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武威匾额文化遗存丰富 是武威文旅的一抹“靓”色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武威匾额,洋洋大观,遗存丰富,是武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历史的直观反映。这些匾额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后世研究武威历史文化重要的实物资料。 笔者翻阅《武威通志》(艺文

武威匾额,洋洋大观,遗存丰富,是武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历史的直观反映。这些匾额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后世研究武威历史文化重要的实物资料。 笔者翻阅《武威通志》(艺文卷)、《武威金石录》时,见武威匾额涉及不少进士,而编著者并未为之作传或注,给读者带来阅读、理解上的不便。兹据文献所载,按照考取进士时间顺序,对他们的事迹、特别是他们跟武威的关系略作考察梳理,以期有助于认识相关匾额题写的历史背景和所包含的历史价值。

(一)文庙“司文章命”,落款“乾隆四年岁次己未二月上浣吉旦……赐进士出身同知管凉州府水利屯田通判加一级纪录三次傅树崇撰……”。傅树崇,字林宗,号嵩樵,河南登封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雍正十一年(1733)任武威知县,捷于判断,力除陋习,教课生儒,多所裨益,后迁镇番柳湖水利厅,专管屯田,“栉风沐雨,先劳弗倦,教民耕获及时,屯收数倍于前。有《柳林湖赋》及《屯田记》,文章经纬,具见一斑”。匾额所谓“同知管凉州府水利屯田通判”,即指傅树崇以同知衔管柳林湖屯田通判事。五年(1740)补宁夏府西路同知,八年(1743)卒于任,人称廉吏。

(二)文庙“彩振台衡”,落款“赐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加一级监察御史知甘肃凉州府事何德新……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菊月中浣吉旦补修彩绘工竣立……”。

何德新,字晖吉,号西岚子,贵州开州(今开阳)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十三年(1748)授检讨,旋记名御史。十四年(1749)十月补授凉州知府,任内勤于民事,创办西凉书院,聘张玿美为山长,文风为之一新。著《西凉集》,记甘凉山川、人民、物产、古迹等事,张玿美序云“(是集)不事结构,不事雕琢,自然工雅,时有壮凉激越之调,流露于笔歌墨舞之间”,评价不可谓不高。十八年(1753),调甘州知府,因事革职。二十五年(1760)复官,出为湖南永州知府,卒于任。(三)文庙“桂宫传箓”,落款“清嘉庆二年八月中浣士庶公建牌坊叩泗州知州刘作垣敬书”。刘作垣(1732—1813),字星五,武威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三十五年(1770)任安徽舒城知县,喜造士,创龙山书院,善折狱,廉平明敏。四十二年(1777),迁泗州知州,以谳邻县狱诖吏议归。先后在酒泉书院、天梯书院掌教,严立课程,因材施教,成才颇多,乾嘉学术大师张澍即出自其门下。著有《周礼汇解》《左传阐义》,“大抵采宋儒之说,而参以本朝诸家,于方灵皋(苞)尤为服膺。其言平实坚确,不尚新奇”,是可传之书。刘作垣书此匾时,已在乡教读。(四)古浪县大靖镇里城北隅关帝庙内“大义千古”匾,王杰书。 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园,陕西韩城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状元。历官工、刑、礼、吏四部侍郎,充四库、三通馆副总裁,擢兵部尚书。五十一年(1786)充上书房总师傅、军机大臣。次年晋东阁大学士。嘉庆四年(1799)充实录馆总裁,七年(1802)致仕。善书法。著有《葆醇阁集》等。王杰此匾,《武威金石录》未著录,笔者也暂未查到相关史料,惟有传说:“嘉庆时期,王杰曾任钦差大臣,沿丝绸古道赴甘肃河西、新疆一代查访民情及水利、农桑、兵戎等事。沿‘中六路’过会宁时曾应当时会宁经商陕西人请求,给会宁山陕会馆关帝庙题写竖匾‘大丈夫’、横匾‘大义千古’。山陕商人将‘大义千古’四字带到大靖关帝庙。”是匾“每字见方二尺有余,烫金镌刻,字迹苍劲,笔锋刚健,众口称绝。……‘文革’时期,同于右任手书‘神恩护世’匾额一起被破坏”。姑录于此,聊备一说,俟异日考求。(五)松涛寺“烟灭烽台”,张澍题。张澍(1781—1847),字百瀹,号介侯、介白,甘肃武威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贵州玉屏、四川屏山、江西泸溪等地知县。在文学、经学、史学、方志学、敦煌学、金石学、姓氏学、辑佚学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著有《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续敦煌实录》《姓氏五书》等,辑有《二酉堂丛书》。嘉庆十五年(1810),张澍归里;夏,与王鲲、郭楷、马廷锡等人游松涛寺,并作五律六首,诗中如“十人联玉笋,六月听松涛”“寺外柳婆娑,清溪漾碧波……吾徒尚惮暑,逐热更如何”“壶中长日月,画里老林泉”等等,洵为良言佳句。李鼎文先生认为,张澍这组诗“描写了松涛寺内外清幽的景色,叙述了好友在一起避暑的愉快生活,也抒发了对当时官场风气的不满情绪。对仗工整,用典确切,值得一读”。其后数年,张澍曾多次提到避暑松涛寺事,足见此游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烟灭烽台”,可能就是在此时所题。

