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巍:以新思路破解乡村旅游难题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综合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村三元共生,城乡双向互动互补互促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形态。

原标题:以新思路破解乡村旅游难题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综合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村三元共生,城乡双向互动互补互促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形态。但乡村旅游的建设,却始终停留在一个以“乡愁”为索引、以乡村外壳为核心吸引力的朴素阶段。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经营管理,也是相对较为粗放的。

以甘肃省为例,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业态还处于初级水平。乡村旅游的产品和边界,已远远不能满足城乡互动发展的需求。市场已经被消费升级养成的旅游消费水平所培养出来,但乡村旅游发展变革和产品更新却仍未破题。近郊是城市与乡村之间能量互动的高频区域。城市流向乡村的是生活方式与度假旅游转型升级的美好愿望,而乡村流向城市的,则应该是生产生活组织形式的差异化所带来的栖居吸引力。但是基于多种城乡双轨制的存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现阶段乡村旅游流量,还远未满足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内在动力。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可以试着将甘肃乡村旅游发展的形态作出以下梳理。即分为:1.城市依托型乡村旅游;2.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3.远程目的地型乡村旅游。这三种形态分别对应着高频次乡村休闲旅游,即满足城市人口乡村近郊短期休闲休憩需要的乡村旅游业态;景区顺访型乡村旅游,则是满足人们在景区旅游顺访所产生的旅游服务需求,如景区之外的旅游接待服务,涵盖餐饮住宿与娱乐休闲;另外一种,远程目的地型乡村旅游,则更适应当下城市人群对度假和体验感知的较高要求,依托离人口聚居地较远的,拥有生态、民俗及文化吸引力发展空间的乡村高品质原生魅力区域所发展而来的基于度假、栖居、康养和游学等需求的目的地型乡村旅游形态。

放眼甘肃,针对以上三种乡村旅游的基本面,我们应使用何种措施对其进行升级,使其更符合新时代下乡村旅游的现实需求,并满足城乡居民对彼此生活的向往,与之协调发展?这其中,解读新的国家政策与应用新的解题思路进行破题是关键。

一、城市依托、近郊休闲型乡村旅游:满足着城乡所有人口的最基本乡村旅游需求,流量最多,关注最多,旅游收入也最多。现阶段要做的主要是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和旅游服务理念的专业化升级。随着五部门《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的实施,其中对未来近郊区域的乡村旅游规划提出了更多具体和积极的要求。在人文层面,未来的乡村发展应更尊重“人”,即尊重村民本身的意见,村民意愿前置于规划本身。另外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将更专注地解决现有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靶向治疗乡村旅游发展的症结。大批量游客进入村庄进行文化旅游消费的同时,对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居环境、景观美化在本质上将会提升甘肃乡村旅游的基本面貌,也对乡村旅游本土从业者提供了发展思路和示范。同时在城乡互动能量最发达的区域,吸引更多的城市资本进入乡村,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部分。甘肃兰白城市圈、酒嘉一体、徽成一体、关天城市群等人口聚居区域,都是近郊休闲型乡村旅游更新换代的重要区域。消费人口多、从业人数多、资本流动多、城乡差异大,这些都是近郊乡村旅游发展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景区依托、顺访型乡村旅游:这类乡村旅游业态主要存在于甘肃省各大4A及5A级景区周边。这类乡村旅游在我省优质景区资源覆盖不均衡的前提下,分布同样不均衡。面临的问题则是发展建设与保护区红线之间的矛盾,整体配套较为低端,与甘肃旅游景区淡旺季的问题同步、乡村旅游活动与主题开发不明确,离开景区流量毫无竞争力等。针对以上问题,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发展,积极融合景区发展总体规划、空间规划之下对外部旅游服务的定位,着重解决开发与保护矛盾,解决线路规划与景区间的交通可达问题,解决乡村旅游服务业态同质化与不均衡的状态。同时提供区别于A级景区标准化服务以外的设施、服务、项目以及产品。增补旅游淡季的节庆、农事活动,发展可以独立于景区外部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回到农业与乡村文化资源的朴素视角之下来审视乡村和景区的关系,而不是仅仅以景区配套服务来定位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在甘肃,这类乡村旅游往往伴生于具有绝对流量优势的景区周边。如敦煌地区的龙勒村、莫高镇,麦积山周边的乡村以及陇南阳坝镇、梅园村等都是典型的A级著名景区覆盖下的乡村旅游范例。这类乡村旅游如果可以更深层次地与景区IP融合,并独立发展出特色旅游形象,如度假、康养、研学、博物和活动参与等方向的乡村旅游业态,将会形成与旅游景区相互促进、互为体系的大景区形态,极具发展优势与潜力。

三、特定乡村旅游资源依托型乡村旅游:这类乡村旅游的分类适用范围较为广义,也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最具潜力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类型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而是将乡村生活主题和农村土地资源作为发展的基本切入点,建立城乡之间土地交易使用的逻辑链,促使城市资本随着土地使用权易位而流向农村,带动乡村旅游发展。随着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出台,特别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的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进一步落实,在符合甘肃省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之下、符合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之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随之而来的则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被打通,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产权保护交易制度框架基本成型,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这套制度之下,乡村旅游发展与城市的支持互动才真正建立了有效平台,打破了城乡桎梏,城市人口终将自身参与到乡村理想家园的建设当中去,土地、生态、风物、民俗和物产都成了特有资源放入城市投资的货架。特别是对于甘肃广大农村而言,在那些产业、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都不占绝对优势的大多数“普通乡村”之中,也具有了新时代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要素:那就是以用地壁垒消解后的城市资本流入,助力乡村发展。这在全省范围内,对于具有乡村梦想的城市人来说,也是一个契机。所以,深入理解和执行以上政策,将农民利益与旅游发展并行思考,解决农民的身份与职业问题,必将使甘肃乡村旅游获得极大的发展。

(作者:李巍 西北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叶海荣]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