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永昌汉明长城掠影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永昌地处古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东段,历史悠久,人文发达。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商周时期,为西戎牧地;秦时,为月氏诸族牧地;西汉时,境内置四县,属凉州刺使部,自此历朝,永昌各有领属,曾遗留众多文物古迹,汇成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

永昌地处古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东段,历史悠久,人文发达。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商周时期,为西戎牧地;秦时,为月氏诸族牧地;西汉时,境内置四县,属凉州刺使部,自此历朝,永昌各有领属,曾遗留众多文物古迹,汇成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

长城是我国古代宏伟建筑之一,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国最早于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长城。横贯于永昌县境内的长城,汉代始建,明代补修,东与民勤县大口子以南长城相接,西与山丹县交界的绣花庙长城相连,全长约120公里。1981年,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7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永昌汉、明长城大致可分为三段: 东段: 总长约40公里,东起于永昌县与民勤县交界处,西止于河西堡镇青山堡村。因地处戈壁荒漠,长期风化剥蚀,大部分城垣呈2米高的沙土脊梁。但峰墩基本完好,均为约20米见方的墩堡,外筑长约30米的围墙。 中段: 总长约20公里,东起于城关镇金川西村,西止于红山窑乡毛卜喇村月牙湖自然村。因地处两山夹峙的峡谷地带,风沙侵蚀较轻,保存完好。特别是金川西至毛卜喇约7公里城段,烽燧突起,筑内外双城,原貌尚存,气势磅礴,甚为壮观,是极好的旅游观光地段。 西段: 总长20多公里,东起于王信堡村羊庄子自然村,西止于永昌县与山丹县交界处的绣花庙。因地处大黄山北麓,自然风化严重,城垣残缺不全。

西汉为确保河西地区的安全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在河西设郡县的同时,采取了筑“塞垣”,设亭障,移民实边,戍兵屯田等重大措施。汉代称长城为“塞垣”。途经永昌县的这段长城“令居塞”,东起于永登县,西至酒泉市,是西汉在河西首次修筑的长城。汉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北部匈奴的入侵而修建,河西永昌的汉代长城是早期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永昌境内的汉长城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荒漠戈壁和高山之巅,堪称人类文明史上一大见证。

永昌境内的汉代长城现存水源镇喇叭泉至河西堡镇青山堡40公里、城关镇金川西村至红山窑乡月牙湖自然村10公里,现残存汉代烽燧8个、城障4个、汉代壕沟数千米。在前往永昌御山圣容景区的路上,就可以看到保存较好的汉长城。从其整个建筑形式来看,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因山河形势,就地取材。在一些地段夯筑了塞墙,在一些地段则开挖了壕沟,一些地段是纯粹的自然屏障,而一些地段则又是简易的烽台与栏栅式的防御工事。汉代边塞预警制度非常严密、健全,一旦发现敌情就依靠烽火报警,每昼夜能行进650至670公里,快于后世各朝。

永昌长城俗称边墙,主要以明代长城为主。明代,甘肃处于边陲,北连蒙古瓦刺部,南邻藏族各部落,西接西域各国,既是军事要冲,又是东西交通孔道,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王朝为了保持边陲安宁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从明洪武年到万历年的二百多年间,先后修筑和改建长城十八次,从而建成东起鸭绿江口,西到嘉峪关,全长12700公里的明代长城。

永昌县境内的明长城约70公里,东起于永昌县与民勤县交界的大口子,西止于永昌县与山丹县交界的绣花庙,部分地段的明长城是在汉代长城的基础上补修而成。现残存明代烽燧6个,城障3个。

永昌境内的明代长城保存较好,也颇具代表性。特别是在红山窑毛卜喇村一带的城垣尤为完好,烽燧突起,气势磅礴。中央电视台文化观光专题栏目《远方的家——长城内外》和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摄制组都曾专程来这里拍摄过长城与烽燧。

站在长城顶上远眺,烽烟滚尘已是久远的过去,脚下的黄土与崇山峻岭则深深勾起人们怀古叹今的情愫。若您是醉心于人文历史的旅游爱好者,这里将会是您今生不能不来的地方。

(神秘骊靬)

[责任编辑:杨文远]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