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赞!6位兰大人入选“改革开放40年感动甘肃人物”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为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表彰为甘肃改革开放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感动甘肃人物”评选活动共计评选出20名陇人骄子,兰州大学6位教师、校友入选。为兰大人点赞!

为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表彰为甘肃改革开放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感动甘肃人物”评选活动共计评选出20名陇人骄子,兰州大学6位教师、校友入选。为兰大人点赞!

任继周

任继周,男,汉族,95岁,中共党员。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从事草业科学教学与研究,是我国草业科学领域战略科学家。创立草原气候—土地—植被综合分类法,为当前世界唯一适用于全球的草地分类系统;提出了草原季节畜牧业理论,被广大牧区采用;创立了评定草原生产力的新指标“畜产品单位”,为国际权威组织采用;提出了草业科学的3个界面、4个生产层的多维结构科学框架;提出的时间地带性、系统耦合、系统相悖理论为草业科学开辟了研究新领域;在国内率先开展农业伦理学与农业系统发展史研究。著有《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草业科学论纲》《草业大辞典》等专著24种。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草学会首届“杰出功勋奖”。获“全国优秀农业科学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其“草业科学学科设计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95岁高龄,仍然孜孜不倦,领衔著述《农业伦理学》,率先从哲学高度研究中国农业系统发展规律与未来。

樊锦诗

樊锦诗,女,汉族,80岁,1998年-2016年任兰州大学兼职教授,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1963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樊锦诗怀着保护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55年来,樊锦诗扎根大漠,把自己的生命与敦煌融为一体,被誉为“敦煌女儿”。

樊锦诗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她注重加强文物保护,积极推动《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的颁布实施,使敦煌石窟走上科学保护之路;最早提出“数字敦煌”,策划实施了敦煌莫高窟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积极谋求敦煌石窟的国际交流合作,开了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极力倡导并积极推动敦煌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国内外多次成功地筹办了敦煌艺术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培养和造就人才,为敦煌石窟文物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探索解决保护文物和开放利用的矛盾,提升了敦煌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被誉为“我国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精心管理的典范”。

80岁的樊锦诗作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退休不退岗、退休不褪色,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的倡导者和模范践行着。2018年12月,樊锦诗同志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胡亚权

胡亚权,男,汉族,74岁,中共党员。兰州大学1963级地质地理系校友,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读者杂志社原常务副社长。

1981年3月,他与郑元绪一起创办《读者文摘》杂志(1993年更名为《读者》)。创办初期,对《读者》的宗旨、定位、风格、特色、编辑方针等起了主导作用,使得《读者文摘》在前4年起印数从3万上升到157万。1994年任《读者》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和彭长城一起强化《读者》品牌,组织了刊徽征集活动,确定了读者标识,开始大规模的广告经营。以“希望工程”为起点,读者杂志社承担社会责任,开展了向全国优秀教师赠书和“保护母亲河”的绿化捐款系列公益活动。2001年4月,他创办了《读者欣赏》杂志,并出任主编。这是一本“读图时代”的视觉读本,用全彩色图片的新潮包装设计,诠释了《读者》杂志一以贯之的人文办刊理念,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他热爱党的出版事业,在50多年的工作中,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他为之热爱的《读者》中。作为改革开放的创业者、亲历者、实践者、见证者,为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期刊、出版、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秦大河

秦大河,男,汉族,71岁。兰州大学1965级地质地理系校友,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学委会主任、研究员。地理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组织南极、北极、亚洲腹地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如系统研究了南极冰盖表层雪层内物理过程和气候环境记录,有关雪层变质过程、稳定同位素比率与温度的关系、水汽和杂质来源与输送等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使中国南极冰川学研究跃登国际先进行列;率先在中国西部开展雪冰现代过程和雪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实验观测研究,论证了我国山地冰芯中气候环境指标的适用性;对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变化和冰芯记录的研究,揭示了地球最高海拔区域现代环境和近期气候变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冰冻圈科学系统性概念,创建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我国气候环境变化和西部环境演变评估,促进我国与国际上的气候变化研究同步发展,为推动我国全球变化及其冰冻圈变化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和省部委科技成果奖5项,其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发表论文300余篇,论著15部。

王亚丽

王亚丽,女,汉族,63岁,中共党员。1991年考取兰州医学院高护班,现任定西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原主任、主任护师,第40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30年来,她在平凡的护理工作中忠实地践行着党的宗旨,服务患者,呵护生命,为神圣而崇高的护理事业奉献自己毕生的心血和汗水。为护理一位重症胆道肿瘤术后并发症患者,她白班连着夜班,在病人床前守护了40多天,瘦了七八斤。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她主动请缨,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由于长时间坚持在病房,她的手指被消毒液泡白了、脱皮了,脸和暴露的皮肤被紫外线灯烤红了,起了皮疹。在直面非典的日日夜夜,她与护理姐妹们患难与共,守望相助,最终取得了非典病人全部治愈、医护人员无感染、二代传染无发生的重大胜利。她率先在医院确立了《临床整体护理研究与推广应用》科研课题,开了定西市推行整体护理工作的先河。她积极倡导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先后在全院举办护理分级管理、整体护理、心理护理、护士修养与行为规范等学习班,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护士、技术能手和岗位成才标兵。她勤奋钻研,深入思考,结合护理工作实践撰写10余篇论文,先后在《中华护理杂志》等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

朱天垣

朱天垣,女,汉族,45岁,农工党员。兰州大学1992级临床医学专业校友,现任兰州市妇幼保健院宫腔镜中心主任。

她扎根妇科临床医学专业21年,仁心仁术,敬业奉献,在甘肃地区女性生殖健康及生育力保护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她积极与国内外专家交流、合作、学习,成为推动甘肃妇科加速康复技术及日间手术的“第一人”。2014年在甘肃省率先开展了妇科快速康复技术(FTS),并于2017年完成了首例妇科腹腔镜日间手术;同时带领团队承担并在甘肃省率先开展了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的流产后关爱项目(PAC),使该医院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国家“流产后关爱”区域示范医院,2018年该项目取得了甘肃省青年志愿者项目大赛金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她注重学科发展和人才梯队建设,带领科室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医德高尚、业务精良、成果显著的妇科医疗团队,科研创新、英语交班、查房已成了科室亮点。在妇科腔镜方面做了多项技术改良,能够应用最微创的技术完成各类妇科四级复杂、疑难手术,减少了手术并发症,保留了女性患者的生育能力。把妇科微创技术“手把手”地传递给团队成员及妇科同道们,为甘肃省医疗专业技术向基层下沉做出了贡献。

小编说:

百十兰大,弦歌不断。自建校以来,兰州大学已累计培养人才30余万。30余万校友如点点繁星点缀和照耀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做出巨大贡献。一代代兰大人的坚守与奋斗如怒放的花朵,让高原不再荒凉,让坚守不再寂寞。

近年来,兰州大学坚持“三个主动”工作思路,即主动接受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决落实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方位参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决策咨询,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人才和科技支撑。主动对接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发展,主动融入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扎实开展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倡导并发起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立实体化的“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成立了祁连山研究院,深入融入国家战略,为国家进一步向西开放和社会综合治理筑起坚强的文明生态屏障。

展望未来,兰州大学正以壮士断腕的改革气魄和新时代的担当精神,革故鼎新,重整行装再出发,以一流的格局和昂扬的斗志成就一流大学。

[责任编辑:王露]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