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鸣】善与经济学:"德财"可兼备 非势同水火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从经济学角度看,善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必须始终把善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从经济学角度看,善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必须始终把善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一、什么是善

善,从词源上看,与“义”“美”同义,都是“好”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善,吉也,从羊从言,此与义、美同意。”《牛津英语词典》也认为善就是好:“善(good)------表示赞扬的最一般的形容词,它意指在很大程度上或至少令人满意的程度上存在这样一些特性,这些特性或者本身值得赞美,或者对于某种目的来说有益。”

“可欲之谓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对善的理解,也是我们的先哲最早对“善”的解释和定义。善就是“可欲”,就是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满足;这时期,人们关于善的概念比早期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不再仅仅指羊多、食物多、有饭吃等等原始含义,而是已从食物对人的生存的支持、对人的食欲的满足扩展到了一切事物对人的生存、生命的欲望的满足。

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善不仅有好、可欲、有益的意思,还有幸福的含义。苏格拉底就认为:对于任何人有益的东西对他来说就是善。他甚至将善的知识称为“一种关于人的利益的学问”,而“一切可以达到幸福而没有痛苦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就是善和有益”。苏格拉底的善,希腊文中本来就有好、优越、合理、有益、有用等含义。苏格拉底还认为:美就是善。他认为美德就是善。善是至高无上的宗教,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唯一东西,人们应该认识什么是善行。

对于“善”,哲学家们的理解并不一致。亚里士多德说:“善显然有双重含义,其一是事物自身就是善,其二是事物作为达到自身善的手段而是善。”斯宾诺莎认为,所谓善是指我们确知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而言。反之,所谓恶是指我们确知那阻碍我们占有任何善的东西而言。冯友兰说:“所谓善恶,即是所谓好坏。”施太格缪勒说:“肯定的价值的承担者,就是善。如果涉及的是否定的价值,那我们就称之为恶。”罗素认为,善的定义必须出自愿望。笔者认为,当一个事物满足了愿望时,他就是善的。或者更确切些说,我们可以把善定义为愿望的满足。

其实作为元伦理概念的“善”,乃是善本身,而不是善的事物。

罗斯和艾温列举了善的含义,包括如下方面:第一,成功和效率;第二,快乐或者利益;第三,满足欲望;第四,达到目的;第五,有用或手段善;第六,内在善;第七,至善;第八,道德善。

从经济学角度看,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善有不同层次。高层次的善就是雷锋精神,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助人为乐,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本层次的善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句话说,就是平等对待人,在处理利益关系时,能把别人和我一样对待,不对自己倾斜。

二、从经济学角度看,善的意义是巨大的

对社会而言,善让社会健康和谐。充满善的社会,是有秩序的社会,也是交易成本最低的社会。对个人而言,善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从物质层面看,善是一个人获取最大收益的长远法宝。小成靠智、大成靠德。根据经济学原理,越是稀缺的东西,价值越高,更不能轻易丢弃。因此社会越缺乏善,善的价值越大。从精神层面看,善让人心理更健康,更有富足感,从而让人更有幸福感。所以,善是个人获取最大精神收益的长远法宝。  

对一个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而言,善是企业制胜的长远法宝。企业若以善为本,其生产的产品大家是放心的,这样必然利于拓宽销路,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对企业而言,善是获取利润最坚固的根基。

三、国家和社会发展,一定要高度重视善建设

由于善的意义巨大,所以国家和社会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把善的建设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不能有所松懈。

第一,领导干部需要带头大公无私,要做善的带头人,这是关键。圈子文化万万要不得。圈子文化本质是挖坑文化,既害别人也害自己。从长远看,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大公无私,才能获得所有人的支持。

第二,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更加注重公平制度建设。公平是制度中最大的善。在物质收益制度分配方面,应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劳动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让贡献多的人得到的收益也多,这对社会有好处,对个人也有好处。另外,为了弥补按劳分配制度的不足,社会需要尽可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对没有或缺乏劳动能力的人实行人道主义救助。

在权力制度设计方面,应尽可能体现多元、公开、协商的特点。多元,就是要尽可能让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表达渠道,要让每个群体的意见都能得到反映;公开,就是明人不做暗事,有事说到和做到明处,要尽可能少一些暗箱操作,要尽可能多一些公开的制度设计,公开是实现公正的有效途径;协商,就是大家有事一块商量和讨论,各讲各的道理。人总是讲道理的,而且道理总是越讲越明。

第三,在文化或人文精神建设方面,要更多提倡利他文化。经济学有一个观点,认为利己精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其实,这是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谬误,需要彻底纠正,利他精神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证明这个命题是伪命题的方法也很简单。我们不妨做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实验。假设有两个群体,一个是注重利己的群体,一个是注重利他的群体,两个群体同时生产一种食品,设想哪个群体生产更有效率?哪个群体生产的食品你更放心?答案自然是注重利他的群体,这是不证自明的。因为在注重利他的群体中人们的自觉性更高,必然生产的监督成本更低;同时,注重利他的群体必然更讲究诚信原则,所以其制定的价格必然更公道,更合理,更符合货真价实原则;另外,由于注重利他的群体富含奉献精神,自然不可能有害人之心,自然生产的食品更安全放心、质量更有保证。而注重利己的群体则相反。一是需要建设更加严密的制度来防范利己之心,若没有有效的制度来约束,利己者往往制造假冒伪劣或使用坑蒙拐骗手段,这就增大了社会的运行成本和监督成本;二是注重利己的群体让人很难相信其产品价格公道;三是消费者对利己群体的产品安全和质量并不放心。所以从长远看,一个富含利他精神的国家和社会,国家强大才会有真正深厚的根基,社会发展才会有真正持久的动力,国家才能最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至于处处落后挨打,甚至于被淘汰出局。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责任编辑:叶海荣]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