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幡古刹桑烟梵音 秘境古镇以“天堂”为名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经幡古刹桑烟梵音 秘境古镇以“天堂”为名

云横五台雨星寒,绿染三峡草木欢。

风尘一路天堂远,浪涌千叠大通前。

这首诗是夏日天堂镇的绝美写照。

天堂镇为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所辖,距省会兰州230公里,距天祝县城80公里。清澈的大通河从天堂镇缓缓流过,这里气候宜人,景色秀美。

天堂镇景观 杨艺锴 摄

天堂镇景观 杨艺锴 摄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天祝一词,源于其境内的天堂寺和祝贡寺,各取首字而得名,然而在藏语中,仍把天祝呼作“华锐”。

天堂镇素有“雪域明珠、魅力天堂”之美誉,亦有天祝小江南之称。这里经幡映古刹、梵音逐桑烟,这里水碧山青、花奇木秀,这里民俗独特、乡风淳朴,这里更是高原秘境、人间福地,无人不心生向往。

天堂寺内景 杨艺锴 摄

天堂寺内景 杨艺锴 摄

近日,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在甘主流媒体深度采风”活动在武威开展。来自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十六家媒体的代表在参观了武威市博物馆、雷台景区,领略了天祝县冰沟河、抓喜秀龙草原秀美景致后,前往天堂镇天堂寺。

天堂寺,藏语称“却典堂扎西达吉琅”,是天祝第一大寺院。它的建成比拉卜楞寺还要早800多年,其前身是唐宪宗(公元806-822年)时所建的藏族苯教寺院,叫“阳庄寺”。

据《天祝史话》记载,远古时期,有一条妖龙从黄河溯流而上进入大通河,来到天堂镇。妖龙被这里美丽的景致所吸引,便盘踞下来,不时兴风作浪,祸害人间,附近百姓苦不堪言。至元朝至正年间,西藏藏传佛教噶举派一位活佛路过天堂镇,在阳庄寺下榻,当地百姓便请求活佛降伏妖龙。

活佛让寺院僧人吹着法号引诱妖龙,不出所料,妖龙从大通河现身。活佛高诵佛号,劝阻妖龙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妖龙却充耳不闻,活佛见妖龙执迷不悟,便将手中佛珠掷出,佛珠迅即化作108座佛塔,将妖龙压在塔下。

当地百姓看到108座佛塔凭空落地,便将该地起名为宝塔滩,藏语为“却典堂”,阳庄寺也改名为噶举寺院。后来,却典堂被音译为“朝天堂”,慢慢地人们把“朝”字也去了,直称天堂寺,沿用至今。

天堂寺佛塔 杨艺锴 摄

天堂寺佛塔 杨艺锴 摄

多年以后,人们在距离天堂寺不远处的大通河里发现一块白色奇石,像龙又像蛇,时隐时现,仿佛是专门验证这个传说的。这块奇石现在供奉在天堂寺的后山上。石头有一块地方带有凹槽,仿佛是妖龙枕过的印痕。

2007年,在天堂寺对面的大通河里,百姓还发现了一块似“龟驮宝盆”,又似“龙护宝盆”的巨大奇石,被藏学专家初步认定为古老佛经中所记载的“聚宝盆”。此奇石石质为花岗岩,从河中当时的位置向南侧看,其形似一乌龟背负一莲花状宝盆,如一巨型砚台;从西侧看,又似一卧牛;从北侧看,则似一神龙守护着一朵莲花,令人惊叹其鬼斧神工。这块奇石重40.9吨,现安放在天堂镇新建的苍龙园中,供游人观赏,为天堂镇一景。

安放在苍龙园中的“聚宝盆”奇石 杨文远 摄

安放在苍龙园中的“聚宝盆”奇石 杨文远 摄

传说印证着天堂寺的悠久历史,这座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为天祝14寺院之首。

在甘青藏地区,天堂寺是知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而在天祝藏族群众心目中,天堂寺的地位不亚于远在千里之外的布达拉宫。

据史料记载,天堂寺是历史上“黄河北部地区五大古寺”之一,极盛时期,僧众有1000多人,素有“天堂八百僧”之称。寺院占地1500亩,建有经堂、佛殿20座,活佛昂欠(住所)17座,僧人庄院300多座,房屋4000多间。

天堂寺一直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修学并举的格鲁派寺院。

天堂寺融宗教、历史、教育、文化于一体。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往昔与未来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堪称一部“卷帙浩繁、精美绝伦的历史大书。”

金瓦红墙的天堂寺掩映在绿茵翠柏之中,分外静谧。从天堂寺后山顶上俯瞰天堂镇,整个山涧薄雾笼罩,轻烟萦绕,其山光水色独具特色。这里环境清静幽雅,确似人间天堂,梦中仙境。

天堂寺景观 杨艺锴 摄

天堂寺景观 杨艺锴 摄

天堂寺整体建筑宏伟庄严,寺内有大量彩色或黑白壁画、唐卡、堆绣、刺绣艺术品,以及泥塑或铜铸佛像和各种木版印刷、手抄经卷数十万余部,更有被誉为亚洲之最的宗喀巴木雕坐像。

走出天堂寺,沿着大通河岸缓缓而行,放眼眺望,天堂镇四周群山环抱,远山一片黛绿,仿佛置身于一幅意境深邃的山水画中,澄澈的苍宇之间,老树、民居、廊道静静地挺立在山涧里,古朴雅致,绵绵不绝地倾泻出让人心动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