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片未吃完的白萝卜:临洮“焦裕禄”的最后一天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放弃舒适与安逸,选择一条艰苦的路,是柴生芳认为自己应该担起的责任,他深知贫困地区的百姓需要他,他的心在那里。

8:05  办公室上班;

8:10  接待上访群众,处理部门汇报事务;

8:50  调研引洮工程;

14:30 参加引洮工程座谈会;

16:30 赶到县文化中心,主持全县捐资助学表彰暨资助优秀贫困学生大会;

17:30 检查县城北大街改造工程进展情况;

18:00 实地查看城区东大街、南大街、公园路、新街等明年待建道路情况;

18:30 公务接待;

19:30 至次日凌晨1时30分,主持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

这是2014年8月14日至8月15日凌晨柴生芳的工作时间表,这是普通的17.5个小时,在过去的几年间,柴生芳的工作几乎都是以这样的节奏在进行;这是不普通的17.5个小时,从此世间再无柴生芳。 

柴生芳的工作日志 光明日报记者 方莉 摄

“学霸”从政:到最穷的地方去

趁父母睡着偷偷把煤油灯点着看书,这是柴生芳小时候经常干的事情,为此他不知挨过多少骂。就在这样极其贫困的生活条件下,热爱学习的柴生芳17岁时以庆阳文科状元的身份考进了北京大学考古系,后又取得了日本国立神户大学艺术史学硕士和文化结构学博士学位。面对日本京都大学及香港、北京、上海等地抛出的橄榄枝,柴生芳一一拒绝,执意回到了这片他热爱的黄土地。

大哥柴生龙一心想让柴生芳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专业对口干起来顺手,发展也更顺畅些。但这不是柴生芳想要的,他回来就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实事。进入甘肃省委办公厅工作不到4年,柴生芳便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主动请缨要去基层,去的还是“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市。

放弃舒适与安逸,选择一条艰苦的路,是柴生芳认为自己应该担起的责任,他深知贫困地区的百姓需要他,他的心在那里。就这样,柴生芳在定西一干就是8个年头。他行走在阡陌中,出入于百姓家,为群众脱贫致富而日夜奔走,群众口中的“伤心事”是他时刻牵挂的“心上事”。8年间,柴生芳将每天的工作、学习情况记录下来,写下心得感悟、梳理发展思路,30本记录得满满当当的工作日志无不体现着他的用心与坚持。

6次赴京争取到1173.3公里农村公路改造项目,相当于前几十年临洮公路建设的总和;带领实施西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入户率达70%;筹资启动临洮县历史上单体工程投资最大的城区集中供热改造工程,3万多人受惠;协调签订15亿元金融扶贫战略协议,解决发展致富硬伤……这是柴生芳用8个月时间交给临洮的答卷。

2014年4月,柴生芳(右)在辛店镇苟家山村入户调查群众经济生活状况 (图片由定西市临洮县文明办提供)

乡亲们有了个“县长亲戚”

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柴生芳的决心和魄力让乡亲们敬佩。他们觉得自己好像有了个“县长亲戚”,不然为什么他们的问题柴县长都知道、都在尽力想办法解决?

在临洮县政府,乡亲们都知道一件事:柴生芳在,办公室的门就是开着的,门要是锁了那就是出去了。开门办公是柴生芳立下的规矩,任何一名群众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他,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而只要柴生芳在办公室,里面就会坐满群众和工作人员,门外也排着长队。

在这里,他接待了一拨拨上访群众,认真听取每一声期盼,用心解决每一个诉求,殚精竭力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养羊、种药材、建学校、建卫生室、建文化室、修水泥桥、硬化泥土路、改造太阳能路灯、村民孩子上学、家人工作、申请危房改造补助……柴生芳做这么多,只为让临洮县辛店镇苟家山村的贫困百姓早日过上好日子。最让龚彩琴记忆深刻的是柴生芳第二次去她家时,给孩子们带来了擦脸油,原因是他第一次来时看到了两个孩子皲裂的红脸蛋。

打电话必接、发短信必回,对于这位“县长亲戚”,乡亲们每每提起就倍感亲切、直竖大拇指。一位只上过四年学的老人说他知道焦裕禄:“焦裕禄是好干部,柴县长就像焦裕禄。”

2014年5月4日,柴生芳在中铺镇马家山村五保户马元林老人家里嘘寒问暖。(图片由定西市临洮县文明办提供)

3年走遍临洮323个行政村

柴生芳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出门招商,回家下乡”是他的工作常态。为了掌握基层情况,他一有空闲就进村入户,车能去的地方坐车去,车到不了的地方就步行。

柴生芳进村入户不是简单地走一走看一看,而是一路问、一路记,村里贫困人口有多少、村民养了几只羊、种了几亩药材、贷了多少款、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需要什么帮助……凡是到过的村子,柴生芳会把它们的地理位置、生产生活状况甚至风土人情记得清清楚楚,用心跟基层干部沟通,把群众的所思所想详细地记录在自己的工作日志里。

3年间,柴生芳走遍了临洮县323个行政村,每个村基本村情都深深地装在了他的脑海里,很多连老临洮人都不知道的村组,柴生芳却能说出它的准确位置。好记性也许是天赋,但更多地是因为柴生芳把群众放在了自己的心里。

临洮县最偏僻的“划不着山庄”,因交通极为不便、历代催粮收款的人都嫌划不着去而得名。整个村组只有12户人家,分散地坐落在大山深处。在一次下乡过程中,柴生芳硬是走了4个多小时满头大汗地来到了这里,入户走访8户群众。当地群众和他开玩笑说:“县长都到我们这来了,我们不叫划不着了。”

手绘“作战图” 向贫困发起总攻

“村上缺路,户上缺钱,这是广大贫困农村地区的普遍特点。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喊了多少年且形成共识、行之有效的办法,却始终没有惠及贫困地区。”这是柴生芳写在工作日志里的话。他对农村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迫切地想带着大家走出一条致富路。

在临洮县政府会议室的墙上,挂着两幅特殊的地图。图上,临洮县每个村都被用不同的图形符号标记着,有牛、羊、猪、鸡,有土豆、瓜果、中药材、高原夏菜,有花卉、树木,还有意为劳务输出的农民工在建筑工地干活的画面……

这两幅实际分别是《2014年临洮县产业示范村分布示意图》及《2014年临洮县产业潜力村分布示意图》,上面的这些符号就是柴生芳给临洮县每个村确定的主导发展产业,这可是他跑遍323个行政村的成果。柴生芳生前经常会指着它们说:“这是我的‘作战图’。”

在“作战图”上,临洮县的特色优势产业被区分成了6大类28种,对每个村应该发展何种产业都进行了清晰的标注。由此,新添镇相近的梁家村、黄家坪村分别建成了韭菜、甘蓝生产专业村;同样是发展中药材产业,康家集乡刑家山村大力种植当归,连儿湾乡花麻湾村主要种植黄芪、甘草……就这样,一朵朵致富之花开在了临洮村民的心中。

2014年8月18日,临洮县群众自发上街送行柴生芳 (图片由临洮县文明办提供)

身体斜躺着腿搭在床沿、脚上的袜子破了个大洞、办公桌上放着一片咬了一口还没有吃完的白萝卜…… 

这是人们最后看到柴生芳的场景。

没有豪言壮语,无需华丽词藻,柴生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人生信条,一颗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赤子之心令人动容。“知行合一”的柴生芳长眠在了他钟爱的黄土地上,“此木生芳”,芳香永存。

[责任编辑:李姝婷]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