(六)文庙“桂箓垂青”,落款“道光十六年丙申中秋月敬献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宗昉书”。李宗昉,字静远,号芝龄,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嘉庆七年(1802)一甲二名进士及第,授编修。九年(1804)为陕西乡试正考官。道光十六年(1836)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后历官至礼部尚书,兼署兵部尚书。著有《闻妙香室诗集》《文集》等。李宗昉书此匾之始末,尚未查知。 (七)张兆衡府第“忠刚遗泽”“古雪山房”,道光姚元之书。 姚元之(1783—1852),字伯昂,号荐青,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十三年(1808),为陕甘乡试正考官。历官至内阁学士。道光二十三年(1843)休致。工诗文,擅书画。著有《竹叶亭杂记》《荐青山人诗文集》等。他曾说:“甘省文风,初惟宁夏最盛,今则莫盛于凉州之武威。”这是他亲身所见所感而发,足见清代武威“文风甲秦陇”信非虚言。 张兆衡,字仲嘉,号雪槎,武威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道光十五年(1835)任山西和顺县,“重兴学校,作育人材”。十九年(1839)任曲沃知县,革弊厘奸,修建书院,增修县志,百废俱举,后升朔州知州。卒后,牛鉴为撰墓表,碑存武威文庙。 由于此二匾已佚,且资料难征,姚氏题匾之始末不清。从字面意思来看,前者当是张氏卒后所题,后者或是张氏堂号。

(八)文庙“云汉天章”,落款“道光元年辛巳五月邑人张美如敬书”。张美如(?—1834)字尊五,号玉溪,又号第五山樵,武威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户部主事,因亲老告归终养。道光二年(1822)入京补官,升户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里。曾主讲天梯书院、兰山书院、关中书院。能诗善画。著有《张玉溪先生诗》。张美如书此匾,正是乡居之时。 (九)武威陕西会馆“浩气凌霄”,林则徐书。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官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署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职。著有《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等。道光二十一年(1841),林则徐被诬革职,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十四日抵凉州,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均住在甘凉道署中,二十二日启程西行。其间,林则徐与当地官员、士绅酬唱往还,连日作字,此“浩气凌霄”匾,即在是时题写。

(十)文庙“天下文明”,落款“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九月谷旦赐进士出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等处兼理提督军务前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邑人牛鉴书”;又书陕西会馆“日在天上”、松涛寺“精微机要”。牛鉴(1785—1858),字镜唐,号雪樵,武威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道光十一年(1831),出为云南粮储道。历山东按察使、顺天府尹、陕西布政使、江苏布政使。十九年(1839),升河南巡抚。二十一年(1841)擢两江总督。二十二年(1842)以贻误封疆罪,褫职逮问。二十四年(1844)被释,命赴河南中牟河工效力。后因功加二品顶戴,以病乞归。牛鉴在河南整顿吏治,停分发,止摊捐,筑河堤,浚卫河,甚有政声,颇得民心。他能文善书,据说道光帝曾为其府第题写“夫子博学”牌匾。其书“天下文明”匾时,才升任河南巡抚不久。“国史馆纂修”,《清史列传》作“协修”。“日在天上”“精微机要”题写时间不明。 

(十一)文庙“文以载道”,落款“宣统建元己酉季秋赐进士出身知凉州府事郿县王步瀛谨题”。 王步瀛(1852—1927),字仙洲,号白麓,陕西郿县(今眉县)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三十四年(1908)任凉州知府,署甘凉兵备道。任内革除官场陋习,创办模范小学,授以新文。甘肃提学使视学之凉,称誉其创办之新学为全省之冠;又提倡种桑,发展农业;悉心军务,保境安民,很有政声。辛亥鼎革归里。民国政府曾延聘其担任甘肃省提学使,以老病拒绝。王步瀛为文庙题匾,在宣统元年(1909)。此举亦可视为他重视地方教育之举措,兴新学的同时,仍不废旧学。

(十二)文庙“辅元开化”,落款“中华民国三年岁次甲寅六月下浣谷旦邑人权尚忠熏沐敬书”。 权尚忠(1861—?)字荩臣,武威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曾与李于锴、张思永等人联名撰写《请废<马关条约>呈文》。二十九年(1903)补为山西崞县知县。书法家。由于其事迹所见不多,尚不能确知此匾题写始末。

以上即是武威匾额所涉进士的基本情况。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认识: 第一,外籍进士来武威做官者,大多重视文化教育,促进了武威地区文风的兴盛,使得本地科第相继、进士辈出。 第二,本地进士热爱乡土,无论游宦在外,还是归里乡居,均心系桑梓,为故乡的教育倾尽心力。 第三,部分进士如王杰、李宗昉、林则徐、张澍、牛鉴等都是名重一时的学者或大臣,他们在武威留下的墨迹,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今日武威旅游宣传的亮点。 第四,这些进士所题匾额引经据典,彰显了他们深厚的经史底蕴,而其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平,又正可见中国传统士人的风姿。

第五,从林则徐与武威士绅的唱和、李宗昉对武威文风的评论、张澍的在外游历来看,清代武威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实是值得探索的一个论题。

作者简介: 杨琴琴,女,甘肃武威人,云南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现为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干部。

(武威文体广电旅游)

[责任编辑:杨文远]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