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敦煌壁画里的教师节:做佛陀的学生


来源:澎湃新闻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老师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老师不仅存在于学堂,也在生活的周遭。在敦煌壁画中也有大量说法图,佛陀如同老师在人生不同阶段,为学生消除迷茫、摆脱困境、指明方向。

原标题:敦煌壁画里的教师节:做一天佛陀的学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老师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老师不仅存在于学堂,也在生活的周遭。在敦煌壁画中也有大量说法图,佛陀如同老师在人生不同阶段,为学生消除迷茫、摆脱困境、指明方向。

《法华经》中流传着一段穷子喻的故事。一位大富长者的独生儿子从小失散,长者一心要找到亲生儿子,而儿子已沦为流浪汉,是个穷子。长者为了挽回儿子,不惜换上破旧的衣服,和穷子一起掏粪。

在循循善诱和不断地教导之下,穷子长了知识、学了技能,也增加了志气,最终父子相认。故事里的长者就是佛,而穷子代表的就是众生。 

莫高窟第98窟 穷子喻 五代

释迦牟尼的一生,除了修行,大部分时间都在说法布道,度化众生,“传道、授业、解惑”,他是信徒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导师。

讲经说法,传道授业解惑也

敦煌壁画中大量的说法图,即是佛陀“传道”的场景。

莫高窟第217窟 佛说法图 盛唐

从最初的五比丘授记到弟子无数,佛陀给芸芸众生“授业”。

莫高窟第61窟 度化五比丘 五代

在人生不同阶段,老师为学生消除迷茫、摆脱困境、指明方向。释迦佛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是降服心魔的寓言。他努力净化自心,为自己解惑,亦为众生解惑。

莫高窟第254窟 降魔成道图 北魏

尊师重道者,必定成器《吕氏春秋》中讲,“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维护师道尊严,自古便是作为学生甚至为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之一。

释奠、束脩礼是古代学校最重要的礼仪。

奠礼,即陈设肴馔来祭奠先师先圣,“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其先师先圣”(《礼记·文王世子》)。

束脩礼,即拜师之礼,是古代学生与老师第一次见面时的一种礼节,“其以乘壶酒、束脩……若献人,则陈酒、执脩以将命,亦曰乘壶酒、束脩、一犬”(《礼记·少仪》),束脩就是咸猪肉,用以指代送给老师的礼物。

佛陀作为佛教中最重要的导师,自然也最受敬重,壁画中有许多为佛陀供奉各种美食的场景。释迦成佛之前,牧羊女奉上新鲜的乳糜前来供养。

莫高窟第61窟 牧女献糜 五代

遇到佛陀,连山中的猕猴都采拾蜜树上的蜂蜜,前来供养。

[责任编辑:叶海荣]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