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丝路花雨》40年:复活敦煌艺术 屡创世界奇迹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自动播放

《丝路花雨》,中国舞剧的巅峰之作。从1979年到2019年,整整40年过去了,她依然熠熠生辉。该剧从为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到出访45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演出了2600场、更迭了十几代演员,愈发“青春”、经典。

《丝路花雨》,中国舞剧的巅峰之作。从1979年到2019年,整整40年过去了,她依然熠熠生辉。该剧从为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到出访45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演出了2600场、更迭了十几代演员,愈发“青春”、经典。

应时而生 谱写丝路神韵

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说,40年前《丝路花雨》的诞生结束了10亿人看样板戏的历史,打开了全国老百姓的艺术视野。陈楚培 王冰 摄

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介绍,当初创作《丝路花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77年,正值改革开放前夕,甘肃省歌舞团(2008年更名为甘肃省歌舞剧院)面临着转型。创作新剧是转型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当时谁都没有头绪。这时,时任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陈舜瑶为他们指明了方向:“敦煌就在我们甘肃,你们去看看,把敦煌艺术搬上舞台,不是很美吗?”

方向有了,甘肃省歌舞团的创作团队撸起袖子干起来,可创作并不是简单的事。1978年,创作小组数次修改文稿后,终于在汗牛充栋的莫高窟文献资料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将故事确定在盛唐时期。创作组根据女奴多宝《卖身契》和督料赵僧子《典儿契》的文献内容创作出了女主人公英娘,结合胡商遇盗和波斯王子等内容塑造出了波斯商人伊努斯的形象,而创作神笔张的灵感则源自几幅敦煌壁画角落里画工留下的“张”字落款。两年内,创作团队七访敦煌、数易其稿,从《敦煌曲》到《丝绸之路》再到《丝路花雨》,终于定稿。

1979年1月2日,《丝路花雨》排练正式开始。5月23日首演时,时任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吴坚从北京请来沈从文、吴晓邦等十几位顶尖级专家观看。在这些专家的指导下,《丝路花雨》反复修改、打磨,演出后一炮而红,一种新型的舞蹈风格——敦煌舞走向了世界舞台。敦煌舞中大量舞蹈动作、造型都是来自敦煌壁画:英娘所跳的“反弹琵琶舞”出自莫高窟中唐112窟的反弹琵琶乐舞图,“千手观音”还原了莫高窟元代3窟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图,而那独创的“S”形舞姿将东方女性的柔美表现到了极致……《丝路花雨》因此被称作“活着的敦煌壁画”。

1979年10月,《丝路花雨》参加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随后,该剧在上海、香港等地巡演,1982年成为第一个进入世界艺术殿堂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亚洲演出团体。此后,《丝路花雨》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使者,远赴海外、走向世界,成为甘肃最靓丽的名片之一。

几经沉浮 终获涅槃重生

2008年重排后,《丝路花雨》更现代、更“青春”。陈楚培 摄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丝路花雨》的鼎盛时期,国内外巡演不断。但到了9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优秀舞剧作品不断涌现,《丝路花雨》不再一枝独秀。到了2002年,甘肃省歌舞剧院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全。此后,该剧团队进入了漫长的蛰伏期。直到2008年,他们才终于等到了机会——甘肃省歌舞剧院下定决心重排《丝路花雨》,为北京奥运会进行献礼演出。

院长陆金龙与老编剧牟瑜一起接手编导工作,在故事主体结构不变、音乐主旋律不变、敦煌舞特色风格不变的情况下,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改编。他们在音乐、舞蹈、服饰、舞台设计上大胆创新,把节目时间由之前的2小时10分压缩至1小时45分。特别是在音乐设计上,由以民乐为主改为以交响乐为主,并将管弦乐、民乐和电声融合,既添加了时尚元素,又使舞剧更具时代感、观赏性和感染力。观众们都说,1979版更重“舞”,凸显了敦煌舞的独特与惊艳;而2008年版更重“剧”,突出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奥运会之行后,《丝路花雨》重回观众视野,也开启了又一轮国际巡演之路,前往美国、朝鲜、德国等国演出,以新的姿态进入了国际市场。

此后,变革与创新成了《丝路花雨》团队的核心词。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剧目不断融入时代元素,可谓常演常新。2016年,该剧会议版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式献礼演出;2017年,该剧再推旅游版,先后在敦煌、兰州常态化演出。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改革开放40年感动甘肃人物——《丝路花雨》编创演团队 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90126/9/wemedia/fa4cbd21b6eaf18728490d71df48fb1322012318_size334_w640_h360.png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