生都在读诗、写诗、注诗、讲诗,诗词是她的生命,她的生命本身亦是诗词。这是《掬水月在手》所要探讨的主题,经由叶嘉莹的一生,呈现诗词与存在的关系,或者说,诗词可以如何治愈存在的。

杜甫的《秋兴八首》是影片一个很重要的存在。一方面,叶嘉莹先生出版过《秋兴八首》的研究专著,《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最早于1966年于台湾出版,这本书在当时就奠定了叶嘉莹在学界中的地位。之后,在叶嘉莹去国怀乡之时,《秋兴八首》给她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秋兴八首》构成了贯穿《掬水月在手》始终的配乐。导演陈传兴请来日本的音乐大师佐藤聪明,用雅乐的形式谱了《秋兴八首》,通过盛唐的雅乐把《秋兴八首》的意境和情感召唤到当下的时空,与叶嘉莹的平生构成某种对应。

《秋兴八首》写于杜甫晚年,彼时的杜甫已是耳聋体弱的病人,在夔州接受别人的接济勉强度日,他遥望长安,写下这组千古名诗。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生迟暮、知交零落、僻居苦闷、怀乡恋阙、吊古伤今之情,悲壮苍凉,其秋之悲也是一种永恒的人生之悲。

这种永恒之悲,经由《掬水月在手》的配乐形态浓墨重彩体现出来了。笙、筚篥、古琴与西式女高音、男中音等的结合,让配乐沉重、肃穆、悲怆。与之相对应的是,《掬水月在手》除了叶嘉莹的讲述以及旁人的采访外,估计有一半的篇幅,全部是空镜头与配乐的结合。这些空镜头聚焦的对象是佛雕、器具、石碑、壁画、古建筑、山河湖泊等。

电影中有大量表现“物哀”的空镜头

电影中有大量表现“物哀”的空镜头

影片这样处理,也招致一些影评人的批评。但我很能够理解导演的意图,他是想通过这些历经千年的物象,传递出《秋兴八首》,或者说不仅仅是《秋兴八首》,而是中国古典诗词里所包含的人生况味。导演说,“山川不会变、风月不会变、河流不会变。冬天在洛河龙门飘过的雪还是当年的雪,我们听到风吹过树梢的声音、风拂过水面的声音,还是一样的自然吟唱的声音……电影里出现大量当时的器物和景物,所谓空镜,基本上是借由这个引起比兴,由此生出一种诗意的想象。”

诗词里告诉我们:人生如梦,人生实苦。这是要传递给我们悲哀的情绪吗?恰恰相反,诗词治愈了我们。至少在叶嘉莹这里,诗词成了她最大的庇护所。她与诗词融为一体,与古人融为一体。就像影片中有人说的,诗词让叶嘉莹退到一个恰当的位置,悲喜同样看待,一切轻而化之。什么意思呢?天地茫茫,人生悠悠,我们今生所经历的所有苦痛、困厄与黑暗,我们在诗词里都可以找到对应。我们身在人生中,又能够后退一步,以一个恰当的位置看待我们人生中的悲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叶嘉莹

叶嘉莹

因此,《掬水月在手》一直存在着一个强烈对比。一边是《秋兴八首》的配乐传递出的肃杀氛围,“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另一边是叶嘉莹以相当淡然的态度,诉说她人生中所遭遇的种种磨难,“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一对比,凸显出的是叶嘉莹的“弱德之美”。叶嘉莹创造出了“弱德”一词。她说,“弱德之美不是弱者之美,弱者并不值得赞美。‘弱德’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外势压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这种品德自有它独特的美。”在巨大的人生苦难与强势外压之下,选择隐曲隐忍,内心却始终有所持守,在婉曲中不改变自己固有的本性。

弱德之美,所以君子;淡然处之,花香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