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丝绸之路人文艺术研究助推学科融合与学术创新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在“丝绸之路艺术”视域下,对人文与艺术的学科融通、学术创新、方法更新等做出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讨,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

七、传承与创新:丝绸之路艺术的现当代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乐舞艺术卷”负责人茅慧《“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舞蹈中外交流现状》指出,“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的数年间,音乐舞蹈的多变双边的交流合作取得了扎实的推进,文化相融,民心相通的理念更是在乐舞艺术中得到了具体的应用和实践。在这些艺术合作与创作的过程中,文化的丰富多样与文化接触中的互相理解与尊重,都促进了人类的宽容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提升。而这恰恰是文化艺术交流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茅慧教授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一带一路”上乐舞艺术交流的活跃情势,分析了乐舞艺术特殊的使命和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王金会研究员《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以编辑的视角》用精确的数据统计,分析了丝绸之路人文研究发展态势。王金会指出,在由《学术月刊》与《光明日报》理论部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同主办的活动中,“‘一带一路’:共建开放包容的利益共同体”成为“中国十大学术热点”问题之一。依据知网关键词搜索,丝绸之路文化与艺术类文章不足经济与政治类文章的十分之一。丝绸之路文化与艺术对外传播应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丝绸之路”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相关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文章爆发式增长,关于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类的课题与论文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王金会研究员谈到,文化产业是经济各类产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是与文化与艺术密切相关的领域,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助推文化与艺术的对外交流。基于文化与艺术的产业经济,例如文化旅游、文化遗产开发、影视音乐舞蹈等具体行业产业的开发可以促进丝绸之路的文化与艺术对外传播与交流。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袁霄在《民国时期丝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舞蹈交流——以<申报>资料为例》中指出,从“交流”以及“影响”这两个方面着眼,作为丝绸之路的延续,民国时期的舞蹈交流是《申报》舞蹈资料中的一部分。《申报》中不仅记录了俄国舞团的来访、我国舞团出访南洋失败的经历,还记录了以留日归来的舞踊艺术家吴晓邦为代表的留学生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硕士张怡雯《丝路”题材舞剧中的角色研究》以丝绸之路题材的舞剧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自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部“丝路”题材舞剧的风格特色。通过对舞剧剧情的分析将舞剧中的角色分为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在历史大背景下杜撰而出的人物和历史中存在争议的人物,并以舞剧《丝路花雨》和舞剧《传丝公主》为例,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舞剧中角色人物存在的合理性。此外,本文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后,舞蹈对于中国政治外交的重要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教授廖燕飞在《丝绸之路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指出,丝绸之路给非物质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视角:丝绸之路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改变我们当前对单一项目进行保护的方式,而用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将其作为以丝路为纽带的文化复合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受国界、地域限制;丝绸之路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国联合申报机制;中国的保护实践也将为丝路沿线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

在丝绸之路艺术的视域下,以前囿于东方-西方二元思维模式,局限于地域、国家、民族视域而遇到的某些学术争议,包括一些单一学科解释不清的问题,就有了重新观照和阐释的可能,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开始打破,艺术与人文之间、艺术门类之间变为互证的关系。“丝绸之路人文与艺术论坛”对人文艺术学科的融通和学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