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临夏一绝:雕刻葫芦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临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这一块秀丽而神奇的土地,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积淀着多彩的民族文化。临夏民间文化灿若群星,雕刻葫芦艺术则是其中的一颗亮星。临夏葫芦雕刻艺术雕葫芦是临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雕刻葫芦融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被称为“临夏一绝”。

原标题:临夏葫芦雕刻艺术

临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这一块秀丽而神奇的土地,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积淀着多彩的民族文化。临夏民间文化灿若群星,雕刻葫芦艺术则是其中的一颗亮星。临夏葫芦雕刻艺术雕葫芦是临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雕刻葫芦融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被称为“临夏一绝”。 

一、历史渊源

葫芦属于葫芦科蔓生或攀缘藤本植物,原产于大陆热带,在我国古代,葫芦有众多称呼。它最早是出现在甲骨文之中。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这种类型的文字,古文字学者指出,这是“壶字”,有专家指出它也是“葫芦”,除甲骨文这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名称外,葫芦在我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这三个字都可以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找到。《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卫风》云:“齿如瓠犀”;《幽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瓠”、“壶”、“甘瓠”均指葫芦。 

“葫芦”这个名称,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两字互训这点中可以看出。瓠字从瓜,说明古人把它看作瓜的一种;另外,孔子曾在《论语阳货》中提到“匏瓜”,也是很好的说明。后来这些名称在流传中,逐渐出现“壶卢”这个双音的名称。这个名称大约出现在三国时期,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当时的学者提到东吴有“长柄壶卢”。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在江南还出现一个发音与“壶卢”相近的名字,那就是“瓠楼”(音娄)。“瓠楼”的出现,进一步证实我们的推测。胡芦和葫芦这两个名称显然是从这里衍生而来。到了唐朝,“葫芦”这一名称开始流行起来。宋代以后,由于葫芦品种繁衍,名称也就变得更多了。 

关于“葫芦”的称谓,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出现了七种名称,分别为:悬瓠、蒲卢、茶酒瓠、药壶卢、约腹壶、长瓠、苦壶卢。之所以出现众多名称,主要因为古人把葫芦按其性质和用途与形状大小的不同而分类或由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 

葫芦是由圆构成的,象征着和谐美满。不但在古代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神话传说乃至政治等关系也十分密切,围绕葫芦形成的种种意识形态,无疑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博大精深,葫芦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文化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古代夫妻结婚入洞房饮“合卺”酒,卺即指葫芦,其意为夫妻百年后灵魂可合体,因此古人视葫芦为求吉护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葫芦与仙道的关系非常密切。西汉刘向撰的《列仙传》上的铁拐李先生、尹喜、安期生、费长房这些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总是与葫芦有关系的,以致后来葫芦成为成仙得道的标志之一。由于“葫芦”与“福禄”音同,它又是富贵的象征,代表长寿吉祥,民间以彩葫芦作佩饰,就是基于这种观念。另外因葫芦藤蔓绵延,结子繁盛,它又被视为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古代吉祥图案中就有不少关于葫芦的题材,如“子孙万代”、“万代盘长”等。有些民家在屋梁下,悬挂着葫芦,其称之为“顶梁”,据说有此措施后,做家就比较平安顺利;有些讲究的民众,则用红绳线串绑五个葫芦,其意为“五福临门”。 

按不同的标准,葫芦就有不同的分类。按其性质和用途分可分为:酒葫芦、蝈蝈葫芦;按形状分,可分为;丫丫葫芦、蚂蚁葫芦、鸡蛋葫芦、疙瘩葫芦。

葫芦艺术源远流长。新时期时代杰出的美术创造,彩陶上就有葫芦的造型。葫芦雕刻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它是生活日用品和装饰欣赏品的完美结合。工艺葫芦自唐始,成于宋,兴于明清。明代的《五杂俎》一书载:“葫芦刻乃皇家贡品”。明清在民间有“文人玩核桃,武人转铁球,富人揣葫芦,闲人去遛狗”的习俗。临夏雕刻葫芦源于兰州刻葫芦。兰州刻葫芦据兰州市原文化局干部徐慧夫考证,兰州刻葫芦始于清光绪年间。据《皋兰县志》记载,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有位裁缝(佚名,有人说名叫王鸿平),闲暇之余,用针在葫芦上镌刻花草等。另有戏曲艺人王鸿武、来银娃等在葫芦上刻绘戏剧脸谱、刀马人物与风景名胜。当时只在表皮刻画,不做刮磨加工,也不着色,比较简单原始,作品均以儿童玩物流行于市。后经晚清秀才李文斋(兰州人,光绪三十一年秀才,别号子元,人称“尕李仙”。曾作过短期师爷。出生年月不详,1938年因权贵加害而绝命),在生活贫困潦倒,精神无所寄托之时拿起了刻刀,以刻葫芦为生。他书画皆精,在刻葫芦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处理葫芦的新工艺:刮去葫芦表皮,用镪水混合颜料,在上面涂成红黄二色,然后在上面仿照古典小说上的绣像或画谱,一半刻画,一半刻字。李文斋这类精品在民国初年,由古董商的传播,在京、津一带颇有名气,称李文斋的刻葫芦为“绝技”“妙艺”。起初只在官场和商号之间作为馈赠的艺术珍品,而没有在民间流行。马耀良大师在10多岁时,经人引荐,在兰州隍庙结识了刻葫芦名家李文斋老艺人。从此就与雕刻葫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李文斋的精心指教下,再加上跟父亲学画打下的深厚根基,他反复临习、琢磨、钻研,他摈弃了刀刻葫芦的粗糙工艺,吸收微雕之长,采用针雕技法。一粗一细两根钢针,大针勾勒,小针刻画,使雕葫芦艺术日臻完美、光彩夺目,形成了与兰州刻葫芦齐名的临夏雕刻葫芦。临夏雕刻葫芦既继承了兰州刻葫芦的传统技法,又大胆改革创新,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 

[责任编辑:张惠]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