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日探索数字与模拟混合“克隆”敦煌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新闻网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俞天秀2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敦煌研究院与东京艺术大学合作开展数字与模拟混合“克隆”敦煌文化遗产,已成功复制莫高窟第57窟并在该校展出。

原标题:中日探索数字与模拟混合“克隆”敦煌文化遗产

9月20日至21日,丝绸之路文物科技论坛创新联盟论坛在敦煌举办。图为中外学者专家在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前合影留念。 魏建军 摄

中新网敦煌9月21日电 (记者 魏建军)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俞天秀2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敦煌研究院与东京艺术大学合作开展数字与模拟混合“克隆”敦煌文化遗产,已成功复制莫高窟第57窟并在该校展出。“算是一个尝试性探索,还未大规模进行。”

20日至21日,丝绸之路文物科技论坛创新联盟论坛在敦煌举办。期间,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宫廻正明坦言,文化遗产在被严格保护的同时,也存在要求开放的矛盾。在保护和开放的同时,开发能够再现艺术DNA的新技术、“克隆”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鸣沙山的断崖上遗存着诸多千年来的佛像和壁画。宫廻正明说,每个时代制作的佛像和壁画,都有能清楚识别各自时代的特征,还可以根据洞窟,识别后代重修的信息。

“为了保护不断‘劣化’的文化遗产,不开放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如果不开放,文化遗产的价值就得不到共享,也就失去了原本存在的意义。”宫廻正明说。

宫廻正明称,壁画领域,中国是一直以临摹的形式在工作。就是把看到的东西照原样绘制下来的方法,采用了重视感性和情感的临摹方法。

他举例,日本20世纪开发了名叫“拿写/上げ写し”的复制技术,就是在原本和照片上铺一层薄纸,利用在纸上看到的痕迹进行临摹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是工匠技艺的手工工作,需耗费大量时间和劳力。

为解决该问题,“我们设计出了把最新的数字技术混合在传统模拟方法中的克隆文化遗产的方法。”宫廻正明说,由敦煌研究院提供3D数据,成功开发出了能够制造出和原创相同的空间的技术,这在继承文化遗产的意义上具有很高价值。

2016年,东京艺术大学绘画、雕塑专业组成专门小组,正式访问了敦煌。

此前,“我们的壁画制作还停留在制作平面状的克隆文化遗产上。”宫廻正明表示,以作巴米杨屋顶壁画为契机,成功再现了三维立体曲面壁画,成功完成了至今被认为不可能的窟内三维壁画的复原制作。

2017年,东京艺术大学举行复原敦煌莫高窟第57窟的签字仪式,开启了该校与敦煌研究院首次在雕塑领域划时代交流。

宫廻正明说,在敦煌把复原的东西置换为3D数据,不花费移动成本,就能进行多样化地有效利用。也就是说,“通过想象创建之初的形状,制作克隆文化遗产。”这些都将成为大家思考的契机。

“如果没有我们提供的数字化壁画数据和三维洞窟数据,日方是不可能完成第57窟的复制。”俞天秀说,今年年底,敦煌研究院计划与日方再签一个协议,运用此项技术,“将日方复制的整个流程在研究院再做一次。”

宫廻正明表示,随着中国数码技术数据的积累和日本克隆文化遗产的新技术开发,敦煌会在世界上创造出一个实现保护与开放的典范。

[责任编辑:张雪媛]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