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场“脱贫梦” 揭开秦公大墓历史谜团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史记》之后的史书,所记载的“犬丘”有两个。一个在今天的陕西省,一个在今甘肃省。确定“西犬丘”的准确位置,是解开秦人第一陵园在何处的关键。

原标题:【绚丽甘肃】大堡子山 一场劫难揭开秦公大墓身世

秦公簋(guǐ)

秦公鼎

鸱(chī)枭

蟠虺(huǐ)纹扁圆盉(h)

金虎(流失法国)

本报特约撰稿人 孟子为

礼县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人类早期的文明活动在这里留下了清晰的痕迹。早在7000年前,这里诞生了灿烂的仰韶文化;4000年前,寺洼文化和仰韶文化在这里交融。在这一带行走,就像走进了历史长廊,处处可以看到或听到久远的风物和故事。然而二十世纪末,礼县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国家级贫困县却因一场盗墓风潮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大国中“声名鹊起”。短短几年间,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洗劫一空,无数国宝级文物流失海外。

触目惊心的古墓浩劫

据有关文字记述,盗墓活动始于挖掘“龙骨”,所谓“龙骨”,其实是大型的古生物化石。上世纪80年代末,礼县部分乡村的农民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四处寻找、偷偷摸摸地开始了挖掘“龙骨”的地下活动,将其作为名贵中药材出售,换取钱财。

挖掘龙骨很快成为一时风潮,由礼县波及邻近的天水市、西和县的数十个乡镇,蔓延西汉水流域一百余公里及其主要支流。期间不断传出有人在挖龙骨时挖到古墓、得到宝藏的消息。这些消息像风一样飞快地弥散各地,一些不法贩子闻讯而动,赶赴礼县。他们最初以低廉的价格搜罗流散在农民手里的零星古董,继而以越涨越高的现金坐地收购出土文物。

一场肇始于“先富起来”的脱贫梦,演变为部分村庄大规模的盗掘古墓,而且来势迅猛,极为罕见。“若要富,挖古墓,一夜变成万元户”的顺口溜,也成了当时礼县最为流行的语言。

龙骨,很快就被人置之脑后,再也没有人指望它发家致富了。

渐渐地,盗墓的中心地址集中到了礼县永兴乡的大堡子山上。大堡子山位于西汉河北岸,像依山伸出的一只巨大拳头,堵塞了通往礼县的道路。1949年后,为了通行便利,当地政府炸开岩石,修筑了一条盘山公路。疯狂盗掘古墓的野火,最终“包剿”了大堡子山。这座尘封了2800年的秦先祖陵园,遭遇了一场千古浩劫,大堡子山变成了满目疮痍的狼藉之地。

1993年6月20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当时《甘肃日报》驻陇南地区记者祁波采写的报道《古墓悲歌》,报道了礼县盗墓的消息。《甘肃日报》也发表了《盗墓贼西窜》《礼县盗墓狂潮为何愈演愈烈》等文章,引起了甘肃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省、市、县三级文物单位深感事态紧急,接二连三地召开文物保护会议。多管齐下的结果,使礼县的盗墓活动基本得以遏制,截获和保护了一批珍贵文物。现在,收藏于礼县博物馆的许多文物,就是当年亡羊补牢的收获。

1994年3月,料峭的春寒还未散尽,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礼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进入了大堡子山,对被盗掘的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戴春阳在回忆文字中写道:由于对此墓地的盗掘系从墓地的东北、北部开始,直至蔓延到墓地的中心区域、故盗洞均按墓地中小墓的5-7米挖一个盗洞,墓地中心区域亦以此密度盗挖,虽更多的盗洞或与中心区的大墓相去甚远或挖至大墓的边缘或墓道,但当恰挖至墓室又恰侥幸挖至置放随葬品的位置得到文物后,其他盗墓犯罪分子即蜂拥而至疯狂劫掠。盗墓犯罪分子甚至在大件随葬器物盗出后,还将洞内的墓葬填土均用手细细的搓滤,以盗寻小件文物。正是这种经年累月的从容盗掘,致使墓地中心区大墓和车马坑内珍贵文物洗劫一空。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