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誉满京城一代御医——力钧


来源:生命时报

力钧(1856-1925年)是中国近代著名医学家、教育家和藏书家。他早年医儒兼修,亦官亦医。

原标题:汇通中西的御医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现今馆藏中医古籍1325部,其中过半来自清末名医力钧的藏书。力钧(1856-1925年)是中国近代著名医学家、教育家和藏书家。他早年医儒兼修,亦官亦医。1906年被举荐入殿,为慈禧、光绪诊治,留下两宫脉案。后来“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曾拜其为师。

为慈禧、光绪诊病,如履薄冰

力钧字轩举,号医隐,1856年出生于今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白云乡樟洋村。关于力钧,人们大多是对其宫廷行医的故事有所耳闻。

力钧在京城官宦圈内的医名,始于为庆亲王奕劻(音kuāng)一家看诊。他凭借这些行医经历,与奕劻、载振一派的皇亲贵胄交往深厚,还吸引了不少王公大臣请力钧诊病。后来,庆亲王的儿子载振创建商部,力钧担任商部司务厅司务。

1906年,军机大臣瞿鸿禨(音jī)举荐力钧为慈禧、光绪两宫诊脉。力钧与工部尚书陆润庠(音xiáng)一同入内,合开药方。两宫服药后效果显著,不久便康复如初。力钧也因此大获奖赏,以商部郎中的官衔获赐四品俸薪。力钧获得如此锦衣玉食,按理说,应该很高兴,但他却深感在御前行走,万事如履薄冰,不得不选择退而保全。

关于力钧引疾而退的具体因由,历来最为人所知的说法便是“慈禧欲害光绪说”。友人林纾(音shū)记述,力钧原本很受慈禧提携,但后来又获得光绪的赏识。太后得知此事后,立刻终止了对力钧的赏赐。另一位友人陈衍说,自己的妻子萧道管帮力钧想出了一个求全的策略——装病。陈衍还提及,当时有传言称,力钧要替太后药死皇帝。力钧便提前准备好鸡血滴在壶中,装作咳血,以此退避,远离了内廷纷争。

尽管此类秘闻的真实性难以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力钧侍奉御前,承受了两宫矛盾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此外,宫廷医师之间意见不合、患者非同寻常的地位,也可能是导致力钧选择退避的原因。难怪,后来力钧回忆宫廷内行医的经历时慨叹:“危险之境,困苦之情,至今手足犹颤。”

最早尝试中西医并用

进京城之前,力钧曾在新加坡行医3年。其间,他还游历了吉隆坡、槟城、苏门答腊等地,途中对华人社区的卫生、医疗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他感慨:“医不易为,海外为医尤不易。限于医,限于药,亦限于病者。”他认为,南洋华人医界的入行门槛低,行医人员的从业水平良莠不齐,这是“限于医”;而南洋本草药物在异国水土中生长而成,服法、物性、炮制方法均与中国本土不同,所开医方往往不能尽到药效,这是“限于药”;另外,华人患者往往在个人卫生与健康方面缺少必要的常识,又是“限于病”。

为了寻找解决这些难题的突破口,力钧尝试将目光转向西医。他来到南洋的前一年,曾读过美国传教士柯为良译著的《全体阐微》,接触到部分西医理论,对中西医之间的异同稍有感悟。来到南洋后,力钧有机会亲身接触西药与西医。光绪十八年(1892年),力钧从槟城西医手中获得一些西医药方。他在为病人开服中药时,开始兼用西药,功效显著。后来,为了增进对西药的了解,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游南洋时,力钧应槟城侨商之邀,在刚刚创设的中西医药研究社主持事务,但不久之后,力钧因染上疾病而归国。

1891~1893年,在南洋行医的经历里,力钧逐步积攒中西医药物并用的临床经验,是最早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中医之一。

著书立说,开办学校

力钧不仅医术高明,还著书立说,并花费大量精力整理了《难经》、唐本《伤寒论》等。在1910年随载振出访欧洲的过程里,力钧参观了英、德、法、瑞典、意、俄等国家,获悉其医疗服务水平与设施配备情况。其中对印度学者考证分析本草药物,并受其进行实验研究的启发,归而督促长子力嘉禾编著《力氏灵验本草》一书。

在医书、医脉之外,力钧还留给后世两所学府。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力钧与福州士绅孙葆瑨,将林纾在福州苍霞洲的旧宅改造成新式学堂,名为“苍霞精舍”。次年,力钧东游日本,考察明治维新成效,备受震撼。归来后,他与陈宝琛、陈璧、王孝绳、孙葆瑨等人筹办起福州东文学堂。苍霞精舍几经衍变,成为今日的福建工程学院。福州东文学堂,则是今日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

[责任编辑:杨子欢]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