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满腹幽怨单曲循环 彪悍匈奴为何发布这样的原创大碟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匈奴人不得已退出河西走廊之后,一路西迁到了欧洲,并再度崛起,灭亡了已经腐朽的罗马帝国。如此影响人类历史的大事件,追根溯源,难道是一首民歌所凝聚的自强不息的力量?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亡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 使我嫁妇无颜色。

——《佚名·匈奴民歌》

《佚名·匈奴民歌》是匈奴族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民歌。

当匈奴人齐声唱着这首歌的时候,匈奴浑邪王部正走在退逃的路上,另觅家园。匈奴众将士远眺碧绿欲滴、云蒸霞蔚的焉支山,回望水草肥美的阴山,无不痛哭流涕。

焉支山景色 王文扬 摄

班固在《汉书·匈奴传》中也如此写道:“边长老言,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后人赋诗曰:“单于每向沙场猎,南望阴山哭始回。”这里的阴山,实际是指祁连山。有学者联系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认为,这首民歌之所以诞生在祁连山一带,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匈奴民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语言,他们败退时如杜鹃啼血般唱出了心中的哀痛。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了这首匈奴民歌,并因此流传于后世。北凉人所编《西河旧事》、唐朝开元年间的《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及唐末的《十道志》也有转载,也可见于宋朝的《乐府诗集》。

千百年来,《佚名·匈奴民歌》广为流传。

虽说只是四句短诗反复吟唱,但那苍凉悲哀的曲调令听者凄恻动容。尽管没有人能记下这首民歌凄怆哀怨的乐曲,但透过短短的诗行,即使在千年后,人们依然以感觉到匈奴仓皇逃遁时的不甘与哀婉。

区区几十个字,上句密切结合生产和生活现实,下句则是上句的叠唱和深化,取材巧妙、语言简练、生动传情,完全为民歌特色。匈奴人面对自己武力衰落、无奈败走的现实,由内心深处不加掩饰地表露无遗。

匈奴狩猎图 敦煌弘文影社提供

匈奴人在战国时即游牧于河套地区及阴山一带,曾在蒙古草原的大漠南北活跃了几百年,后又在中原地区纵横了约200年。匈奴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匈奴人不仅善歌,而且善舞。史书上关于“胡舞”的记载,很可能是指匈奴舞蹈。从东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的记叙来看,胡舞应该是匈奴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他们聚在一起,载歌载舞,赞美草原风光。

匈奴人不得已退出河西走廊之后,一路西迁到了欧洲,并再度崛起,灭亡了已经腐朽的罗马帝国。如此影响人类历史的大事件,追根溯源,难道是一首民歌所凝聚的自强不息的力量?

[责任编辑:杨子欢]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