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感悟】敦煌 她应与我零距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许多人想去敦煌而没去,原因无非一是觉得路途遥远,二是觉得条件艰苦,没法度过一个舒适的假期。处在想象中的敦煌隐秘而伟大,她的伟大在于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隐秘则在于流散千年的传说与故事。

原标题:敦煌,她应与我零距离

关于敦煌,除了莫高窟与王道士、鸣沙山与月牙泉,你还知道些什么?

许多人想去敦煌而没去,原因无非一是觉得路途遥远,二是觉得条件艰苦,没法度过一个舒适的假期。处在想象中的敦煌隐秘而伟大,她的伟大在于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隐秘则在于流散千年的传说与故事。

敦煌的市区是一个小城市,用脚步丈量起来很轻松,她有着小城市的静谧,路边的树叶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每一片叶子都在竭力保持着水分来迎接骄阳。

在敦煌的一个小公园,我看到了两位年龄约十六七岁的少女,她们坐在锻炼身体用的单杠上。是的,用我们很多人少年时常用的那种姿态,她们的脸庞上有着纯真的光辉,也有着属于过去某个年代的惆怅,我觉得她们身上的气质与敦煌是契合的。

同样令我记忆深刻的场景,发生在莫高窟。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蹲在洞窟下的水泥台阶上,和地上爬的蚂蚁没心没肺地玩耍着,这个小家伙可能不知道,在他头上有着被称为人类艺术瑰宝的壁画、雕塑和建筑,多年以后他回想自己的敦煌之行,可能并不记得墙壁上那些衣袂飘飘的飞天们究竟姓啥名谁,但有一点很重要,他来了,他看到了,哪怕看不懂,只要能看到就是足够的。

莫高窟的导游是一个有趣的女子,她有三句口头禅,分别是:这些颜色经历千年依然鲜艳;把壁画盗走的兰登·华尔纳是个窃贼;王道士是个偷卖国宝的大混蛋。她的讲解带有鲜明的观点,而不是单纯地讲解敦煌的辉煌史和敦煌的屈辱史,她就像是一名固执的评论员,不允许她的受众有任何的争辩——比如为王道士翻案。

我进入莫高窟参观的第一眼感受,是与一名飞天迎面相撞带来的。隔着透明玻璃墙,我被闯入眼帘的柔美曲线所震惊,这震惊直到看到窟顶那可谓灼人双目的绘画时,也没有平静下来,从那一刻起我的内心就涌动想要诉说的欲望,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在伟大的艺术面前,人们通常都会这样瞠目结舌、失去言语的能力。

当我回到北京,习惯性地拥堵于三环路上,敦煌仍然盛大地装在心里。

和一些地方最珍贵的文物通常保存于该地首府的博物馆不同,敦煌最珍贵的文物与文化,是无法保存在博物馆里的。“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说的阳关,曾遍地都是古董,版筑墙基遗址的测量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而得名,当地人曾有“去了古董滩,绝不空手还”的说法。

莫高窟和阳关搬不进博物馆,同样,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也搬不进博物馆,那些规模巨大的风蚀垄岗、风蚀塔、风蚀墙,有着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历史,这注定了想要感受真正的敦煌,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像个苦行僧那样亲往拜访。不到这里,你不会看到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的星空,那种清澈的星空,会让你莫名感动,会让你在斗转星移中,觉察到宇宙的奥妙与生命的美。

敦煌之美,胜过许多人们争相出国旅行所看到的风景。敦煌的文化地位,也得到了国人的公认。但想到敦煌,除了会想到去年十一期间排队在鸣沙山骑骆驼、把骆驼累趴下了的游人,有关敦煌的新闻,单调而重复,敦煌厚重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在互联网时代搅动起来。消费敦煌,根本不应该简单地去那里一次走马观花,而是要让敦煌成为一个被人天天谈起、时时使用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的反复提及,不仅能强化人们的文化自豪,更能使得敦煌承载起国家文化输出任务,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名片。

央视去年底推出的《国家宝藏》,形式新颖、制作严谨、推介的国宝级文物令人大开眼界。节目之所以受欢迎,除了观众能感受到节目的用心之外,更多还是因为它迎合了人们想要了解国家文化、激发自豪感的潜在心理需求。当然,央视也摒弃了以往制作文化节目的枯燥与乏味,为节目内在注入了一些活泼、灵动的元素,这些元素,恰是文化翻新的要义所在。

文化翻新是件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这项工作的基础是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关键是要做到古今结合、了解现代人的媒介诉求,从视觉到心理,为受众提供多角度切入点。在工作过程中,执行者还要拥有多元的文化视角与信息综合能力,最终呈现出一种或多种外在具有强大亲和力、内在充满丰沛文化意味的产品,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文化的价值在于使用,只有使用才是传承的最好方式。传统节日日渐式微,是因为我们没法在这些节日中获取更多的乐趣与意义。传统习俗的日渐凋敝,是因为这些习俗没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入潮流当头。

建一座大房子,把我们的文化瑰宝放进去,再用玻璃罩子罩起来,这是一种文化保护方式。但这样的保护,除了可以维护文物的昂贵价值之外,也会逐渐让后来的年轻人与之产生距离,寄托在这些文物身上的文化因子,也会逐渐沉寂。

激活古典文化,需要大胆一些,这种大胆不是冒犯,更不是破坏,而是让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能够真真切切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精神必需品,与我们亲密无间。

中国古典文化的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仅仅一个敦煌,就足以衍生电影、游戏、动漫、文化创意产品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想想我们还有万众瞩目的长城、西安的兵马俑、成都的三星堆文明……这些都是有待开发的宝藏,之所以一直到现在,这些“宝藏”的主要功能还仅体现于旅游,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找到激活古典文化的正确方式,或者说,正确方式找到了,只是缺乏落实的胆量与勇气。

[责任编辑:张惠]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