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古钱币“发烧友”陈之伟:残垣断壁间寻古人遗迹


来源:中国网

陈之伟原是一位乡村人民教师。扎根在沃野讲堂,受深厚广阔的民间文化的熏陶,之伟君渐渐喜好上了钱币文化。民间孕育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陈之伟常常在工作之余,信步于村舍人家,与了解当地历史和民俗文化的老者倾心交谈,使他掌握了大量的有关当地风俗文化和历史古迹的第一手资料,也为他发展钱币收藏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原标题:甘肃民乐:​穿行在文明的碎片中(图)

中国网12月3日讯 陈之伟原是一位乡村人民教师。扎根在沃野讲堂,受深厚广阔的民间文化的熏陶,之伟君渐渐喜好上了钱币文化。民间孕育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陈之伟常常在工作之余,信步于村舍人家,与了解当地历史和民俗文化的老者倾心交谈,使他掌握了大量的有关当地风俗文化和历史古迹的第一手资料,也为他发展钱币收藏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受陈之伟虚心求教精神的影响,一些人将家藏的古钱币捐给了他,也有一部分较为昂贵的古币,他便掏钱购买,甚而甘愿牺牲积攒用来购买自行车的微薄积蓄,购买了钱币,而自己却宁愿徒步穿行于数公里的乡村道路上,却从不为此而累。

后来,陈之伟调入了乡镇工作。由于工作的便利条件,他走遍了所在乡镇的村村社社,这为他进一步与群众交往、挖掘和整理民间钱币文化提供了便利。期间,他收藏的钱币,也日渐呈盈箱之势。

1996年,我分配工作到民乐县委政研室工作,时陈之伟已调入该处从事办公室工作,从此我们有了接触和认识。他每天在上班时总在衣兜里装着几枚锈迹斑斑的麻钱,在工作间隙拿个放大镜,对着麻钱玩赏不停,甚至下班时间依然乐不思归。不饮酒,不吸烟,只喜欢古钱币,这是他人生的爱好写照。

中国的钱币文化博大精深,钻研需要非常渊博的古文化知识。为此,学过中文专业的他拿起厚厚的历史书籍,整日钻研于“之、乎、者、也”的旧历史当中,一学便是几年。他对钱币文化的研究也随着他的历史知识的增长而日渐精湛。

1998年,陈之伟突然作出了惊世骇俗的举动。周末的一天,邮电大楼前面围观着一大群人,其中多数为乡下人,在那儿观望、讲说。受好奇心的影响,笔者围至近旁,原来里面坐着陈君,拿个钱币和对方说个不休。后我方知,他利用周末闲暇在沿街摆了个钱币收购小摊点,竟做起了“小本生意”,但所不同的是,他只收购但不贩卖。

2002年,陈之伟受组织委派到永固镇下乡。永固是历史上有名的古城,现在还残存着匈奴单于王避暑时的古城遗迹,并有霍去病西征时亡故将领的墓群。陈之伟在工作之余,常在残垣断壁所在处搜寻古人的遗迹。

后来有一天,他兴奋地打电话告诉我,说是有了大发现。带着一样的兴奋和好奇,我赶往他家,看到他正坐在一个小木凳上,地上放着一大堆破砖烂瓦,与现代化装饰的楼房极不协调。他告诉我,他找到了汉代“瓦当”。瓦当者,即古时房檐覆盖的瓦片。我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与他一起观赏了他拿出的明清时期的瓦当,相比较确有迥然不同之处。原来他在永固乡野间游荡时,在一片刚刚翻耕过的地头,看到了一大堆农人平整土地时从地下挖出的破瓦,在残破的瓦片中,他捡拾了一些较为完整的拼接在一起,便恢复了汉时瓦当的全貌。在他的悉心研究下,不到一月,由他撰写的一篇有关汉瓦当方面研究的文章便在《甘肃日报》副刊刊发,观点颇具见地。

现在之伟君家里到处都是古人用过的麻钱,有的还用绳子穿挂于墙壁上。他还怀着对伟人的崇敬,收藏了大量的毛主席像章和塑像,并在2002年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时在民乐做了展出。同时,他还衷情于集邮。但他不是一个收藏杂家,而是一个具有一定专攻方向和研究思维的人。现在由他撰写的大量有关古钱币研究的文章,散见于《中国协商报》《甘肃日报》《丝绸之路》等刊物和杂志上。

[责任编辑:张惠]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